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燕梅 范昭能 王玉光 何麗平 徐勝 楊皓宇 金昆 邱源 楊航
摘 要 近年來,為提高糧食產量,確保國家糧食安全,自貢市充分挖掘糧食增產潛力,依靠科技,整合項目,扎實推進高產創建,輻射帶動大面積平衡生產,實現糧食穩定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標。基于此,運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自貢市糧食生產發展的優勢、劣勢、機遇和挑戰,提出了發展自貢市糧食產業的對策。
關鍵詞 糧食生產;SWOT分析;對策研究;四川省自貢市
中圖分類號:F326.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90X(2015)03--04
受城鎮化進程速度加快,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農業兼業化、農業勞動者老齡化、農村空心化現象日益嚴重,“誰來種地”的嚴峻問題擺在眼前,穩定糧食生產形勢嚴峻,確保糧食安全任務十分艱巨。為此,本文用SWOT方法分析了自貢市糧食生產的內外環境,提出自貢市穩糧增收的對策措施,確保糧食安全供給。
1 自貢市糧食生產發展狀況
1.1 糧食單產、總產逐年增長
按照“穩定面積、主攻單產、確保總產”的思路,自貢市以水稻、玉米、套作大豆、高粱、馬鈴薯等主要糧食作物為突破口,深入開展糧食作物高產高效創建活動,加快優質高產良種及高產高效集成配套技術推廣,著力推進規范化栽培、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綠色防控和統防統治,實現糧食單產和總產逐年增長。2014年,全市糧食總產127.78萬t,平均667 m2產量395.87 kg,較2008年單產水平(386.10 kg)提高9.7 kg,增長2.53%。
1.2 糧食增產集成技術推廣面積不斷擴大
以高產創建為平臺,通過示范展示、培訓指導,將增產集成技術落實到田,推廣面積持續擴大。2014年,自貢市水稻旱育秧5.476萬hm2,占水稻面積65.10%,推廣地膜覆蓋栽培玉米2.82萬hm2,占種植面積75.74%。雜交高粱集中育苗0.79萬hm2,占高粱面積47.44%,脫毒馬鈴薯推廣面積0.82萬hm2,占馬鈴薯面積85.32%。實用增產技術的推廣落實,為糧食作物單產水平提高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1.3 糧食供給基本平衡
自貢市總人口325萬人,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對糧食需求呈剛性增長趨勢。以每年每人平均消耗糧食400 kg計算[1],自貢市一年糧食需求量為130萬t,2014年,自貢市糧食總產量為127.78萬t,供給與需求缺口為2.22萬t,糧食自給率為98.29%。由此可以看出,自貢市糧食供給總量基本平衡,糧食生產與需求矛盾存在,但不突出。
2 自貢市糧食生產SWOT分析
SWOT分析法又稱態勢分析法,是美國哈佛商學院教授安德魯斯于20世紀60年代初提出的[2],是對內部資源(SW)分析和外部環境(OT)分析的結合,并進行系統評價,從而制定戰略的主要方法[3-4]。筆者運用SWOT方法分析了自貢市糧食生產的優勢、劣勢、機遇和挑戰。
2.1 優勢(Strngths)分析
2.1.1 自然資源優勢
自貢屬南亞濕潤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均溫為18 ℃,年有效積溫6 000 ℃,年降雨量1 100 mm,年日照1 100 h。極限高溫41 ℃,極限低溫-5 ℃,無霜期340 d,無臺風、持續性冰凍、危險性病蟲等災害;自貢市屬于川南丘陵區,農業旱地資源較為豐富,土壤類型多為沙溪廟組紫色土,保水保肥能力較好。其氣候、土壤資源適宜栽培水稻、玉米、套作大豆、小麥、高粱、馬鈴薯等糧食作物。自貢自西向東溫熱資源呈逐漸優越的分布規律,東南面年均溫高出西北面2.4 ℃,利用其特有溫光條件種植一季有余二季不足的氣候特點,發展口感好、銷量俏、價格高的再生稻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西北面氣溫回升較慢,有利于小麥、高粱等作物充實灌漿,是全省優質小麥、優質釀酒高粱優勢主產區之一。
2.1.2 產業基礎優勢
自貢市著力于抓好優勢作物區域布局,突出發展特色效益農業,狠抓優勢農產品基地建設。糧食產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形成了金色產業——套作大豆、糧油奇葩“中稻+再生稻”、一種兩收“高粱+再生高粱”、優質高效——秋冬馬鈴薯特色糧食產業。再生稻技術水平全省領先,單產全省第一,自貢市農科所自主研發南方高蛋白大豆育種和繁育推廣體系在西南地區領先,貢選1號等優良品種覆蓋四川盆地種植面積70%,套作大豆集成配套栽培技術全國先進。自貢現有種糧大戶304戶,糧食專業合作社12個,以糧食為主要加工物的產業化龍頭企業30余家,糧食產業發展形成良好基礎。
2.1.3 政策支持優勢
全面貫徹落實國家和省上支持糧食產業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著力推行良種補貼、種糧大戶、政策性農業保險、糧食直補和農資綜合補貼等惠農強農政策,積極探索推行地方特色農業保險品種——高粱。通過一系列政策宣傳、政策落實,把政策的動力、市場的拉力和工作的推力結合起來,極大增強糧食生產抗御自然風險的能力,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2.1.4 科技增產潛力較大
