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娟
【內容摘要】目前,我國的高中教育雖然普遍已實現了課改,但是在教學中仍然存在一些應試教育的弊端,特別是在物理學等自然學科中尤為凸顯。因此,使用生活化的教學模式進行高中物理力學的教學顯得尤為重要。文章分析了現階段限制我國高中物理力學生活化教學模式實現的原因,并根據自身教學經驗提出了改善高中物理力學生活化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高中物理 ?力學 ?生活化學習
一、高中物理力學實現生活化教學的基礎性作用
我國高中教育實行課改后,很多教學方面的問題都成為了教育界討論的熱點,特別是如何實現高中物理力學教學有效性這一問題。雖然此期間,很多高校都在高中物理的教學中引入了多媒體技術來將物理學知識形象化,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仍然存在比較突出的應試教育特點:為了讓高中生能更好地掌握物理學知識點,很多物理教師仍然會采取頻繁的題海戰術的方式讓學生所學的知識得以鞏固。如此僵化的學習模式嚴重制約了高中生創新性思維的形成,讓學生只能“紙上談兵”,而對實際生活中面臨的物理問題無從下手。
因此,作為高中物理教師,必須要對高中物理教材進行深入的研究,找出教材與生活實際的結合點,將物理教材中生硬的文字資料轉變為生動、形象的實際問題,以此來提升高中生學習物理的興趣與積極性,即實現生活化教學模式。而且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除了可以利用物理教材中提供的生活素材之外,還需要將物理學知識點與高中生的現實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將脫離生活實際的物理問題還原到生活中去,方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識。在高中物理力學教學中實現生活化教學,不僅可以激發高中生學習物理的興趣,而且還有助于培養他們的科學思維、運籌優化的意識、實際應用能力和創新精神。
二、高中物理力學生活化教學的改善策略
1.在高中物理力學課堂教學上引入生活化的情景
高中物理涉及的力學知識與我們的日常生活聯系非常緊密。但是,高中物理力學的知識點和概念卻很抽象、難于理解。不論是在教學過程中還是學生自己在思考時,都需要借助具體、直觀的事物作支撐。在高中物理力學的教學課堂上,通過引入生活化的情境,就能將物理力學知識、問題與生活情境充分融合,變抽象、生硬的力學教材為具體、生動的生活原型,極大地提高了高中生學習力學知識、認知力學問題的興趣。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可以用來構建生活化教學情境的素材:如一些奇聞軼事、常見問題等。
以生活中安全用電知識的講解為例,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假設情境引發學生思考:為什么當我們把手伸入運行著的洗衣機內時,手會有麻痹的感覺?為什么我們用鐵勺碰觸工作狀態下的電飯煲,手偶爾也會感到麻痹?上述問題都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當教師創設出這樣的情境時,就很容易激發出學生思考問題的興趣和好奇心。如果我們的教師再進一步詢問學生“導致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避免這些不安全用電現象的發生呢”的話,馬上就會引發學生的各種思考。此時,物理教師還應該及時給予回答踴躍的同學以表揚,從而進一步激發其他學生繼續思考的積極性及動力。通過這樣的生活化情境創建,不僅將抽象的安全用電知識轉化為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具體問題,更方便學生理解、記憶;而且在課堂上還讓學生積極開動腦筋,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去提出可以解決問題的措施,這樣可以更有效地加深他們對安全用電措施的記憶,從而達到理想的授課目的。
2.培養高中生對物理力學的問題意識,加強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
生活化情境的創設的確能方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記憶物理力學知識。但是,與此同時,高中物理教師在課堂上還應該注重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并引導學生通過對課堂物理力學知識的學習去進一步分析和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力學問題,培養他們面對問題時進行探究的意識和能力。例如,當物理教師講解力的分解時,就可以通過列舉生活中的例子來提問:古代橋梁的形狀為什么要設計成拱形?一座大橋的盤旋引橋長度的設計是通過什么來判定的?又比如,物理教師在給學生講解摩擦力的時候,可以邀請學生上臺慢走,讓他們在慢走的過程中去親身體驗前腳與后腳之間的摩擦力。這樣能夠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感受到摩擦力的存在,強化他們對物理力學的問題意識;然后再由物理教師提出與摩擦力有關的一系列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與此同時,在高中物理力學的課堂上,還可以通過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加強物理力學生活化教學的實踐性,實現“教”與“學”的雙向反饋。