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鶴,聶雯雯,劉南川,劉榮鳳
(1.西南林業大學 生態旅游學院,云南 昆明650224;2.云南大學 生命科學學院,云南 昆明650206)
佤族是云南特有的世居少數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建國后從原始社會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至今仍保有別具一格的民俗民風。根據筆者在滄源佤山的長期田野調查及相關資料的收集,本文將全面呈現佤族“摸你黑”節的歷史由來、舉辦情況、成功原因以及對當地經濟與文化促進的重要意義。
“摸你黑”(佤語:moh nin hei)在佤族語中是“就這樣啦,這正是我們所追求的,堅持下去吧!”的意思,無論音譯及意譯為漢語都是“摸你黑”。的確,這是一個神秘而奇妙的巧合。佤族“摸你黑”節的全稱為“中國佤族司崗里‘摸你黑’狂歡節”(以下簡稱“佤族‘摸你黑’節”),綜合王學兵(2004)、索拉(2005)、朱大,蘇穎(2006)、陳開心(2007)、許文舟(2008)等人關于“摸你黑”的文章,及筆者的田野調查,可以得出“摸你黑”節的起源,有兩種認同度較高的說法:
說法一:傳說在遠古時代,佤族赤身裸體,炙熱的太陽光輻射和蚊蟲叮咬讓人們無法忍受。一個偶然的機會,人們看到水牛在泥水里打滾,居然有防曬、防蚊蟲叮咬的效能,于是也學著在身上涂滿泥土,再往樹葉堆里一滾,身上便沾滿了葉子,如此輕而易舉就制成了一身“保護衣”。當泥土能止痛、消腫解毒的功能被人們發現,它就成為了生產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種“藥品”。這就是“摸你黑”的最初雛形。
說法二:除佤語的“臥”節外,佤族節日大多和宗教祭祀有關,也就是佤族所說的“鬼”(秋浦,1987)的節日。臥節是佤族先民為娛樂自己所創造的一個節日,也是一年中唯一屬于“人”的節日。“臥”在佤語中是“狂歡”的意思,每當“臥”節來臨,阿佤人都要隆重狂歡、相互慶賀。節日期間,任何人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愛怎么表現自己就怎么表現自己,喜歡唱什么就唱什么,想怎么跳就怎么跳。這也是“摸你黑”的過渡形態。(艾兵有,2013)
其實,這兩種說法之間并不矛盾,而是分別講述了佤族“摸你黑”節的不同歷史時期或者說初始形態及漸變形態。總結來說,佤族人為適應自然環境,形成“摸你黑”風俗,后來漸變為娛樂自己的臥節,歷史演變至今,形成為佤族特有的“摸你黑”狂歡節,并冠上了佤族文化符號司崗里。
滄源縣是中國最大的佤族自治縣,自推出“摸你黑”至今,已經成功舉辦了11屆,該節日最初是滄源縣于2004年推出的“司崗里狂歡節”,2005年加入狂歡節主題活動“摸你黑”,2008年正式更名為“中國佤族司崗里‘摸你黑’狂歡節”,2009年,“摸你黑”狂歡節被評為云南省十大“民族狂歡節”之一;在第五屆中國國際文化會展上榮獲“中國十大魅力節慶”榮譽稱號、榮膺最高獎“金海豚獎”;在第二屆節慶中華獎暨新中國建國60周年中國節慶巡禮系列活動中獲得“最佳狂歡氣氛獎”;2011年中國佤族司崗里“摸你黑”狂歡節被授予“中國最具魅力的原生態民族文化旅游節”稱號,并獲中央電視臺首屆鄉土·盛典“中國民間節會人氣大獎”。為把中國佤族司崗里“摸你黑”狂歡節打造成為展示“世界佤鄉·秘境臨滄”形象,提升滄源及佤文化知名度和影響力的一張名片(表1)。

表1 佤族“摸你黑”節的名稱變化統計
“摸你黑”節是云南新興節慶里的一朵奇葩,迄今為止,云南文化節慶產業領域的成功代表是:一瓢水(傣族潑水節)、一把火(彝族火把節)、一場舞(景頗族目瑙縱歌節)、一捧泥(佤族“摸你黑”節)(鄭茜,2011)。為什么佤族“摸你黑”節能取得如此成功?結合田野調查資料,筆者規整為以下主要原因:滄源地緣優勢、獨特的狂歡形式以及符合大眾情趣的形態等幾個方面。
滄源雖然是多民族聚居地,居住有佤族、傣族、拉祜族等,但佤族人口占據85.1%,是中國最大的佤族自治縣,也是全國僅有的兩個獨立佤族自治縣之一。擁有獨有的民族,又有較高的佤族人口比例,自然滄源占據了地緣優勢。從滄源的城市口號“世界佤鄉,秘境滄源”也可看出當地政府對佤文化的重視,對佤文化品牌塑造的決心。
在佤族聚居地舉辦一場佤族的盛會,不僅能展示佤族風情,體現阿佤人民熱情好客的品質,同時也是對邊境縣滄源旅游產業的一種很好提升。以具有佤族風情的“摸你黑”活動為切入點,具有很好的媒體亮點,賺足眼球的同時,自然能帶來經濟的發展。
傣族用水(潑水節)、彝族用火(火把節)、景頗用歌舞(縱歌節)這些表現形式自然離不開對應民族的文化土壤,但這又不是絕對的。佤族也崇拜火,但是火的形式已經在彝族當中形成了固定印象,所以后來者滄源要顯示出佤族的獨特性,自然要尋找新穎別致的一種形式。在經過佤文化專家考量后決策在“司崗里”和“摸你黑”之間挑選。由于司崗里品牌接納需要一定的佤族文化根基,不便于大眾推廣,最終選定在了“摸你黑”,在傳統儀式上深化為用泥浴狂歡的形式。
