☉江蘇省常熟市滸浦學校 陳玉純
綜合題命題取向:嚴守規范,拒絕拼湊
——以兩道“出錯”考題為例
☉江蘇省常熟市滸浦學校 陳玉純
由于網絡媒體的發展,我們得以及時從相關網站上瀏覽、下載各地的月考試卷、期中卷、期末卷、中考卷,方便我們交流研習命題成果,然而良莠并存,也有不少試題中夾雜著一些錯題或缺乏基本命題規范的試題,這與數學追求嚴謹相悖.以下本著命題研究的個人愛好,列舉一些從網絡上摘抄下來的考題,給出商榷意見,提供研討.
例1(2014年江蘇省啟東市初三學業水平測試題)如圖1,Rt△ABO的兩直角邊OA、OB分別在x軸的負半軸和y軸的正半軸上,O為坐標原點,A、B兩點的坐標分別為(-3,0)、(0,4),拋物線經過B點,且頂點在直線上.

圖1
(1)求此拋物線的關系式.
(2)若△DCE是由△ABO沿x軸向右平移得到的,當四邊形ABCD是菱形時,試判斷點C和點D是否在該拋物線上,并說明理由.
(3)若M點是CD所在直線下方該拋物線上的一個動點,過點M作MN平行于y軸交CD于點N.設點M的橫坐標為t,MN的長度為l.求l與t之間的函數關系式,并求l取最大值時點M的坐標.
命題商榷:在百度上面查這道考題會得到幾十條相關頁面,有些還是以微課視頻形式講解該題,然而都沒有提及第三問這種錯誤命題呈現.主要錯誤如下所示.第一,這是命題者的一個“潛在假設”,即需要交代在(2)的條件下,繼續研究.第二,即使在(2)的條件下,還有幾個問題,比如(2)中只是探究C、D是否落在拋物線上,這還面臨不確定性.還有點與直線的位置關系一般就兩種,即點在直線上、點在直線外;這里“點M是CD所在直線下方的一個動點”如何理解呢?是否為個性化表述?第三,問題敘述與圖形呈現不夠簡潔,有很多無關信息夾雜其中,比如點A對于(1)并無作用,點E對于整個問題并沒有發揮作用等.鑒于數學有嚴謹而簡潔的追求,重新打磨如下.
(1)求b、c的值.
(2)如圖3,取一點B(-3,0),連接AB,將線段AB沿x軸向右平移n個單位長度得到線段DC,此時四邊形ABCD恰為菱形.

圖2

圖3
①求n的值,并判斷點C和點D是否在該拋物線上.
②若M點是邊CD上一個動點,過點M作MN//y軸交拋物線于點N.MN是否有最大值?如果有,求出最大值;如果沒有,請說明理由.
例2(2014年江蘇省宿遷市初三調研卷)如圖4,在△ABC中,∠B=45°,BC=5,高AD=4,矩形EFPQ的一邊QP在BC邊上,E、F分別在AB、AC上,AD交EF于點H.

