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娜
河北省趙縣綜合職業技術教育中心
高中英語教學中的人文關懷
吳麗娜
河北省趙縣綜合職業技術教育中心
現代教育不僅要使學生掌握必備的知識,同時也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個性需求。英語是一門語言學科,它在傳授語言知識的同時也應注意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真誠對待學生,真正滿足學生的求知需求,這樣才能體現教師對學生的人文關懷。
人文關懷;英語教育;正確評價;包容
英語課程要使學生 “在學習過程中發展綜合語言能力,提高人文素養,增強實踐能力,培養創新精神”。人文關懷就是關注人的生存與發展,是關心愛護和尊重人這一主體。我們作為一名英語教師,在教學中要以學生為本,關心愛護并尊重學生,從而體現人文關懷。
人文關懷,是從國外學術界引入的一個概念,起源于14世紀意大利的文藝復興運動,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價值,追求個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主體地位和個性差異,關心人豐富多樣的個體需求,激發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它包含了現代社會的時代精神與先進理念,不僅要關注自己,還要關注他人;既要關注人的人文環境,還要關注人的生態環境;既要關注人類的現在,又要關注人類的未來。這一看似簡單的思想正是目前我國高中英語教學所缺失的。
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人文關懷。人文關懷與人的價值、人的尊嚴、人的獨立人格、人的個性、人的生活及其意義、人的理想等等關系密切。人文關懷就是對人的生存狀況的關心、對人的尊嚴與符合人性的生活條件的肯定。而在英語教學中,人文關懷是指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個性差異,關心學生的個體需求,包容他們的不足,建立民主平等的課堂氛圍,培養他們自主、合作的學習態度,并借英語這門課的特殊性讓他們了解并尊重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促進他們的自由全面發展。因而,在英語教學中融入并注重人文關懷,勢必會對英語教學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英語作為一種語言工具,人們往往注意英語的工具性,對其要求停留在聽說讀寫譯的基本技能上,而忽略它的人文性。當前,教師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順應學生得高分的需求,照本宣科,忽視英語課堂人文精神的滲透。新的《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英語學習的主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長期以來,由于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英語課堂上教師往往采用“滿堂灌”和“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學生是被動學習,被動接受的對象,扮演著復讀機的角色,而學生無窮的潛力得不到發揮,活躍的思維受到抑制。在實施英語課堂教學素質化的今天,教師應更新觀念,改進教學方法,轉變教師角色,全面、科學地指導學生學習,讓學生從語言文字中汲取人文精氣,提高他們的認知價值、思想價值和精神價值,突出“人本”教學,充分體現人文關懷,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不是知識的接受器,而是一個個充滿活力并蘊藏著巨大潛力的人。
1.以學生為本,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在傳統的英語課堂上,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傳授者、解惑者,教師占據著課堂的絕大部分時間,而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語言信息。新的課程標準要求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主題教學模式,重視并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又不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不再是單純的知識傳播者,而是發揮課堂活動的組織者,是學生掌握語言知識和發展交際能力的促進者,以及學生學習語言的鼓舞者。
我在高一開學第一課上,就借助第一單元友誼這一話題向新生介紹自己,與學生打招呼,并且表示我們現在彼此認識了,希望能成為朋友,鼓勵學生與自己的同桌之間相互介紹,建立友誼。這樣的開學第一節課,既讓學生熟悉了他們的老師,也借助了教學的內容來讓學生熟悉新的校園和班級環境,建立彼此的信任,為和諧的師生關系的確立打下基礎。
2.多點包容與鼓勵,幫助學生建立學英語的信心。
欣賞和包容是一名教師必須具備的德行,是教師對學生的關愛,有關愛才有教育。欣賞和包容能營造一種和諧的氣氛,教育中多一些欣賞和包容,多給學生一些成長的時間,多給學生一些成長的空間,就多一些自由,必定也會多一些創造與新意。
在最初的教學中學生一出現口誤就馬上幫他們改正,我認為這樣才能保證學生正確地掌握知識,但后來我發現這樣做會使本來心中沒底的學生覺得又犯錯了,進而對下一次的參與產生了擔憂甚至恐懼。后來我就換了一種方式,先不急于改正學生的錯誤,針對他們已說對的部分,給予正面的鼓勵和表揚,讓學生在同伴面前有成就感,然后再引導并指出正確的表達,這樣做學生也能夠掌握知識,與此同時還能增強學英語的信心。讓我意外的是,學生更會感激這種糾錯方式,對老師會由感激轉變為喜愛,進而實現“親其師,信其道”。
在英語教學過程中,作為英語新課程的實施者,我們不僅要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語言交際實踐的學習環境,努力幫助學生擴大知識面,幫助學生建構自己的自主學習模式,同時還要確立人文性的教學,給予學生更多的人文關懷,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個性發展,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知識的意義。英語教師在傳授語言知識與語言技能的同時,能對學生多一些人文關懷,學生就能體會到老師對他們的關注與期待,進而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這也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核心,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1]苗慧.教師心理場效應及其意義與策略芻議[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4(5).
[2]李應強.論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整合[J].高等教育研究,2002(4):1-3.
[3]楊九俊,吳永軍.建設新課程:從理解到行動:學習方式的變革[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