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艷+傅宏

一、未成年人青春期危險行為的總體特征
調查顯示,比較突出的未成年人的危險行為,如自殘、自殺(未遂)、逃學、離家出走等,總體上與青春期發育狀況密切相關;相較而言,由中考、高考等所形成的升學壓力,只引起了未成年人短暫的情緒焦慮問題,如失眠等。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青春期危險行為對未成年人的傷害更大,需要更加密切地關注。以自殘行為為例,小學五年級學生自殘的比率不足1%,至初中三年級后,該比率超過5%,之后又逐年下降,至高中三年級時,降至2%以下,大致形成了以初中三年級為中心的正態分布,這也說明是青春期而不是升學壓力造成了這種危險行為的發生發展。
總的來說,未成年人危險行為的發生,主要在于受青春期情緒困擾的影響。對于處在初中教育階段前后期的未成年人來說,他們正處在青春發育關鍵期,心理情緒變化不定。盡管他們尚不具備獨立的生活能力,但急于擺脫成年社會的束縛,會有意無意地表現出一些叛逆傾向,并格外傾心于用比較極端的方式釋放壓力。這種“極端”方式,既可以是指向外部的暴力行為,也可能是指向自身的行為,如自殘或自殺等。
二、江蘇未成年人青春期危險行為干預存在的問題
組織管理不夠豐富。目前,江蘇對于青春期危險行為干預的組織管理主要還是依托學校,管理方式相對單一。而在國外,如新西蘭、愛爾蘭、丹麥等國家,將心理健康服務機構設在社區內,形成了多元化的綜合組織管理模式。以英國為例,主要采用社會工作法對青少年危險行為進行干預,具體包括三種類型,即能夠充分重視案主的個性與個體特征的個案社會工作、能夠為青少年提供一個集體學習和解決問題的小組社會工作、能夠充分調動社區成員和區內資源的社區社會工作。這些組織管理模式,對江蘇現階段來說,是極為缺乏的,需要進一步地構建與完善,進而豐富江蘇未成年人青春期危險行為的干預方式。
重視程度不夠充分。調查發現,江蘇對青春期教育在政策層面比較宏觀,缺乏相配套的制度保障,如編制、職稱、課時、大綱等,缺乏可操作的硬性規定。雖然江蘇目前已有青少年心理熱線、危機干預中心以及自殺預防中心等組織,但學校、家庭和社會甚至遭受危機困擾的個人普遍缺乏心理救助意識,往往會出現有心理問題不主動求助,不重視心理干預的必要性。同時,家庭、學校、社會對于未成年人的青春期教育也相對滯后。調查發現,江蘇在中學階段才開設心理健康課程,很多學校對此也并未給予足夠重視,或是沒有單獨開設,或是象征性地上兩三次課,缺乏系統性和持續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發展取向不夠明晰。目前,江蘇省關注的更多是已經發生危險行為的未成年人,而對全體未成年人,尤其是潛在的會發生危險行為的未成年人,尚沒有明確的發展任務。在國外,對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取向已經從傳統的只面向少數問題學生的補救性工作轉向面對全體學生的積極的發展性任務。如美國在《中學輔導主任的工作》中就明確指出:“發展性的指導是努力對學生成長有計劃地、積極地干預,從而推動學生各方面——個人、情感、社會、職業、道德、認識、審美——都得到發展,并促使這些方面綜合統一到個人生活方式之中。”這種全面綜合的發展性指導,在當前江蘇省對未成年人青春期危險行為的干預過程中是缺乏的,值得我們借鑒和參考。
三、江蘇未成年人青春期危險行為的化解對策
發揮政府導向,完善監測和干預系統。江蘇可充分利用高校眾多的資源優勢,依托高校科研機構的力量,建立一個未成年人危險行為的預警監測系統和危機干預系統。這方面可借鑒美歐日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已形成的針對青春期前后未成年人心理教育干預的預警和監督機制,如美國于1991年建立的全球第一個“青少年危險行為監測系統”。對此,江蘇也可根據自身情況,建立和完善與此相類似的監測和干預系統。該系統主要針對小學五、六年級和中學各年級最具代表性的人群,通過構建內涵清晰、界定明確、相互關聯的指標體系,在多次檢測的基礎上,科學穩定地分析江蘇省未成年人的行為特征,并通過該系統,旨在實現以下兩個目標:通過預警監測系統,定期報告青少年危險行為的變化動向,為政府決策和社會干預提供依據;通過危機干預系統,處理重大危機事件,并定期指導和協助有關部門,提供科學有效的心理援助和心理輔導方法。
重視家庭教育,形成全社會監督網絡。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的教養方式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青少年尤其是未成年人危險行為的發生。調研發現,經常受父母的言語或身體傷害、被挖苦或被溺愛的青少年危險行為發生的概率更高,約占33.1%。同時,一些不良社會環境,如媒體中的暴力、色情、污穢言語等,也容易激發未成年人的危險行為。為減少和杜絕這種現象的發生,一方面要加強對家長關于青春期有關危險行為的知識教育和普及,讓家長能夠了解和掌握未成年人在青春期的行為特征和規律,從而能有針對性地化解未成年人潛在的危險行為,把危險行為消除在萌芽之中。另一方面,要加強對各種社會大眾媒體的監管,通過發動社區、街道、公益組織、愛心人士等,努力形成廣覆蓋、重參與、多層面的監督網絡,全方位地立體化地堅決杜絕未成年人涉足各種不良媒體信息的可能性。
加強學校教育,及早開展青春期教育。調研發現,處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正面臨自立與依賴、自覺與沖動、自閉與開放的沖突與矛盾中。隨著年齡和知識的增長,他們對于社會與自我的好奇心日益明顯,及時地為他們提供必要的青春期相關知識教育顯得尤為必要。如瑞典早在1942年就在義務制學校中開設青春期性教育課程,年齡段更是早到從幼兒就開始。我國教育部所頒發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也把青春期教育的時段下放到小學,比以往更早了。對此,作為未成年人青春期教育的重要場所,應積極鼓勵中小學關注青春期教育,努力做好以下幾項工作:一是要監督中小學開好、上好生理衛生課,特別建議從小學開始就分步驟地通過有關課程訓練,讓學生了解青春期的有關性知識,從而增強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和對生命的重要認識。二是要加強對班主任及其他相關老師關于未成年人青春期行為特征的培訓,并將如何應對學生青春期問題作為其必備常識和召開學生家長會的重要內容,加以宣傳和普及。三是要積極引導老師和家長尊重學生的隱私,切勿大肆宣揚或無端伸張,通過默默地合理地關注和糾正學生的青春期行為,使未成年人能順利地度過青春期。
〔本文系南京師范大學薛艷、傅宏等承擔的江蘇省社科基金項目“青少年危險行為影響因素及其干預策略研究”成果〕
(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供稿)
責任編輯:錢國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