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志良
河北省石家莊市第119中學
中學德育的主體性探究模式
賈志良
河北省石家莊市第119中學
現代教育觀念指導下的中學德育主體性探究模式,尊重和發揮人的主體性和主動性。在這一過程中,個體不是被動接受各種道德灌輸,盲目的模仿和崇拜,而是主動地對現有的價值體系、行為規范進行獨立思考,并在分析理解的基礎上做出選擇,把保存和積累著人類道德經驗的道德認識和道德要求變成自己內在的觀念和情感,把社會要求變成自己的需要,是由傳統的“授受”走向民主的、尊重主體的、重視自我內化過程和合作分享的過程。探究式德育的實質就是“教會學生選擇”,是讓學生在多元化的社會環境中,經過道德沖突的困惑、思索、求助和解決來培養道德判斷能力,把自己的道德沖突內化為穩定的道德品質,是個體自我體驗、自我選擇的過程,也是一種積極主動地吸收、辨別、內化的過程。學生探究的過程就是,就是一個能動的、自我教育、自我建構的、自律的過程。面對實踐中道德判斷中的困境和沖突,學生在探索和求證中提高適應、鑒別和應變能力,逐步建構自己的道德價值世界。
從心理學上來看,談到德育,我們就會不可避免地透徹理解品德的心理結構。一般人認為道德品質包括著道德認識(人們對行為規范的理解,對是非好壞、善惡等的認識)、道德情感(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滿足而產生的內心體驗)和道德行為(是在道德動機的具體表現與外部標志,他也是實現道德動機的手段)方式三種心理基本成分,由于品德的基本成分的復雜性,因而品德形成與一般知識的學習相比有其特殊性。學習的一般規律,既適用于知識學習也使用于品德學習,但是由品德學習所引起的行為變化應該相對于知識學習所引起的行為變化更突出其認識、情感、行為三者的統一。作為道德的幾個品質的幾個組成部分,三者是缺一不可的,而且,這三者本身又各自有其不同的等級水平,在培養道德中都要兼顧到。對其中任何一項的過分重視和對其他部分的忽略,都不能培養出完善的道德品質,比如傳統的“授受式”的德育屬唯智論者,其過分強調道德的認識部分,過分突出道德認識,而缺乏對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的培養,將道德學習視為一般的知識的學習,割裂了品德心理結構,是違背心理學規律,是造成學校德育“多耗低效”的根本原因。從認知心理學角度,我們發現傳統強迫服從和授受式的德育是道德主體缺失的教育,是完全違背人的認知發展規律的。建構主義的先導皮亞杰確信“學習最基本的原理就是發現”。根據他的觀點,他認為知識既非來自主體,也非來自客體,而是在主體和客體間的相互作用過程中建構起來的。一方面,新知識要獲得意義需要以原來的知識為基礎;另一方面,新經驗的進入又會使原有的經驗發生一定的改變,使他得到豐富、調整或改造,這就是雙向建構的過程。所以學習不是知識由教師向學生的傳遞,而是學生建構自己知識的過程,學習者不是被動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動建構信息的意義,這種建構不可由其他人代替。受教育者是德育過程的主體,德育過程應該尊重和發揮人的主體作用。
從教育學上來看,傳統的德育方式是一種封閉的、保守的教育范式。傳統的學校德育,由于自身的依賴性決定了他不可避免的封閉性。市場經濟帶來了大眾傳媒的迅速發展,成為超過家庭、學校的“第三學?!?,社會形態的轉變正面和負面的影響通過家庭和大眾傳媒,影響到學生價值取向和生活方式。有調查表明:當前學生的趕消費、追求名牌、享樂主義的盛行越來越多的把學習和將來的前途聯系在一起,集體注意精神淡漠,以自我為中心,但他們的主體意識增強,有自己的獨立判斷,具有經濟頭腦,法制觀念,自我保護意識,對社會腐敗現象的批評,以及對平等權利的追求。學生的行為是社會變化的縮影,因此學校德育僅靠學校是不行的,必須借助社會和家庭的力量。但是,傳統教育仍然一意孤行,不顧社會開放和價值多元的事實,仍用封閉的教育模式,將學生置于理想環境中,脫離現實世界。同時,他無視多元社會給社會道德體系帶來的沖擊,回避由此引起的道德困惑,不能很好解決價值觀的沖突問題,從而使得學校德育表面化、膚淺化、空泛化。學校只是要求學生應該“做什么”、或者“必須做什么”,而忽視了“為什么這樣做”。其結果,必然導致學生出現“迷茫”、“困惑”,對我們的道德教育,對老師、家長的循循善誘產生懷疑。這也將社會的道德教育引向死“胡同”。同時,傳統的德育更是一種脫離生活的教育,他缺乏民主性。杜威曾指出“教育即生活”。學校教育是生活的一部分,其本身就是教育,學校教育與生活是融而一體,密不可分的。生活實踐是學生道德發展的源泉,他可以提供豐富而生動的道德教育素材。脫離了現實生活,道德教育便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學生無法把空洞的說教和現實生活與現實道德困境聯系起來,無法與教師、家長產生共鳴,這種教育當然是徒勞的、低效的。傳統的道德教育方式無視現實生活和學生道德認知發展水平,一味地進行原則性的、非功利的理想的、脫離實際的教育,使學生產生許多無法解決的道德困境,很難把“教條式”的道德認識轉換為道德實踐,最后造成知行脫節,更使學生主體性的失落。
從社會學的視角看,傳統的道德教育實踐忽視了這兩種我國現存的社會形態。即,情感型社會和契約型社會。這也就是我國德育缺乏針對性和實效性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