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月琴

黨的十八大指出:“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城鄉二元結構是制約城鄉發展一體化的主要障礙。必須健全體制機制,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這明確告訴我們,新一輪農村改革針對的病根是城鄉二元體制,瞄準的目標是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把握的要義是城鄉統籌聯動,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我們要在深刻領會、把握實質的基礎上,認真貫徹中央、江蘇省委關于新一輪農村改革的決策部署,結合淮安實際,大膽探索實踐,以改革創新進一步激發農村發展活力,努力開創淮安“三農”科學跨越發展新局面。
圍繞讓農村土地資源活起來,探索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創新。“三農”問題的核心是土地問題,農村發展的諸多問題都歸結為土地問題。要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就必須建立適應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土地流轉制度,為農村發展提供不竭的動力。淮安在穩定國家基本土地制度、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和維護農民權益的基礎上,積極探索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的有效實現形式。分類有序探索農村土地管理制度創新。按照分類指導、有序推進的原則,出臺針對不同類型農村土地的管理辦法,在落實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的基礎上,穩定農戶承包權,搞活土地經營權。在漣水縣開展農村宅基地流轉、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最大限度激活農村土地資源。加快推進農用土地流轉。出臺促進農村土地規范流轉的意見,加快鄉鎮農村土地流轉服務中心標準化改造,明確流轉程序,按照自愿有償原則,引導農村土地向各類農業經營主體規范集中流轉,穩步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規模經營比重達到42%。探索建立宅基地有償退出機制。出臺指導性文件,在金湖縣進行試點,對在規劃區范圍內退出的宅基地采取貨幣補償或多層農民公寓安置,并根據情況給予一定的獎勵;對在規劃區范圍外退出的宅基地采取貨幣補償或農民集中居住區自建安置、鎮政府代建安置,并根據情況給予一定的獎勵,著力提高農村土地利用效率。
圍繞讓農村資產活起來,探索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創新。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是解決城鄉二元結構矛盾和破解“三農”問題的關鍵舉措,其核心是通過實現農村資源變資產、資產向資本的轉化,促進城鄉要素充分流動,實現農村資源效益最大化;確保農民具有真正意義上的財產權利,使農民具有參與市場經濟的資本;確立農村資產流轉制度,使農民具備參與市場經濟活動的基本能力。淮安市積極探索確權賦能有效途徑,著力盤活資產資源,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全力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深入推進農村資產確權登記。加快推進農村宅基地和集體建設用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擴大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試點,將試點范圍擴大到金湖縣所有鄉鎮和其他縣區各一個鄉鎮,2015年全面展開,并完成一半任務,2016年全面完成。積極推進農村集體產權股份合作制改造。出臺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和確權頒證指導性意見,以清產核資、資產量化、股權管理為主要內容,在金湖縣黎城鎮徐梁、工農等四個村開展股份合作制改革試點,賦予農民對落實到戶的集體資產股份占有、收益、有償退出及抵押、擔保、繼承權,行政村集體資產確權登記發證面達45%。開展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建設試點。在漣水縣依托縣招投標中心建立縣級農村產權流轉交易服務平臺,依托鄉鎮公共資源服務站設立二級農村產權流轉交易服務站,為農村及涉農各類產權的流轉提供服務,已開展農村集體資產資源交易和農村工程招投標890宗。
圍繞讓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活起來,探索推進農業經營體系改革創新。農業經營體系是農業生產組織形式和生產方式及其權責利等關系的集中體現。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是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社會生產力,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的客觀要求;是減少農產品市場波動,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提高農業效益和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支撐;是適應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大量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就業,應對“誰來種地”問題的迫切需要。淮安市按照農業現代化建設要求,積極探索構建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合作與聯合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立體式復合型現代化農業經營體系。做大做強農業龍頭企業。出臺《關于促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的意見》,與商務、銀監等部門合作搭建企業與企業互聯互動平臺,助推龍頭企業發展,2014年新增年銷售超億元農業龍頭企業11個。大力發展家庭農場。在全省率先出臺家庭農場工商登記管理辦法,制定促進家庭農場發展的意見和市級示范家庭農場認定管理辦法,強化培訓和示范家庭農場創建。全市家庭農場發展到1089個,位居全省前列。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社提質增效。出臺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發展的意見,全面推行星級分類管理,實行國家、省、市、縣四級示范社聯創活動,著力提高合作社規范化運作水平,培育年銷售額超千萬元合作社485個。加快供銷合作社改革。按照“改造自我、服務農民”的要求,開展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試點工作,使之成為農村社會化服務的主渠道。盱眙縣供銷合作社被列為省級綜合改革試點單位,淮安區供銷合作社被列為市級綜合改革試點單位。
