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要西
河北省安平縣馬店鎮徘徊小學
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
王要西
河北省安平縣馬店鎮徘徊小學
創新是人類發展的永恒主題,而教育是培養創新人才的搖籃。要把最好的教育給我們的孩子,那么,這“最好的教育”就是要培養創新人才,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應重視學生創新學習的培養。科學的思維方法是學生探索獲取新知識、分析解決新問題的金鑰匙。
創造能力;環境;觀察能力;創造性思維;想象力
小學生作為成長中的個體,能力發展的基本趨勢總是由簡單到復雜,從具體到抽象,從“自我中心”到“逐步社會化”,從低級水平的“協調發展”到高級水平的“協調發展”。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所表現出來的好奇心的想象力,那種獨立操作的能力,那種獲得和運用新知識、新本領時呈現的智慧能動性,能及獨立感受事物、獨立分析問題、獨立解決問題所表現出來的創造欲望,這正是學生創造性能力的萌芽和基礎。而數學本身就是思維的體操,是一項創造性勞動,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本身有得天獨厚的條件。
觀察能力是發展學生認識能力的基礎,也構成學生創造能力的基本因素。創造能力的起點在于觀察能力,就不會有很強的創造能力,觀察是“源”,創造是“流”;善于觀察才善于創造。因此,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必須首先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首先,培養學生觀察的習慣。培養以積極的態度注視事物的習慣,有助于觀察力的發展。培養良好的觀察習慣,是指樂于觀察、勤于觀察和精于觀察。樂于觀察是指對周圍的事物有強烈的興趣。小學生的好奇心特別強,教師要積極引導他們對好奇的事物加強觀察。如在教學“平面圖形的認識”時,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得出事物的形態、特征,并進行比較事物之間區別和聯系。并可內容引伸至學生生活中,讓學生說說自己平時生活中所觀察到的平面圖形,讓學生無意識地認識到不但在課堂中要培養觀察的習慣,在平時生活中也同樣要培養觀察的好習慣。
其次,引導學生確立觀察的目的。目的性是觀察力的最顯著的特征。有目的的地觀察,才會對自己的觀察提出要求,獲得一定的廣度和深度的鍛煉。反之,如果是無目的地觀察,東張西望,對事物熟視無睹,那就鍛煉不了學生的觀察力。只有帶著目的性的觀察,才是有效的觀察,才能盡快地提高學生的觀察力。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適時為學生確立觀察目的,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觀察,然后有所思、有所獲。
最后,鍛煉學生的認真細致的觀察態度。觀察要有認真細致的態度,因為這是深入觀察的重要條件。如果粗枝大葉,匆匆瀏覽一番,不能在觀察的細致性和深刻性上下功夫,那就是很難發現事物包含的隱蔽的和細微的因素。因此,教師要注意通過各種鍛煉,讓學生學會善于捕捉那些稍縱即逝、不為一般人所注意的細微現象,以此來提高學生觀察的能力。
教師要熱愛、尊重、理解和信任學生,和學生建立起和諧、朋友式的師生關系,讓每個學生的心里都有老師這個大朋友的位置,這樣便于營造一種生動活潑的教學氣氛,“沒大沒小”有創新,使每個學生都有一種積極向上的狀態,都有一種輕松感,時時處處都能感受到贊賞和鼓勵。這樣使學生煥發出自尊、自強、自我實現的需要,有利于學生自主地去探求知識,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
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這就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要放下架子,擺正位置,摒棄“我只有教你才會”的教學思想和“牽著學生走”的教學路子,使學生能夠自主地學習,有不懂的問題隨時無所顧忌地暢所欲言,進行師生交流和生生交流。只有在這種氛圍中,學生才能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
質疑問難是創造的種子,“疑”是經過深入思考、主動探究而產生的。“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不疑則不進”,學生能提出有價值的疑問是人的一種重要的能力。正如愛因斯坦所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看問題卻需要有創造性的想象力”。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解決學生的嘴,給學生發表獨立見解的機會,鼓勵他們提出問題,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知識的欲望,點燃創新的火花。所以教師要培養學生主動設問,提高創新能力。將學習由老師教轉化為學生主動的學,所以根據新課標的觀點,在教師設疑的情況下,要轉化為學生自己主動的學,那就要讓學生在內心主動產生疑問。有老師問變成學生問。傳統的課堂教學只是一問一答,并沒有激發學生的思維,長而久之學生都不會提問,學習比較被動。教師只有培養學生的這種主動設疑的欲望,有問才會有創新思維。為了培養學生設疑的思維要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教育家陶行知提出“接知如接枝”,強調“接枝”必須接在原來的樹枝上,這里的樹枝就相當于“接知”中原有的“經驗”。讓學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經驗去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使學生頭腦中的已有經驗與“新知”進行相互作用,這樣就有對“新知”的主動的探究欲望。不僅有利于意義建構,而且有利于學生在實現意義建構的過程中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解決問題的情感體驗,從而使學習動機得到強化,將學習動機內化。
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應貫穿到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中去。備課時必須在備教材、備學生的基礎上,明確思維訓練的內容和方法;上課要堅持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設計問題要面面俱到,布置作業要少而精,形式要多樣,即要有鞏固性作業,也要有須經過積極思考才能做出的作業;考試測驗既要考慮知識的掌握,也要考慮創造思維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讓智慧在數學課靈動,從而使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得以培養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