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國武
河北省圍場縣前進小學
發揮師生主動性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
閻國武
河北省圍場縣前進小學
小學數學作為一門基礎性的學科,在啟發學生的智慧、訓練學生的思維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學習過程實質上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自主探究以及同學間的相互合作交流的過程。但是,小學生還處在各方面都不成熟的階段,這給小學數學教學帶來了一定的難度。那么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我們應該如何引導學生,激發學生數學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提高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質量呢?筆者在多年小學數學的教學實踐基礎上,對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進行了有益的探索,所采取的一些做法僅供參考。
小學數學到底該如何組織教學,需要教師不斷地挖掘和探索。我們知道,小學生對什么都充滿好奇,他們有著強烈的求知欲望。我們正好可以利用小學生的這種好奇心理,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并由此展開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例如:筆者在教授小學數學中,認識簡單的幾何圖形這節課時,就充分地利用了小學生與生俱來的好奇心,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探究欲望。上課伊始,筆者先拿出一個簡單的可以滑動的模型,如長方形,然后要求學生思考:這一個長方形能否改變成其他的圖形呢?這種教學情境的設計,使得學生很好奇,原本是長方形的模型到底是否能夠變成其他的圖形呢?那么又可以變成什么樣的圖像呢?由于這種好奇心的驅使,學生必定會更加仔細地思考,然后觀察老師是如何改變這個長方形的,改變之后又得到什么圖形。這樣的教學方式比單純的講解的效果要好得多。
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課堂的教學中,不僅僅要吃透教材,巧妙設計教學,還要認真研究學生心理,捕捉學生的這種好奇心理,從而激發他們作為學習主體的能動性。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從而提高課堂學習的效率。
在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中,我們該如何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呢?這主要在于教師如何引導,教師應該用學生容易接受、能接受的教學方式開展數學課堂教學,把抽象的概念引入到我們生活中那些生動有趣的故事中去,還可以合理地運用圖片、多媒體、模型等教學手段,將枯燥,乏味的數學課堂變得生動、有趣,這樣就能極大地激發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例如,筆者在教授《分類》這節課時,就利用多媒體,放映了兩種不同顏色的鴨子過河的情景。這樣,利用多媒體放映“動”的畫面,使得“靜”的課堂變得活躍起來。同學們沉浸在小鴨子過河的畫面中,于是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小朋友能不能將這些鴨子分組呢?看看哪些鴨子應該分在一組?然后告訴老師,你們這樣分組的理由。于是大家都開始思索起來了……例如,筆者在教授《比長短、高矮》這節課的時候,上課伊始,我就拿出了兩瓶飲料放到講臺上。“同學們,今天老師帶來了二瓶飲料,我要請兩個小朋友來喝,誰想來?”同學們,一聽說要喝飲料,都積極地舉手,踴躍地參與。“好的,既然大家都想喝飲料,那么老師想先請大家幫個忙,先請大家比較這兩瓶飲料的多少。”接著我請兩名小朋友上臺,背對著大家喝,然后問其中一個小朋友:你認為自己與他相比,誰喝得多?其他朋友有什么看法?大家想一想,到底是誰喝得多?為什么呢?這樣在愉悅的氛圍中,我展開了今天的數學教學——比長短、高矮。課堂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利用具體的實物,展開了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在愉悅的氛圍中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調動了學生數學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無論教學改革如何進行,總是離不開教師的講授,在這里教師要充分發揮其主導作用,擺正自己的位置。那么如何在這短短的一節課中,使學生學到最多的知識呢?這就需要教師充分地發揮其主導作用,引導好小學生的學習。上課前,要讓學生提前預習,將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這樣帶著疑問上課,會大大地提高學生上課的效率,讓學生從小就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地熟悉教材,全面了解學生。根據教材的內容,設計具有難度梯度的問題,使得提出的問題照顧到多數學生,這樣才能擴大學生的參與面,提高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在課下,教師可以和學生面對面地溝通交流,主動詢問是否掌握了課上的知識點學生,學生能否接受老師的這種教學方法,教師和學生要像朋友一樣坦誠交流,只有這樣的教與學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過程,需要我們廣大的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積累經驗、探索總結,發揮師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才能最終實現這一終極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