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莉
【內容摘要】本文提出教師專業成長應該經歷三種境界:努力做一名閱讀學習型教師,努力做一名勤勉實踐型教師,努力做一名探索研究型教師。
【關鍵詞】教師 ?專業成長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靜安先生第一境寫的是預期,即總結理清前人的經驗和理論。第二境寫的是勤奮,即深深思考,孜孜以求。第三境寫的是成功,即一朝頓悟,豁然開朗,發前人之所未發,創造出屬于自己的東西。我認為教師的成長也應該經歷這三種境界。
一、“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努力做一名閱讀學習型教師
江蘇教育行政干部培訓中心副主任,省教育學會課堂教學研究中心主任嚴華銀老師在《閱讀品位決定思維品質 ——以“育德”問題的思考為例》講座中提出關于讀書問題的思考,他統計了現在國民閱讀情況:他說2013年中國人均閱讀4.3本書;網絡、快餐、信息等的“閱讀”成為主流,中國人現在如果一個小時沒有手機,失魂落魄,一天沒有手機,魂飛魄散。而教師閱讀現狀更不容樂觀,他說在中國,那一群最應該讀書的人,就最不讀書,稱“三本書”老師,即只讀教材、教參和教輔的老師。他指出教師需要寬門徑閱讀,上通天文下知地理;還需要專題指向性閱讀,有針對性的解決問題;更需要思索、批判、質疑、求異性閱讀,這與鹽城中學教授級高級教師、特級教師李仁甫在他的《名師的成長之路——三“從”四“一”》中提出的“顛覆性閱讀”觀點是一致的。“顛覆性閱讀”就是一種改變思維方式的閱讀,他們認為這樣的閱讀才可能培養出自由、獨立的個性、道德和精神,這樣的老師才可能熏陶漸染出富于創新意識和精神的學生。
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努力做一名勤勉實踐型教師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鹽城市名教師、初中語文學科帶頭人,大豐市實驗初中副校長韋存和在他的講座《草根也有春天》中提出:我們的課堂缺的是把孩子當人去培養的生命意識,是把課程當作課程去教的質量意識,是不斷總結提升自己成就學生的反思意識。他覺得課堂應讓生命在場,課堂是師生共同成長的空間,要與學生一起進步與課堂一起成長,互動共進研究課堂。
課堂還應讓規律先行:
1.對話:課堂是師生心靈對話的產物。那種你問我答的熱鬧有時固然不可缺少,但是表面的表象的淺表的東西只能是過眼云煙。對話必須走進孩子們的內心世界,成為孩子們內在知識建構的補充和完善。課堂不能是僵化無趣的知識灌輸,而應該是興趣熱情的激發、主動探究學習精神的培養和有效學習方法的歸納。
2.生成:要有教師充分的預設,更呼喚課堂精彩的生成。
3.師生:師生關系不可偏廢,學生的自主學習要充分保證,但教師的首席作用不可缺失。
4.課堂的簡單與留白:周成平說:“簡簡單單地教學”,目標簡明,內容簡約,手段簡易,語言簡潔,練習精煉。教師簡單的教,學生輕松的學。留白——以學定教,少教多學。“少教多學”是在“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把教師的“多教”轉變為學生的“多學”。“少教多學”是我們追求的理想課堂。“少教多學”用簡明、生動的語言揭示出教育的核心的問題,即如何解決好“為什么教”(教學目的)、“教什么”(教學內容)和“怎樣教”(教學策略和方法)的問題。
5.情趣:高效教學的前提是別傷害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熱情。情趣導入,張弛有度,語言風趣,挖掘精彩,減負增趣(尤其作業)。
三、“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努力做一名探索研究型教師
低頭拉車還要抬頭看路。做一名教師不但要認真進行教學實踐,還要進行教育教學研究。錢偉長說“你不上課,就不是老師;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老師。教學是必要的要求,不是充分的要求,充分的要求是科研。科研反映你對本學科清楚不清楚。教學沒有科研作為底子,就是一個沒有觀點的教育,沒有靈魂的教育。”
如何進行教科研呢?鹽城市教育學會秘書長馬群仁老師在他的《研修并重,知行統一》講座中對寫文章做研究進行了特別的提醒:
1.寫文章做研究一定要查閱文獻資料!看別人研究到什么程度,從別人的研究中提煉你要研究的觀點。
2.一定要學會積累,持之以恒,方成大器!他主張“研究微課題,解決大問題”;“動筆微記錄,積累大經驗”;“開展微對話,迸發大火花”;“進行微反思,成就大作為”。課題、記錄、對話、反思,都是“微科研”,卻能積少成多,集腋成裘。還可以“開發微課程,推動大課改”;“進行微調查,解決大問題”;“舉辦微沙龍,討論大主題”;“撰寫微論文,積累大素材”。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將不斷拾取教學實踐中的點點滴滴,從理論素養上不斷提升自己,努力做一名科研型教師。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市文峰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