2014年自貢市高產創建區水稻、玉米、高粱(兩季)、大豆(套作)667 m2產分別為619.5、602.02、755.5、134.8 kg,遠遠高于大面積生產(大面積667 m2產分別為504、351、384、101.5 kg),通過高產高效集成配套措施,示范田塊遠遠高于大面積產量。我國農業科技在農業增產中的貢獻份額只有30%~40%,而發達國家基本在70%以上[5],農業科技的力量還有待挖掘,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潛力較大。
2.2 劣勢(Weakness)分析
2.2.1 糧食生產水平低
自貢市現有的糧食生產形式主要以農戶分散經營為主,人均耕地面積僅0.057 hm2,只相當于美國人均耕地占有量的0.2%(20014年美國人均28.7 hm2)、不到英國、法國和德國等西歐國家的1%(2004年人均6~10 hm2)[6]。這種傳統的無規模、無效益、粗放式發展的自足型農業難以應用科技及裝備。2014年,自貢市有種糧專業合作社12戶,平均種植規模2.82 hm2,遠遠低于美國農場平均規模177 hm2 [7]。從創造的價值來看,自貢市平均每個勞動力年創造農業產值6 289元,美國48 104美元,相差數十倍[8],這種以高成本低效率的小型農戶經濟為主題的散戶經營,不僅難以形成規模效益,而且成為制約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嚴重“瓶頸”。
2.2.2 農業基礎設施落后
農業基礎設施陳舊,年久失修,老化嚴重,抗御自然風險能力較弱。高標準農田建設規模及投入力度不夠,每年高標準農田建設規模僅0.433萬hm2,且補助資金只有800元/667 m2(僅較平原區高100元/667 m2)。適合機械化作業的機耕道等建設力度不夠,通行條件較差,自貢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僅34.3%,較全省45.1%的平均水平低10.8%。
2.2.3 糧食產品商品率低
在發達國家,農產品加工業占整個工業比重最大,擴張發展最快[9],反觀自貢糧食產品加工企業總量少,規模小,產業帶動作用有待加強,產業發展缺乏骨干企業的支持,特色農產品的附加值較低,缺乏有影響力和號召力的糧食產品的品牌。自貢糧食商品大多數都是“原”字頭,產品附加值不高,沒有形成較強競爭力的商品。目前,自貢僅有12個糧食類注冊商標和自主品牌。有資料顯示,每加工1 t優質食用稻谷可增值20~60元[10]。由此可見,根據市場需求,對原糧進行精加工、深加工,可增加糧食附加值,轉化增值潛力可得到進一步挖掘。
2.2.4 農業社會化服務缺乏
自貢相繼成立了多種形式的農業專業化服務組織,但由于大多數專業化組織發展仍處于初級階段和成長階段,大部分專業化服務組織還未形成穩定的盈利渠道和經營模式,發展良莠不齊,加之缺乏農業經營管理人才和有效的管理模式,市場意識和營銷意識不強,不能適應生產、加工、銷售的全程農業產業鏈的發展,致使這些組織的作用功能未得到充分有效發揮,相當一部分農業專業化服務組織在農業機械化耕作、病蟲害統防統治等方面未得到充分應用。
2.3 機遇(Opportunities)分析
2.3.1 國家政策導向好
“民以食為天”,在中國,糧食安全是影響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問題,糧食供給是影響城鄉社會和諧穩定的重大現實問題[11]。黨中央高度重視“三農”問題,連續12年出臺一號文件聚焦三農,著力破解“三農”問題,十八大把“三農”工作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12],這些無疑都不斷在釋放繼續強農重糧的利好信號,標志著農業發展將掀開嶄新的一頁,糧食生產必將迎來新的機遇,開啟新的局面。
2.3.2 市場關注度高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已成為各級領導高度重視、社會高度關注、媒體高度敏感、群眾高度關心的焦點問題。確保吃上放心食品,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必須加強農產品生產源頭環節的管理,使得農業產業成為新興朝陽產業,越來越多投資者和知名企業加盟到這一領域,掀起了“田野農夫”熱潮。
2.4 挑戰(Threats)分析
由于我國農業產業化程度較低,生產成本相對較高,糧食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較弱[13-14],在我國加入WTO以后,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全面接軌,國家和地區間的界限被沖破,國內市場國際化,國際市場國內化的特點更加明顯。世界主要糧食出口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由于人少地多、種植規模大、科技含量高,在質量和價格與我國相比有明顯優勢[15]。在糧食進口逐年增多的情況下,我國糧食生產和糧食市場將面臨嚴重的沖擊和挑戰。
3 自貢市糧食生產發展對策
3.1 以科學規劃為引導,推動自貢糧食產業穩步發展
各級政府部門要把發展糧食產業作為工作的重要內容,以市場為導向,根據自貢糧食生產區域優勢、生產技術條件和作物增產潛力等因素,將糧食生產區域進行科學分配和合理布局,以榮縣、富順縣為產業核心,延伸自流井區、貢井區、大安區、沿灘區,著力推進自貢4萬hm2中稻+再生稻、2.67萬hm2玉米—大豆復合種植、1.67萬hm2釀酒高粱等糧食特色產業基地建設,突出抓好產業基地的提升改造與連片擴展,輻射帶動自貢糧食生產穩步發展。