例如,高中物理教師講解合力與分力時,可以提出諸如“為什么三腳架的結構穩定性最強”此類的問題,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來思考和解答。然后再由物理教師將三腳架的結構畫出來,圖文并茂地給學生分析其中涉及的合力知識,解答他們在之前思考此問題時遇到的疑惑。之后,物理教師還可以借助視頻、PPT等多媒體形式,讓學生感知日常生活中物理力學的應用范圍之廣。物理教師通過這一連串的講解和互動,不僅可以更生動引入合力與分力的知識,還能及時獲得學生在學習此節內容時遇到疑惑的反饋,進而對學生不理解之處進行多次、重點講解,提高學生的聽課效率。
3.高中物理力學實驗的開展要力求貼近學生生活
在高中物理教學的課堂上,物理教學實驗是進行物理科學研究非常重要的手段。其主要形式有兩種,一是由教師直接進行演示實驗,而是由學生自己開展實驗。高中物理教學實驗,一方面能夠將抽象的物理知識轉化為形象的實驗結論,增加學生學習高中物理的興趣和自主性;另一方面也能夠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和動手能力,鍛煉他們的物理科學思維,提升他們的科學素養。例如,學習《電磁感應現象》時,教師可以給學生講講法拉第如何發現電磁感應現象的故事,以此來激發學生探究電磁感應的興趣和積極性。再由物理教師提出諸如“什么條件下會產生電磁感應現象?”等問題,然后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進行分組實驗。在實驗過程中,如果有些小組把磁條放進了閉合的線圈中,就不能觀察到電流的變化。這些學生便很可能產生“電磁感應現象的產生跟磁力強弱無關”這樣錯誤的結論,此時,教師就應該針對上述現象及時作出解釋和指導,發散學生進行探究實驗的思路,提高學生開展物理實驗的成功度。此外,教師還可以指導實驗小組內部和組與組之間,對實驗中發現的問題進行交流、探討,使物理實驗充分發揮其在教學中應有的效果。
4.生活化地布置物理力學的課后作業
學習高中物理力學知識之后,還應該給學生布置一些生活化的物理習題,這樣既能促進高中生對物理課堂上所學知識的再次鞏固,又能進一步加深高中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優化其在實踐中運用這些物理知識的能力。此外,在課后作業的布置中體現生活化,也能有效杜絕教師為了追求較高的升學率而實施題海戰術這一現象的發生。在這樣良性的大環境下,才能真正促進高中生獨立思考、自己動手和不斷創新精神的培養和樹立。
高中物理教師要設計生活化的課后習題作業,就要從學生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真實的物理現象和科技背景入手,不斷引導學生去觀察生活中的器具或自然現象,并讓他們嘗試對這些現象中蘊含的物理原理或知識進行闡述和解釋。生活中與力學知識有關的現象數不勝數,例如:比如高空走鋼絲的雜技演員如何使自己不倒,騎行自行車時前后輪胎如何運動,以及乘坐電梯時的失重、超重現象等等。
三、結論
綜上所述,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實現探究學習的方法如下:首先,高中物理教師在創設物理課堂問題時,應該將其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并且通過舊知識與新知識的融會貫通,讓學生能夠更好得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其次,組織學生進行高中物理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最后,要運用分層教學的方法,開展差異化的高中物理教學模式,提高各個學習層次學生學習高中物理的效率。
高中物理力學的生活化教學,一方面能夠促進高中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積極性的提高,另一方面也能為高中物理教學理念及方法的轉變做貢獻,從而達到逐漸摒棄傳統、死板的物理教學理念及方法,不斷提升高中物理教學創新能力的目的。高中物理力學的生活化教學,首先,應該在高中物理力學課堂教學上引入生活化的情景,提高學生學習力學知識、認知力學問題的興趣。其次,要培養高中生對物理力學的問題意識,加強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提高學生的聽課效率。再者,高中物理力學實驗的開展要力求貼近學生生活,使物理實驗充分發揮其在教學中應有的效果。最后,還應該生活化地布置物理力學的課后作業,促進高中生獨立思考、自己動手和不斷創新精神的培養和樹立。
【參考文獻】
[1] 沈蘇杭. 關于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學策略的思考[J]. 考試周刊,2013(8).
[2] 高彩哲. 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學的實踐[J]. 祖國:建設版,2013(3).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塘橋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