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莉 馬永華 王建輝
[摘要]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社會生活進入了“微時代”,而近年來網絡謠言的肆虐,給“微時代”的發展蒙上了陰影,這對于網絡的主要用戶——大學生群體來說,構成了極大威脅,也成為“微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大挑戰。因此,正確認識網絡謠言的生成、發展原因,客觀分析其對大學生思想的危害,找出有效的應對措施成為現階段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務。
[關鍵詞]微時代;網絡謠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網絡謠言作為網絡傳播中的一大危害,成為了“微時代”發展的最大阻礙,而當代大學生是網絡用戶的主力軍,他們正處于價值觀日趨成熟的階段,強烈渴望表達自我、實現自身價值、得到社會認可,極易受到網絡謠言的煽動和蠱惑,因此,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為關鍵和責任重大,而網絡謠言便不可避免的成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難關。
一、“微時代”的迅速擴張給網絡謠言提供了滋生的溫床
2009年,當“全民偷菜”成為一種潮流,當微博用140字迅速取代博客的地位,“微時代”已經悄然降臨。微時代不再滿足于網絡傳播原有的優勢,而是將這些優勢發揮到了極致,個人言論在網絡中即時游走而暢通無阻,人們的工作、生活,甚至思想,在“微時代”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正是因為“微時代”的強大力量,使得網絡謠言迅速滋生,給這個原本新穎的、看似色彩斑斕的時代蒙上了陰影。
(一)日新月異的網絡技術造就了多樣的信息傳播平臺
“微時代”的成形歸功于突破創新的網絡技術。”Web2.0的本質就是“參與式框架”,其提供了更加豐富的、多元化的、且門檻更低的創作渠道,互聯網呈現出了“一人一媒體”、“所有人向所有人傳播”的發展態勢,因此,Web2.0階段也被認為是網絡社會化、大眾化的新階段。而移動互聯網技術特別是WAP技術的出現,又將Web2.0階段推向了一個新高度,手機日益普及和高端化的今天,人們的工作、生活可以直接搬到掌上,門戶網站、社交媒體都有了手機客戶端,信息傳播的即時性、多樣性、自由度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二)網絡傳播的公開性與匿名性交織使“微時代”的傳播局面更加復雜
眾所周知,網絡信息傳播的門檻很低,因此信息來源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一直倍受質疑,而在“微時代”,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成為了受眾獲取信息的主流渠道,而這類媒體的共同特點就是,為便于人際交往,受眾往往會選擇使用真實身份或固定昵稱,典型的即所謂的“大V”,就是指在新浪、騰訊、網易等微博平臺上獲得個人認證,擁有眾多粉絲的微博用戶。特別是在相識的或出于某種目的聚集起來的人所創建的虛擬社區或群體內,身份的公開就象征了信息來源的可靠,然而這就可以保證信息的真實性嗎?有可靠來源的虛假信息才是最大的危害,況且選擇匿名身份的網絡用戶還是占大多數,因此“微時代”的網絡信息安全更加難以掌控。
(三)“微時代”的信息交互與共享使得海量性遭遇了局限性的尷尬
網絡系統的開放性與廣容性,使得信息的共享成為水到渠成的結果,也因此造就了信息呈現爆炸式的傳播態勢,“微時代”尤其如此。“微時代”的信息共享也可被認為是交互性的,即信息交流方式表現為實時交互操作的方式,海量的信息通過分享、評論,被瞬間傳播開來,在這一過程中,每個人也自然而然成為了信息的“把關人”,從表象來看,“微時代”極大地發揮了受眾的積極性,信息浩如煙海且唾手可得,而群體傳播本身就帶有出現流言的可能,導致信息傳播出現局限性,虛假信息、網絡謠言便更容易在局部進行擴散而最終蔓延開來。
二、網絡謠言成為“微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挑戰
互聯網的開放性,網絡信息的廣容性、海量性,可以有效的拓寬大學生的視野,加深對社會乃至整個世界的認識,培育大學生的主體性和獨立思考能力。然而,大學生在頻繁接觸網絡時,也不可避免的會受到網絡謠言的影響,網絡謠言已成為“微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大挑戰。
(一)大學生群體的特殊性易受到網絡謠言的蠱惑
大學生群體是社會的敏感地帶,他們個性鮮明,思想開放,行為獨立自主,反對傳統,追求時尚,當今多元化社會給了他們很大的自由發展空間,但也對其價值觀的形成產生了復雜難測的導向。由于在“微時代”大學生多數是通過網絡與外界接觸的,網絡謠言自然成為了培養大學生健康價值觀的最大威脅。制造和散播網絡謠言的人通常抱著所謂的“發泄型”心理,以惡作劇、尋求關注,或是報復他人、危害社會等為目的,攪亂網絡環境。此時,受眾心理包括要求被認同、渴望交流、逃避等幾類,而這些在大學生身上都得到了鮮明體現,他們對煽動性強的網絡謠言有時難以做出正確判斷,與主流價值觀相左的網絡言論正好迎合了他們反傳統的個性,他們不愿意被傳統思想束縛,因此,大學生的思想價值觀極易被網絡謠言腐蝕,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極大困難。
(二)“微時代”主流媒體的教育功能在與網絡謠言的博弈中收效甚微
早在傳播學研究之初,技術決定論就開始對傳播技術的發展前景爭論不休,樂觀主義者認為傳播技術所發揮的教育功能會使人的道德變的更加高尚,而悲觀主義者的觀點則恰好相反,特別是網絡出現后,學者們紛紛指出人們內心的道德缺陷在網絡上表現得淋漓盡致。誠然,這兩種說法都存在片面性,網絡社會的發展最重要的還是取決于人,但對于“微時代”的大學生來說,網絡媒體從始至終似乎都不具備教育功能,它只是娛樂和人際交往的工具而已,而大學生接觸主流媒體的機會遠比網絡媒體少的多,網絡媒體的趣味性也遠比主流媒體的吸引力大,因此主流媒體宣傳的價值觀對大學生的影響力微乎其微。此外,主流媒體應對網絡謠言的行動通常具有滯后性,因為網絡出現之前,謠言在主流媒體的輿論引導下傳播渠道非常窄,而網絡謠言往往是突發型的,主流媒體也無法預見,難以及時有效控制的,所以在主流媒體經過調查核實之后再發聲辟謠,網絡謠言已經大肆蔓延且或已造成無法彌補的嚴重后果。
