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秋
導語即課堂教學的開場白,是教師在正式講課文之前,用來引入新課、啟發誘導學生的話。恰當巧妙的運用導語,能夠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其求知欲,使其興趣盎然地投入到新知識的懷抱,使課堂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導語設計秉承實用性、趣味性、精煉性的原則,貼近學生的生活和認知水平,從而精心構思,巧妙設計。
一、情境導入法
1.歌曲導入
在進入新課之前,可以根據課文內容播放一首歌曲,也可以讓學生跟著學唱,來創設一種情境氛圍,從而激發感染學生的情緒,增強課堂感染力,學生也能積極、快速地接受教師的引導思路。
在講解李煜詞時,我下載了一系列鄧麗君的歌曲《月滿西樓》、《相見歡》、《虞美人》等,讓學生跟著視頻學唱,在美妙的古典樂曲中,學生進入了一片清純而幻美的世界,感情通過曲調詩詞得以共鳴而傳承。由此導入新課。
2.圖片、插畫等素材導入
語文必修書的插圖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素材,若是能善用活用,便可取得好的效果。網絡、課外書等能搜集到很多的資料,若能在課堂上分享交流,從而導入新課,也會讓學生頗有成就感。教《像山那樣思考》一文時,可事先搜集一些生態資源被破、野生稀有動物被殺害瀕臨滅絕的圖片,讓學生在一片肅穆悲憤中產生心靈的震撼共鳴。由此教師可以順勢提出自己的主題,人類和自然的相處只道,要象山那樣深沉的思考。在這種充滿感染力的氣氛中,讓學生主動生發感觸并產生探究的欲望。
3.名篇名句導入
學生從小到大,對古詩文名句已有一定的積累。中華民族的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名句是歷史積淀下來的精華,令人嘆為觀止。如果能恰到好處的運用到課前導入,能夠讓課堂教學充滿詩情畫意,學生在潛移默化接受美的熏陶的同時,提高語文素養,充實文化底蘊,還能充實自身精神世界。語文課也因此更加引人入勝。
在講授蘇軾的散文名篇《后赤壁賦》時,教師會讓學生回憶有關赤壁的詩句?學生根據已學過的詩文,可以熟練背出“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蘇軾);“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蘇軾)等名篇名句。然后教師總結:“在這些詩文中,我們可以看出赤壁不僅有十分重要的軍事意義和歷史意義,還是文人賢士抒發感慨抱負的一個載體,就讓我們再次走進蘇軾,看看從前《赤壁賦》到《后赤壁賦》蘇軾的情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二、小故事導入
或許有不愛學習的學生,但是幾乎沒有不愛聽故事的學生,剛上課的幾分鐘,學生的思維活躍點還停留在課間討論的話題上,因此故事導入法是吸引學生關注的最好辦法之一,能很快地把課堂導入到和諧有序的課堂氛圍中來。
講授《留侯論》,教師可先由黃石老人進履受書的故事導入:張良曾在閑暇時從容步行游玩到下坯橋上。遇到一位老翁,面對老人一再得寸進尺的為難,雖怒火中燒卻極力克制,對老人忍耐、尊重,老人最終授予他《太公兵法》,張良在劉項楚漢之爭中的作用不可估量,那么,這是一個怎樣強大的人物呢,我們就從《留侯論》中尋找答案。學生愛聽故事,講故事投其所好,會產生較好的效果。
三、聯系實際法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生活點滴即為語文。作為一名語文老師,需要知識豐富、視野開闊并具備敏銳的洞察力,時刻關注學生平時談論的熱點話題,并從中分析提煉,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水到渠成地實現課內外知識相聯結,生活和語文互為延伸。
如講解高考作文《青春不朽》時,可讓學生聯系自身談談青春趣事,并且對電影《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談觀后感,然后導入新課,激活學生的記憶密碼。導語設計要切合學生認知的實際,才能達到促進學生由表及里、舉一反三思考問題的目的。
例如: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教師怎樣才能帶領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涵呢?我認為可以先讓學生談談旅游所見所聞,交流心得,激起共鳴,然后再啟發學生:“每個人的旅途都有獨特的風景,這種風景不僅在眼里,更常駐于我們的心底永不褪色,讓我們走進王安石的褒禪山,欣賞他的人生風景。”這樣從自身談起,文章與生活巧妙結合,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找準切入點,同時,自然地把學生帶進了深入分析課文的教學之中。
四、質疑導入法
“疑”能致“奇”,“奇”能引發新鮮感和求知欲。教師根據課文內容及課題特點,巧設疑問,能把學生帶入一個有障礙但又可逾越的境界,使學生思而不解,欲罷不能,在好勝心和求知欲下探求文章,目標明確,效果會更好。比如講解煉字題時,教師可這樣導入: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評價“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杜甫也說“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在中國詩文中有許多偉大的詩人詞人煉字苦吟的經典案例。誠然,一字之差往往成為作品的境界品格高低的分水嶺。秦觀《踏莎行》說“砌成此恨無重數”,恨往往是無法用具體的數量來衡量的,為什么詞人偏偏用“砌”呢?為什么張先憑一聯“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來花弄影”被人稱為張三影呢?我們在學習古詩詞時,要學會關注煉字在詩文表情達意上的作用。
當然,課堂教學方法多樣化,只要有利于教學效果便法無定法,所以導語設計也應該依據文章、課型并因人而異,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一堂課有個好的突破口便已經取得成功的一半。
(作者單位:江蘇省江陰市要塞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