圍繞讓農村勞動力資源活起來,探索推進農村創業就業機制改革創新。在城鎮化加速的情況下,提高農民收入出路在就業,關鍵在創業。創業不僅是創業者自身實現就業,還可以發展多元化創業主體和多種創業形式。發揮創業帶就業的倍增效應,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是農民群眾增加收入、走向富裕的根本途徑。淮安市積極探索構建以創業帶就業、以就業促創業的良性循環格局,拓展農村產業發展空間,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大力推進全民創業。出臺《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十八條意見》,在貸款發放、稅費減免、技術服務、信息咨詢等方面給予全面支持。改革工商登記管理制度,放寬登記限制,降低登記門檻。加大農村職業教育辦學力度,大規模培養懂技術、會經營、能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切實提高縣城綜合承載和吸納帶動能力,促進農民就近就地轉移就業。積極擴大“陽光工程”和“農村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培訓工程”實施規模,著力打造特色培訓基地,不斷增強農民轉移就業能力。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探索建立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制度,啟動實施將被征地農民納入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創新實施助保貸款,成立助保基金會,利用財政擔保、貼息,幫助困難職工向銀行申請貸款繳納養老保險,切實解決特困群眾無力繳費的問題。
圍繞讓農村金融活起來,探索推進農村金融服務改革創新。農村金融是現代農村經濟的核心,建立現代農村金融制度,創新農村金融體制機制,建立資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務完善、運行安全的農村金融體系,有利于充分利用金融手段調配農村資源,促進農村經濟的全面可持續發展,在當前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的新形勢下,更是對推動農業農村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淮安市以推動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為著力點,促進金融機構加大對“三農”可持續的有效資金投入,進一步提高農村金融服務水平。加快農村金融服務網點建設。建立網格化金融幫辦責任機制,對區域進行網格化劃分,按網格落實金融機構幫辦責任機制,覆蓋所有鄉鎮。大力推進農村金融綜合服務站建設,已覆蓋全市三分之一的行政村。深入推進以普惠金融為目標的進村入社區工程,以增戶擴面為著力點的陽光信貸工程。創新融資方式。出臺《關于加快推進全市金融改革發展的意見》,探索農村產權融資新途徑,在金湖縣以三方協議形式推出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實現土地“活變現”;在盱眙開展“一權一房”抵(質)押貸款和三農專業擔保模式、互助擔保模式試點;探索林權抵押貸款,構建淮安林權證抵押貸款林業融資政策平臺。推出“農業產業鏈公司+農戶”貸款、惠農貸、興農貸、“家庭農場”貸款等一批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貸款。創新服務平臺。積極組建“三農”擔保公司,為涉農組織貸款提供擔保。加強對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監管,防范金融風險。探索建立貸款損失補償機制,銀行貸款給家庭農場、農業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由市、縣級財政給予適當貼息。積極組建“三農”產業基金,運用市場化手段,選擇投資項目,提高“三農”資金使用效率。
圍繞讓農業人口轉移活起來,探索推進轉移人口落戶機制改革創新。城鄉二元戶籍制度是隔在城市與農村之間的一道藩籬。這道藩籬造成了農村與城市之間勞動力自由遷移流動的障礙,也造成了農村與城市在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不公平差異。推進城鄉戶籍制度改革,農村地區城鎮化發展的道路會更加平坦,城市地區可以有效解決用工短缺問題,也有利于我國經濟發展戰略的完美轉型。淮安著力打破附著在戶籍上的種種限制,推動農業人口合理、有序流動。完善戶籍制度。全面放開市區、縣城和建制鎮落戶條件,具有合法穩定住所(含租賃)、合法穩定職業或可靠收入來源的人員,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成年子女、父母等均可在當地申請登記常住戶口,不附加任何其他條件。全面推行市域范圍內本地居民戶口通遷制度。鼓勵農業轉移人口舉家搬遷,分類逐步解決人戶分離問題,以居民現居地為基準建立屬地化管理模式。健全農業轉移人口保障機制。積極推進城鄉統一的就業制度,保障農業轉移人口與城鎮戶籍就業人員同等享有就業創業政策扶持、信息咨詢、培訓指導、勞動人事爭議調解和仲裁等服務,實現城鄉勞動者同城同待遇。積極推進以流入地政府管理為主,將農民工隨遷子女義務教育納入城鎮教育發展規劃和財政保障范疇。積極推進進城務工人員與城鎮戶籍居民職工平等參加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并享受相應待遇。積極推進進城落戶農民納入城鎮住房保障體系,將穩定就業的農民工納入住房公積金覆蓋范圍,多途徑解決外來務工人員住房需求。鼓勵農民將農村集體產權、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及住房置換成股份合作社股權、城鎮社會保障和城鎮住房。
(作者系中共淮安市委副書記)
責任編輯:戴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