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戟

2014年10月,國務院正式批復同意建設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這是我國首個以城市群為基本單位的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對于推動全省和蘇州市實施創新驅動戰略、促進經濟轉型升級是一次重大歷史機遇。我們要站在全面深化改革大格局、創新驅動發展大戰略的高度,緊緊抓住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的契機,突出問題導向,揚長避短、順勢而為,增強信心、乘勢而上,用新時期蘇州創新驅動的新實踐,回答好總書記提出的“下一步發展路子怎么走”這個時代命題。
一、全力打造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核心區
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8+1”格局中,蘇州占了三席,居于核心地位,也應發揮核心作用。因此,我們將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和四中全會決策部署,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對江蘇工作的最新指示為根本遵循,牢牢抓住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的重大歷史機遇,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整體建設框架內,準確定位、明確目標、發揮優勢、彰顯特色,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著力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大力推進區域協同創新,切實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將蘇州建設成為現代產業體系高效融合、創新要素高效配置、科技成果高效轉化、創新價值高效體現的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核心區,為“邁上新臺階、建設新江蘇”探索道路、積累經驗。
打造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要牢牢抓住三個關鍵環節:
向深化改革要動力。進一步加快科技體制改革步伐,全面推進科技管理、科技評價、成果轉化等方面的體制機制創新,著力破除束縛創新驅動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健全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發揮市場對技術研發方向、路線選擇、要素價格、各類創新要素配置的導向作用,促進國內外創新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深度融合。強化科技同經濟對接、創新成果同產業對接、創新項目同現實生產力對接、研發人員創新勞動同其利益收入對接,從根本上解決科技與經濟脫節的問題,形成有利于出創新成果、有利于創新成果產業化的新機制。正確處理好市場和政府的關系,以簡政放權的減法換取創新創業的乘法,“政府之手”主要抓宏觀、抓前瞻、抓基礎、抓重點、抓環境,從市場的角度出發,著重在普適性、間接性政策工具上下功夫,創造良好的創新環境。
向科技創業要活力。經過近年來的不懈努力,蘇州已經引進了一大批領軍人才,創辦了一大批科技型企業,有力地支撐了創新型經濟發展。在此基礎上,我們還要學習借鑒先進地區的成功經驗,完善優化創業服務,積極推動個人或民間機構創辦新型創業服務機構,進一步擴大創新創業規模,讓每個有創新創業夢想的人都能找到合適的舞臺。比如,北京中關村的車庫咖啡、創業大街,廣州的“創業夜市”,深圳的柴火創客空間、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這些創業平臺不僅加強了創業人員的交流互動,降低了創業門檻條件,還進一步營造了人人可創新、個個能創業的社會氛圍,我們要仔細研究、學習借鑒。
向擴大開放要效率。蘇州是經濟大市,也是開放大市,這是我們的特色優勢。在經濟全球化和擴大開放的背景下,要不斷提高科技開放合作的深度和廣度,善于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注重借鑒各國發展科技的先進經驗,在更高的起點上提升全市科技創新能力。這幾年,我們吸引了一大批國內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來蘇創辦科教機構,開展不同形式的科研合作,帶來了源源不斷的優質創新資源,有效彌補了蘇州本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科技資源匱乏的先天不足。要充分發揮好開放優勢,堅定不移地走面向產業應用的開放創新之路,千方百計地提升科技創新的效率、效益。要通過科技(產學研)合作基地、留學生創業園、外資研發機構等合作載體,建立多層次、多渠道的合作體系,從資源利用、研發活動、成果轉化等方面,促進國內外優質創新資源與蘇州創新需求的有效對接。特別是要緊緊抓住國家“一帶一路”戰略以及上海自貿區建設的機遇,以雄厚的制造業基礎,進一步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拓寬利用國際、國內創新資源渠道,切實提升開放創新能力,努力成為具有影響力的全球產業技術創新中心。
打造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要切實發揮三個主體作用:
充分發揮高新區建設主體責任。蘇州工業園區要發揮龍頭引領作用,全力建設以創新驅動為核心、以服務經濟為主體、以高端制造為基礎、以優秀人才為支撐的具有國際影響力和世界水平的高科技產業園區。蘇州高新區要加快突破發展,努力打造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主導,創新引領、人才集聚、生態優良的創新型科技園區,進入全國國家級高新區第一方陣。昆山高新區要堅持特色發展,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現代化科技生態新城和高端開放的創新經濟體,實現在全國高新區的爭先進位。同時,要推動符合條件的省級高新區創建國家級高新區,輻射帶動全市科技創新一體化發展。要支持符合條件的開發區建設省級高新區,開發需要實現由“規模速度開發區”向“質量效益示范區”轉變,走創新驅動、內生增長、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努力實現省級高新區各縣市全覆蓋。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按照“一區一主導產業”的基本原則,堅持把產業結構調整作為創新驅動發展的主攻方向,緊緊依靠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向價值鏈中高端攀升,打造一批居全省乃至全國行業首位的特色創新型產業集群。
