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雯+李平星



2013年以來,國家陸續提出以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為核心的“一帶一路”戰略,以提升中國對內對外開放水平、推動全方位國際合作、塑造更有利于我國發展的區域架構和地緣格局。加上此前提出的“長江經濟帶”,“一帶一路”戰略必將對江蘇未來發展產生深遠影響。準確、充分認識“一帶一路”戰略的宏觀背景與戰略需求,分析江蘇在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開放創新等方面的優勢條件及存在問題,尤其是面臨的危機挑戰,進而厘清搶占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先機的思路與制定相應的對策,對于推動江蘇更快、更好地轉型發展和更高水平對內對外開放,具有重要的意義。
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宏觀背景與要求
隨著全球化深入,世界經濟再平衡,越南、墨西哥以及東歐一些新興經濟體以更低的成本優勢來接納產業轉移,形成對我國一些低端產能的替代競爭,這也是帶來我國產能過剩的重要原因。美國的再工業化和歐洲的經濟改革帶來了世界經濟的再平衡復蘇,美國正主導的TPP、TTIP高標準自由貿易和投資規則,對我國未來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同時,我國處于中高速增長、結構轉型的經濟新常態中,勞動年齡人口總量在減少,資源環境承載力減弱,全球化和人口紅利在逐步消失,沿海地區的很多產業面臨成本上升、效率低下、產能過剩等困境。無論是前堵、后催,還是自困,我國去產能化的結構調整、效率提升以及全球經濟再平衡的過程,也是“十三五”發展中須攻堅和突圍的重大時代背景。
應對國際國內地緣政治經濟變化,國家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和長江經濟帶為核心的發展戰略,旨在加強與周邊國家的經濟社會的全面合作關系,在打造一個有利于我國和平發展的地緣政治環境的同時,積極尋找隨著消費能力提高和產業結構升級帶來的內外需市場中尋求突圍機遇。在“一帶一路”戰略下,我國區域開放和發展格局也從沿海開放走向沿海、沿江、沿邊的多重角力,國際貿易通道也從單純的太平洋通道,增加印度洋和歐亞大陸的聯系通道,形成多元化的國際貿易和地緣整治格局。為此,各地發展更需要考慮全球戰略和發展視角,將一味地對外開放和招商引資,轉向利用全球化力量和內需龐大市場,推動企業資本輸出和經濟結構升級,改善經濟增長效率。發展戰略轉變,給江蘇帶來機遇,但潛伏更多危機。
在當前國際國內地緣政治以及經濟地理格局劇烈變化的背景下,江蘇雖然仍具有較強的全國乃至全球的先發開放優勢,但也開始面臨一系列危機與挑戰。
因全方位開放,江蘇沿江和沿海兼具的獨特區位和先發開放優勢正在逐步弱化。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沿海開放為主的開放格局,江蘇依托濱海沿江的區位優勢,通過大洋航運與西方發達國家和地區開展經貿合作,發展兩頭在外的產業,成為我國改革開放的排頭兵以及實際利用外資的大戶,外向型經濟發展迅速,開放紅利全國領先。“一帶一路”戰略實施后所形成的沿海、沿江、沿邊全范圍開放格局,使得江蘇等沿海地區作為從對外開放的最前沿陣地的獨特地位在逐步消失,在與中亞、西亞貿易以及對緬的經貿交流中反而有可能處于后方腹地的區位,原有的開放優勢被逐漸沖淡。
固有開放模式的路徑依賴根深蒂固,對外開放的思路亟須重塑。改革開放30多年來,江蘇大部分開放是以引進外資和招引制造工廠為主,利用本土資源和廉價勞動力擴大制造生產的過程,并已經形成了引進外資發展制造業和服務業的生產模式和“兩頭在外”的發展方式,享受過開放帶來的巨大發展紅利。隨著國際國內宏觀背景和自身發展條件的變化,固有的傳統開放模式受到嚴重挑戰,特別是引進的外資企業面臨勞動力、市場和環境約束越來越大,對江蘇發展的支撐趨于弱化,大部分制造低端的外資企業甚至成為打造江蘇經濟“升級版”的桎梏。率先開放的江蘇,也率先感受外部變化沖擊,更必須率先破冰探路。如何突破30多年形成的固有發展路徑依賴,決定著江蘇是否能夠搶占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先機,更是江蘇所面臨的一大挑戰。
產業競爭力和企業走出去的能力不強,尚不足以應對全球生產與貿易競爭。江蘇雖然經濟實力較強,但是產業層次普遍偏低,工業增加值率低,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后,新興服務業比重過小,處于全球產業鏈的低端環節,國際競爭優勢不明顯,尚未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產業集群,綜合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較差。以企業優勢而非要素優勢參與國際分工體系,是經濟體由大變強的重要標志。作為對外開放的主體,江蘇企業的綜合實力和普遍競爭力不強,“走出去”步伐減慢,2014年財富世界500強中,江蘇僅有2家企業入圍,遠低于北京和上海,與江蘇龐大的經濟總量不相協調。
認知危機,在于危中轉機,更在于江蘇充分立足自身發展基礎與優勢,深化開放內容,創新開放路徑,進而更好地創造和搶占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先機的機遇。江蘇也面臨實現轉“危”為“機”的重大機遇。
兼具沿海沿江的區位和交通優勢,與周邊國家的聯系便利。江蘇兼具絲綢之路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及長江經濟帶的“兩帶一路”的獨特地理位置,連云港處于絲綢之路經濟帶中東方橋頭堡地位。江蘇作為黃金水道入海口又是長江經濟帶重要一段,沿海開發國家戰略的確定則進一步凸顯江蘇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中的區位優勢。通過海上交通通道,近可便捷聯系東亞、東南亞,遠可與美洲、非洲、大洋洲、歐洲各國實現經貿往來,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最重要的對外貿易通道。擁有新亞歐大陸橋沿線地區最經濟便捷的出海大通道,可實現與中亞、東歐國家的經貿交往。依托長江黃金水道,可與中西部地區進而與東南亞國家打通聯系大通道,有助于拓寬對外聯系的路徑。
與周邊國家的投資和貿易往來頻繁,貿易基礎雄厚。作為中國南北文化交流融匯的重要地區,江蘇經濟發達,文化積淀深厚,在歷史上就與海陸兩條絲綢之路所經過的國家和地區有著密切的經濟和文化聯系。改革開放以來,江蘇經濟發展的國際化水平較高,對外投資和貿易往來日益頻繁,利用外資連續十年居全國第一,占“一帶一路”戰略區20省市總量的22%;對外貿易連續十年居全國第二,約占全國的1/6,占20省市總量的20%;境外投資連續三年居全國第三。土耳其是蘇州對中東地區貿易往來最重要的國家之一,2012年蘇州與土耳其的貿易總額達18億美元。連云港也在全力參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2013年中哈大陸橋運輸貨物中轉分撥基地正式落戶連云港,連云港被上海合作組織定為成員國共用出海口,為日韓貨物進出中亞市場提供廣闊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