3.2 以高產創建活動為抓手,提升糧食生產水平
大力開展高產高效創建活動,進一步加強高產栽培技術體系集成、創新和推廣力度,分作物打造連線成片的糧食作物高產示范帶、展示線和輻射區,以此為契機,促進技術模式標準化,輻射帶動自貢市糧食生產水平提高。
3.3 以加強科技培訓為手段,提高科學種田水平
加強技術培訓和指導,實現科技人員直接到戶,技術要領培訓到人,良種良法落實到田,帶動大面積平衡增產,促進品質提升和轉化增值。針對自貢干旱、低溫、病蟲等主要農業災害發生頻繁和農技推廣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組織農業科技人員開展科技攻關協作,突破技術難點,強化實用技術的集成創新。特別要針對農業勞動力減少及老齡化趨勢嚴峻的現狀,組裝優化各類實用技術,形成簡便、省力、易操作的標準化生產技術。通過技術大培訓、大宣傳、大示范,把科技興農變成農民的自覺行動,不斷增強糧食產業科技的支撐能力。
3.4 以完善基礎設施為保障,改善糧食產業生產條件
圍繞主要糧食作物和種植模式開展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基礎條件、農耕農藝措施相互配套。完善糧食主產區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大力開展蓄、引、提、排水工程建設,完善渠道,提高耕地灌溉保證率,建成旱能灌、澇能排的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按照有利于機械作業的需求,統籌規劃建設機耕道和生產道,完善田間路網,進一步提高機械耕作保障能力。
3.5 以注重品牌創建為突破口,提高產品競爭力
加大對糧食加工倉儲企業的扶持,不斷提高糧食商品率,堅持糧食生產與產業化銜接、與大市場對接,積極引導散種農戶與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等合作,延伸產業鏈條,創新利益聯接模式,努力把基地建成龍頭企業穩定配套的優質原料基地。注重于企業合作,找準產品特色,開發糧食品牌,積極開展市場對接,培育一批糧食名牌產品,增強市場競爭力。
3.6 以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為目標,提升糧食規模效益
當前,以種糧大戶、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和農業龍頭企業等為主體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已經成為農村土地流轉的重要力量。扶持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積極引導缺勞力、缺技術、缺裝備的散戶農民的自有土地流轉到種田能手,將其培育成為帶動力強、輻射面廣、增收明顯的專業大戶、示范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和知名龍頭企業。積極發展“農超”對接為主的“四進”產銷模式,讓農產品直接進入超市、社區、廠礦和餐館,形成長期互利合作的產銷利益共同體,實現農產品產得出、賣得及時、城鄉居民均受益的目標。
參考文獻
[1]譚華.我國糧食安全現狀探析及對策研究[J].長江大學學報:社科版,2014,37(2):70-73.
[2]李丹.碭山水果產業發展SWOT分析及戰略選擇[J].宿州學院學報,2009,24(2):36-38.
[3]吳兆娟.李平,李萍,等.基于SWOT分析的重慶三峽庫區現代農業發展路徑研究[J].湖北農業科學,2013,52(12):2939-2944.
[4]李劉艷.東北區糧食生產的SWOT分析及支持方案[J].安徽農業科學,2007,35(25):7984-7985,7990.
[5] 詹吉英,顧孟迪,李干瓊.發達國家農業科技發展比較研究及對我國的啟示[J].安徽農業科學,2005,3(11):2178-2180.
[6] 張振江.農業大省現代農業建設問題研究——以河南省為例[J].經濟經緯,2009(4):114-117.
[7]高海水.世界農業發展趨勢與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戰略選擇[J].經濟經緯,2008(2):126-128.
[8]陳文強.加快河南農業現代化的戰略選擇[J].經濟師,2002(7):117-119.
[9]王潔若.傳統農業大區向現代農業強區跨越[J].農村工作通訊,2014(14):43-44.
[10]李劉艷,李容華.長江中下游區域糧食生產SWOT分析及支持方案[J].農業科技通訊,2007(11):9-11.
[11]賀丹,王永德.黑龍江墾區提升糧食生產能力的SWOT分析[J].中國農墾,2013(5):39-41.
[12]劉軍.統一思想 堅定信息 搶抓機遇 乘勢而上 努力推進“三農”工作再上新臺階[J].活力,2013(2):40-41.
[13]趙佰利,楊秋蘋,劉英姿,等.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我國糧食面料的挑戰與機遇[J].吉林農業,2012(12):11.
[14]汪洋,崔海濤,喬耀東.糧食“九連增”背后的機遇與挑戰[J].中國農資,2013
[15]李劉艷,基于SWOT視角的我國主要農業區糧食安全分析[J].農業經濟與科技,2012,23(7):31-33.
(責任編輯:劉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