充分發揮企業提升技術創新能力的主體責任。企業是微觀經濟細胞,也是技術創新的主體。近年來,蘇州培育了一批有較強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的企業,這些企業在行業中技術領先,但總體上規模較小,缺少像騰訊、阿里巴巴、百度、華為、中興這樣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大企業。要把增強企業創新能力作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重中之重的任務,進一步推動創新資源、創新政策、創新服務向企業集聚,著力培育以高新技術企業為骨干的創新型企業集群。推動規模企業向創新型龍頭企業發展,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對產業鏈的帶動作用和技術的外溢效應,促進蘇州本土產業鏈整體升級;深入實施“雛鷹計劃”、“瞪羚計劃”,健全中小科技企業撫育體系,支持中小科技企業走專業化道路,努力成為細分行業“隱形冠軍”。企業的創新發展關鍵在于企業家。企業家一定要努力開闊眼界、提升境界,樹立勇于開拓創新的企業家精神,打破小富即安的心理依賴,把創新作為自己的追求,立志于創辦優秀的甚至偉大的企業。每一家企業都要在其企業家的帶領下,尋找到適合自身的、合適的創新發展道路。唯有企業通過創新驅動實現了轉型,蘇州的產業結構才能真正調整過來,發展方式才能真正轉變過來。
充分發揮高校院所與科技服務機構促進創新要素流動、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主體責任。創新要素能否得到有效配置,科技成果能否順利實現產業化,直接關系創新驅動戰略的成效。要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構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實現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優勢疊加”,產業鏈、資金鏈、技術創新鏈“多重融合”,打通產學研用各方合作通道,突破創新成果進入生產生活“最后一公里”問題,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國家技術轉移蘇南中心要按照“立足蘇州、服務蘇南、輻射長三角”的總定位,加快培育科技服務的市場主體,集聚各類創新要素,更好地服務“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努力打造成為區域性的創新資源配置中心。金融機構要加大科技金融模式和產品創新力度,實現科技與金融兩大要素的良性互動,真正把區域性科技金融中心做實、做強。要加快發展科技服務業,培育壯大各類科技服務機構,鼓勵服務模式創新,延展創新服務鏈條,促進科技服務業專業化、網絡化、規模化、國際化發展,為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提供支撐。
二、全力營造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創新生態環境
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打造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核心區是一項系統工程,內容豐富、任務繁重,要切實發揮各地、各部門的工作積極性,形成強大合力,共同構筑優質創新生態環境。
健全工作推進制度。建立由蘇州市主要領導任組長的示范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研究推進工作機制和重大措施,協調解決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凝聚全市上下各方智慧和力量,形成工作合力;設立工作推進機構,認真編制建設規劃,落實示范區建設各項部署和工作任務。蘇州工業園區、蘇州高新區、昆山高新區及各市、區相應建立領導小組和專職工作推進機構,形成上下聯動、統一高效的工作機制;國家高新區建立一站式科技創新服務中心,形成高效服務體系。蘇州市有關部門根據各自職責范圍,加強協調,做好服務。
加大扶持投入力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時強調:“要舍得下本錢,寧可在其他地方緊一些,也要拿出錢來搞創新。”各級政府將進一步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投入力度,確保財政科技經費逐步增長。積極落實省委、省政府要求,通過優化整合、加大投入,集成支持示范區內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重大產業技術創新載體以及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項目發展。加強對財政資金的績效評價,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鼓勵支持企業加大科技投入,抓住國家、省科技體制改革機遇,積極申報國家、省各類科技計劃項目,提升技術創新水平。積極引導社會資本投向科技創新,努力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體系。
營造創新文化氛圍。積極倡導包容創新、寬容失敗、崇尚競爭、富有激情、力戒浮躁的創新文化,全力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鼓勵創新的創新氛圍,充分發揮創新文化在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中的引領作用。強化宣傳和輿論引導,加強對重大科技創新成果、典型創新創業人才和創新型企業的宣傳,加大對創新創業者的表彰獎勵力度,努力營造有利于創新創業的社會氛圍,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良好局面。
建立創新考評機制。建立健全創新驅動發展評價考核機制和評價指標體系,全面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建立創新驅動發展考核辦法,對各市、區創新要素引入、創新能力提升、中小企業孵化、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創新驅動績效、體制機制創新等方面進行考核和評價,將考評結果作為地方黨政領導班子調整和干部考核獎懲、調整使用的主要依據。同時,健全對蘇州工業園區、蘇州高新區、昆山高新區及各省級高新技術開發區的統計監測工作。
強化責任落實檢查。全面落實工作責任制,各地、各部門將立足全局長遠,加強配合,抓緊制定推進示范區建設的具體方案,把省、市提出的總體思路、戰略任務、指導意見轉化為具體實在、可操作的舉措、項目和行動。蘇州工業園區、蘇州高新區、昆山高新區,以及各市、區,強化主體責任,建立工作制度,制定實施方案,認真落實相關建設任務和保障措施。建立定期評估機制,加強督促檢查,確保各項目標任務落到實處。
(作者系蘇州市科學技術局局長)
責任編輯:高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