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為炎 肖安慶
(贛州市龍南中學 江西贛州 341700)
微課自2011年出現以來,很多中小學教師已經能夠掌握其制作的基本技術,并嘗試將微課應用于課堂教學。教學中,教師通過教學內容呈現方式的改變,設置適當的教學情境,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對于教學重難點的突破較少涉及,還沒有真正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無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以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沒有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1.教學目標不清。微課的特征是短小精悍。許多教師對教學目標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教學目標不明確,往往看重教學形式而忽略教學實效,將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混淆,其知識目標主要圍繞內容展開,而技能目標則是描述學生學習后“能做什么”,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過于寬泛,教師過于依賴參考書,缺少內化與思考,容易造成教學過程的盲目和偏差。
2.教學內容的媒體呈現過于簡單。一方面,教師經常將課本中的知識點簡單地通過屏幕播放,造成了知識的堆砌,致使學生無法及時消化吸收知識。另一方面,微視頻的播放,影響了學生思維的連貫性,無法聯系對比相關的知識,造成理解困難,不利于知識的掌握。
3.資源運用沒有針對性。“微到極致”是微課的突出表現。教師使用網絡資源時,常常照搬照抄別人的教學思想和方法,忽視學情;在使用網絡資源時忽視學科特點,簡單地“拿來”直接使用,在教學中連續呈現給學生大量信息,忽視課堂活動的動態生成,弱化了學生的探究思考感悟能力。
4.缺乏創新的教學設計能力。大部分教師掌握了一定的教學理論,但新課程理念下的創新教學設計能力不足。具體而言,在教學設計中,很多教師能對所教內容進行分析,但缺乏系統思維,未考慮微課應用的適切性,依然憑經驗設計教學內容。
5.教學策略缺乏,評價反思不夠。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對于預設的目標與課堂的動態生成缺乏有效的教學策略,機械套用現成的教學策略,在運用中難以有所變化、創新。此外,教師對于教學評價重視不夠,評價內容過于片面、淺層化,評價方式欠靈活,評價主體單一,缺乏有效的量化指標。
1.把握教學目標,確定微課設計思路
良好的教學設計有助于更好地指導微課教學資源的開發。微課的設計關鍵是要從教學目標制定、學習者分析、內容需求分析、教學媒體選擇等方面進行設計,這樣才能產生符合“讓教師在較短的時間內運用最恰當教學方法和策略講清講透一個知識點,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按自己的學習完全掌握和理解一個有價值的知識點”的微課設計制作理念,確保微課能夠滿足學習者的實用、易用和想用的直接需求[1]。
2.以問題為中心,對教學資源合理重構
微課的使用價值體現在它的教學性上,即微課是用來解決教學問題的,沒有教學問題就無需開發制作微課。以問題為中心(或以完整的教學任務為中心)的教學才能有效促進學習者的學習。讓教學內容直指具體問題,在面對教學任務或開展教學活動之前,首先要告知學習者在完成這一學習任務后能夠做什么或解決什么問題,才能激發學習者的學習興趣,進而引起他們自主探索知識的欲望。微課設計者要把創設問題作為設計的重點,使問題成為推動學習者去思考和探究的紐帶,成為其他教學環節順利開展的中心和保證。
教師要拓展資源的使用范圍,對資源的利用要以有效教學為導向,關注資源、學科、課堂的統一整合。首先,重視教材這一基本的課程資源,對教材進行深層發掘,并進行適當的補充,使教學由“教教材”轉向“用教材教”,充分發揮起核心課程資源的作用。其次,課堂教學中的各種過程性事件、情境是潛在的課程資源。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所產生的相互啟發、相互補充的思維碰撞,具有即時性、動態性、不可重復性的特點。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在課堂中的過程反應,有效利用課堂中學生的各種生成性資源。最后,對資源的使用要針對學科的特點有效使用。
3.針對教學過程,設計有效示證策略