這在國內屬于首次用“泥巴”摸你黑來進行狂歡,在這樣一個快速消費時代,帶著佤族特色及神秘的節日應運而生,別具一格的形式很容易成為媒體捕捉的焦點,又因為是民族地區,很快的就覆蓋蔓延到全國乃至世界。
節慶要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首先要明白節慶主體的概念,也就是說“誰來過這個節”。要把老百姓的文化需求、精神需求放在首位,否則這個節在百姓眼中就沒有魅力,他們也就自然沒有過節的沖動。佤族“摸你黑”節是徹底瘋狂的節日,涂抹泥巴表達祝福,參與門檻低,符合了大眾的情趣,也滿足了游客獵奇探秘的心理。在旅游走勢更加多元化,更加重視體驗的今天,“摸你黑”也充分抓住了人們有渴望傾心交流,渴望恣意狂歡的訴求,構建了一場狂歡的高峰體驗,自然也抓住了游客的心,最典型的就是2010年18900人參與的佤族“摸你黑”節,并同時創造了世界參與人數最多的接觸類狂歡節世界紀錄,與此形成良性的廣告效應。
自2004年,滄源推出佤族“摸你黑”節重點發展旅游業以來,滄源縣的旅游人次和收入都呈現了倍數增長,結合統計數據列表(表2),可以清晰地看到佤族“摸你黑”節的舉辦對滄源旅游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十分明顯。為此,“摸你黑”節還寫入了滄源佤族自治縣的自治條例,《滄源佤族自治縣自治條例》第三十條寫到:“自治縣的自治機關充分利用滄源崖畫、廣允佛寺等民族文化資源和崖畫谷、南滾河自然保護區等自然生態資源,采取舉辦佤族司崗里狂歡節等多種形式,大力發展具有佤文化特色的旅游產業。

表2 滄源縣1997~2014年旅游統計
滄源縣是承載佤族“摸你黑”節這一魅力節日的不二土壤,由于其是中國最大的佤族自治縣,佤族人口占據了85.1%,也是全國僅有的兩個佤族自治縣之一,同時又毗鄰緬甸,輻射東南亞,是一塊融合了佤族文化與神秘邊境特色的熱土。
在滄源,每年的5月1日至4日都會舉辦“摸你黑”節,該節日創辦于2004年,屬于新興節慶,每年的節日舉辦期間,吸引的國內外游客逐年增加,形成一股熱潮,每年“摸你黑”節期間,佤族特色的圖書、音像制品、食品、飾品等旅游商品都受到了游客的追捧,對推動佤文化的傳播具有十分顯著的作用。所以說,“摸你黑”節是佤族文化的一種重要“母體”,蘊涵著豐富的倫理內涵,是佤族文化傳承與傳播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徑。
[1]艾兵有.佤族倫理道德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181;191~192.
[2]陳國慶.中國佤族[M].寧夏:寧夏人民出版社,2012:310~311.
[3]陳開心,李 進.感受激情“摸你黑”[J].云南檔案,2007(2):32~33.
[4]董 明.5月的一路狂歡[J].今日民航,2011(5):64.
[5]胡元駿.走進阿佤的村村寨寨[J].東方養生,2012(7):70~73.
[6]李 蓮.佤族節慶文化的特征[J].思茅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21)2:1~4.
[7]林圭珠.中國最多彩的民俗[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21.
[8]秋 浦.鬼和“鬼人”[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4):123.
[9]索 拉.“摸你黑”:阿佤人的狂歡節[N].中國民族報,2005-6-3(9).
[10]田開政.關于“中國佤族司崗里狂歡節的論談”[J].佤山文化,2008(1):31~32.
[11]王文光,龍曉燕.云南民族的歷史與文化概要[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9:390.
[12]王學兵.淺說佤族與狂歡節[J].佤山文化,2004(2):43~44.
[13]魏德明.佤族文化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
[14]許文舟.感受滄源“摸你黑”[J].西部大開發,2008(9):65.
[15]趙中山.佤族“司崗里”狂歡節的由來[J].佤山文化,2008(2):43~44.
[16]鄭 茜.“摸你黑”[J].中國民族,2009(1):114~115.
[17]鄭 茜.微博時代的少數民族文化[J].中國民族報,2011-1-7(11).
[18]朱 大,蘇 穎.“摸你黑”陽光下的黑色狂歡[J].文明視野,2006(8):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