圖4

圖5

圖6
(1)如圖5,當矩形EFPQ為正方形時,求正方形的邊長.
(2)如圖6,若以線段EF為直徑作半圓,其中半圓弧與點A在直線EF異側且半圓弧不能超過△ABC的范圍,則EF為何值時半圓面積最大,最大面積是多少?
(3)設EF=x,當x為何值時,矩形EFPQ的面積最大?并求出最大面積.
(4)當矩形EFPQ的面積最大時,該矩形EFPQ以每秒1個單位的速度沿射線BC勻速向右運動(當矩形的頂點Q到達C點時停止運動),設運動時間為t秒,矩形EFPQ與△ABC重疊部分的面積為S,求S與t的函數關系式,并寫出t的取值范圍.
命題商榷:這里出錯的地方主要在于(2)中概念不清,根據初中教材中對“半圓”的定義,半圓是弧,所對圓心角為180°,而從命題者的敘述中發現,半圓似乎成為一個“半圓扇形”,再求面積,這是不嚴謹的命題表述,值得商榷.(2)中“半圓弧與點A在直線EF異側”表述也不夠規范,根據初中教材中涉及點與直線的位置關系的表述,并沒有這種“異側”的說法,這可能也是命題者個性化的數學語言,在命題中要注意回避.此外,題干中有“AD交EF于點H”,在下面的設問中沒有涉及點H,是一個多余條件(命題者可能是想啟發或幫助學生解題時使用該點),應該刪除,追求簡潔.還有,問題設計了4個小問,偏多,加上3個圖形,也顯得閱讀量偏大,而且幾個小問之間關聯度不大,有拼湊之嫌,通常一個綜合題以2~3個小問為宜.對這道試題打磨后如下.
例2的改編如圖4,在△ABC中,∠B=45°,BC=5,高AD=4,點E為AB邊上一動點,過點E作EQ⊥BC于點Q,EF//BC交AC于點F,過點F作FP⊥BC于P.
(1)四邊形EFPQ可能為正方形嗎?為什么?
(2)設EF=x,當x為何值時,四邊形EFPQ的面積取得最大值?
(3)在(2)的條件下,四邊形EFPQ以每秒1個單位的速度沿射線BC勻速向右運動(點Q到達C點時停止運動),設運動時間為t秒,四邊形EFPQ與△ABC重疊部分的面積為S,求S與t的函數關系式,并寫出t的取值范圍.
以上選取兩道網上傳播的“錯題”,逐題評析并給出打磨意見,并不一定準確,更不一定正確.然而關于命題的思考還沒有停止……下面就筆者所見所聞的綜合題命題現狀,再概述兩點.
1.綜合題的命題不能陷入“拼湊式綜合”
就目前所見的各地中考模擬卷、地區期中(末)卷來看,最后兩道綜合題總是命題老師精心布置的,然而不少綜合題由于片面追求所謂的“綜合”,涵蓋更多的知識點或模式,常常使得關鍵位置的綜合題陷入“拼湊式綜合”,如上文中的例2,命題者意圖把相似三角形的性質、直線和圓的位置關系、二次函數、平移變換帶來的分類討論等諸多知識綜合于一題之中,問題也就陷入了拼湊取向,使得各個小問之間缺少關聯度,成為一道品味不高的綜合題,而且閱讀量偏大,使得數學追求簡潔的目標落空.
2.綜合題的命題要嚴守“概念規范”
我們知道,數學是一門嚴謹的科學.李邦河院士說過:“數學,在根本上是玩概念的!”這些都不是戲言,然而在平時課堂教學中,由于一線教師對數學的理解往往還不夠深刻,特別是對一些核心概念的深入追問不夠,為了形象地講解,常常在自己的課堂上出現不少個性化的表達、不恰當的舉例、不精準的描述,目的是促進學生理解概念、積累經驗.但是作為命題,則不能允許出現個性化的表達,不精準的問題表征,需要嚴守“概念規范”.這也就是在上文例1中,出現了“M點是CD所在直線下方的一個動點”這種表述,被筆者優化為“若M點是邊CD上一個動點,……”;在例2中,命題者出現了“半圓弧”“半圓”的概念錯誤.其實,類似的概念不規范還有很多,比如七年級命題中常常出現“非負整數”的說法,這類概念在教材上都沒有得到定義,不太適合直接出現在正規考試中.
1.章建躍.發揮數學的內在力量,為學生謀取長期利益[J].數學通報,2013(2).
2.周艷娟.關于試題人文價值的另類思考——從2014年北京中考卷第25題說起[J].中學數學(下),2015(1).
3.劉東升.并列式問題與遞進式求解[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中),2012(8).
4.柳夕浪.教學評價的有效突破——首屆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評析之五[J].人民教育,2014(23).
5.賀信淳.從多角度審視一道中考試題說開去——談對初中數學教育現狀之惑[J].數學通報,2013(12).
6.羅紅英,楊靜梅.教材中數學史與思想方法的挖掘[J].普洱學院學報,2014(6).
7.潘亦寧,王珊,劉喻,唐洪秀.初中數學課堂上的師生互動研究——基于視頻案例的分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8).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