教學策略應呈現動態可調的結構,教師要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創造性地組織教學,融會貫通地理解和運用多樣化的教學策略。在微課環境下實施教學策略時,教師要充分組織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等,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信息能力。新知示證是微課內容的主體[2]。在這一環節,教師要至少考慮三方面的內容設計:新知內容的組織和展示方式的設計、媒體的選用設計、學習指導的設計。教師在展示學習內容的過程中要適時提供學習指導,例如,在介紹重難點時要考慮是否使用特寫鏡頭、是否插入相關媒體素材、是否采用“暫停”給學生自我思考的時間等方式來引導學習者更好地關注相關內容信息,從而強化對重難點知識的學習。
(1)處理好微課與傳統教學模式的關系
傳統教學中的一些方法具有直觀性、易理解的特點,教師在口頭語言授課的基礎上,為更好地傳遞信息而采用一些簡單的媒體材料,如書本、圖片、畫冊、黑板、模型、實物等,以保證教學的順利開展。其優點是經濟實惠,具有靈活性,如教師的板書體現了教師的教學思路,反映了教學的主要內容,是促進教師教學行為的重要向導,能夠調控與改進教學進程。此外,教師的板書也是學生提高書寫能力的重要示范。其缺點是缺乏生動性。因此,要充分利用微課來優化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在提高課堂效率的同時,注意鞏固課堂知識點等方面的應用,尤其是在課堂的導入、知識點的深化、學生的評價管理這幾個環節上的應用,防止微課應用于教學“兩張皮”的問題,克服濫用多媒體與課件主宰課堂的現象。
(2)處理好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地位的關系
從重教師“教”到重學生“學”的轉變。[3]在微課教學中教師更加重視教學環境、歷史情境的創設,建立師生間平等、和諧的關系,尊重學生人格,關注個性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這樣可以給學生更多的創造空間,讓學生說想說的話,給學生展示的機會。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地位二者應該是相輔相成、平等合作的關系。在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為有效地調控課堂,教師要利用微課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為利用微課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從而讓學生能夠利用微課和數字化資源樂于學習、學會學習、掌握方法、培養能力。
(3)針對各學科的教學規律,設計有效的整合模式
微課雖然可以帶給學生豐富的感性認識,但無法給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各學科教學規律不同,其微課與課程整合的模式也不同。教師應積極研究微課與研究型課程、拓展型課程、生活實踐型課程的整合,以提升學生綜合能力。例如在實驗教學過程中僅僅通過簡單的微課教學不能很好地解決所有的問題,微課只是作為教學的重要手段,要最大限度地發揮其作用與效益,其展示的知識內容必須與教材相適應,與學生的認知水平相適應。
(4)微課的使用應適時、適用、適量
在教學中運用微課要遵循教學最優化的原則,要做到適時、適度、適用,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選擇的知識信息量要適量,能滿足教學要求即可,盲目追求過大信息量則超出了學生的正常接受能力,會使學生跟不上教師的教學步驟,弱化教學,使教學質量下降。由于微課在教學中的效果比較明顯,其使用的頻率也越來越高。幾乎所有的公開課、示范課,無一例外地采用微課手段貫穿于整節課教學。但筆者認為,并非所有課題的教學全都適合用微課,譬如英語的聽力課、閱讀課、寫作課,甚至有些語法課的教學,就應該適量使用微課,有時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反而會收到更理想的教學效果。況且,一個適合于本班學生使用的微課課件,教師都要花大量時間收集材料、反復修改,每節課都追求用微課課件進行教學顯然是不可能的。再者,雖然一幅幅精美的圖片、一段段精彩的視頻、一曲曲動人的旋律,讓學生陶醉,但太多的圖片、視頻反而更容易使學生的注意力分散、轉移,讓興奮、愉悅的狀態指向了圖片、動畫而不是指向教學目標。
綜上所述,微課在教學中的運用涉及教師、學生、教學資源等諸多方面,需要教師在課堂實踐中不斷實踐、探索,最終達到促進有效教學的目標。
[1]胡鐵生.微課的內涵理解與教學設計方法[J].廣東教育(綜合版),2014(4).
[2]何克抗.我國教育信息化理論研究的新進展[J].中國電化教育,2011(11):1-19.
[3]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42/201203/133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