(三)傳統思想政治教育難以應對“微時代”的網絡謠言
“微時代”的大學生習慣生活于多元化的網絡社會中,然而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秉承的是“一元化”的價值觀導向,灌輸式的教育模式早已使大學生無法接受,相對于課堂上形式內容單一的、枯燥乏味的說教,大學生更愿意在網絡世界尋求自身價值、得到心靈慰藉,網絡謠言就此便可趁虛而入。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被削弱,教育工作者的主導地位受到沖擊,大學生更傾向于通過新媒體獲取信息和知識,原本被動式的接受轉變為自主掌控信息,相比之下,教育工作者在面對新媒體時卻表現出很多不適應,在新技術的使用方面,教育者的腳步落后于受教育者。因此,當網絡謠言來襲時,教育工作者通常無法做出及時有效的判斷,而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尚無法與“微時代”接軌。
三、網絡謠言迫使“微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積極采取應對之策
康德說過:“如果沒有道德觀念的發展,對于有修養準備的人是崇高的東西,對于無教養的人卻只是可怕的。”網絡傳播是一種技術,更是一種文化,它推動了人類的解放,也向人類提出了新的道德要求,而網絡謠言的出現,就是網絡被“無教養的人”不正當運用的結果。因此,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找到應對網絡謠言的有效措施。
(一)正確認識“微時代”的網絡媒體,充分利用其積極影響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微時代”的網絡媒體對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價值觀塑造影響之大不容小覷,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也可與時俱進,充分利用網絡媒體的優勢,讓其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載體,教育工作者可以通過微博、微信與學生交流,不僅能夠隨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還可以增進師生距離,加強信任感;權威的教育部門和主流媒體也可以通過微博等網絡媒體和建設網絡平臺、手機客戶端,及時發布官方信息,更有效地宣傳主流價值觀,使其傳播更廣泛、更深入人心。
(二)提高教育工作者個人素質,創新教學模式,從而提高學生的判斷能力。
“微時代”給傳統教育工作者的個人能力帶來極大挑戰,除了思想、道德、知識等素質外,適應“微時代”的特殊性,創新教學方式方法的能力也尤為重要,在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基礎上,應實現由封閉灌輸型向開放互動型轉變,在教學內容上,應將枯燥的理論知識結合貼近生活的現實素材,使其更容易被學生接受,在教學形式上,可充分利用多媒體的多樣功能或開展戶外活動,使思想政治教育課更具吸引力,還可以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從而使學生能夠自然而然地接受知識,并增強自我判斷力和思想政治修養,更容易在面對網絡謠言的蠱惑時,及時作出準確判斷,甚至采取主動回擊謠言的行動。
(三)加強校園網絡監管,完善校園網絡系統,構建和諧健康的校園網絡文化。
學校需加強對校園網絡的監督和管理,依據國家的相關規定,結合學校自身實際情況,制定校園網絡使用規范和管理條例,并運用技術手段對校園網、校園論壇等進行實時監控,及時過濾不良信息,加強網絡安全,同時要求學生上網進行實名制注冊登記,對于使用網絡進行不正當活動、散播網絡謠言的學生進行制止和處罰,從而讓校園網絡成為防范網絡謠言危害的有力屏障。此外,校園網也可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臺,完善校園網絡系統,使其成為傳播正能量、分享主流價值觀的陣地,拓寬廣大學生接觸健康信息和先進思想的渠道,同時還可通過網上授課、開展網上活動等方式增強校園網的趣味性,從而構建和諧健康、積極向上的校園網絡文化。
網絡傳播承擔著道德責任,特別是進入“微時代”,網絡傳播顯現出人本主義范式,人的主體性越來越強,因此,防治網絡謠言,必須通過各方的積極努力。近年來,我國相繼頒布了一些加強網絡監管的法律法規,還特別針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開通了示范網站——“中國大學生在線”,黨的十八大也明確指出“加強和改進網絡內容建設,唱響網上主旋律,加強網絡社會管理,推進網絡規范有序運行”。網絡謠言給“微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極大挑戰,只有各方的通力合作和積極應對,才能維護網絡的健康有序發展,從而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參考文獻]
[1]杜駿飛.網絡傳播概論[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2]潘小妹.“微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機遇挑戰及應對[J].大眾文藝,2013年第23期.
[3]吳國慶、金靜.試論網絡謠言對于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戰及對策[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4年3月.
[4]李小玲.Web2.0時代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以社交媒體為研究視角[J].高教研究與實踐,2013年3月.
[5]李文政.網絡時代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機遇和應對措施[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3年第1期.
基金項目:武警后勤學院2014年度教學研究一般項目《忠誠衛士修養課開展強軍目標教育方式的研究》WHJY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