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周紅 李東偉
一、談談英語課堂教師話語現狀及困境
1.問題的“認知參與”(cognitive involvement)水平過低。
教育教學的重要功能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而教學中的認知參與占據突出的位置。這些問題根本不要求學生開展任何具有反思性、創造性或具有批判性的思考(Dantonio&Beisenherz,2001:29)語言課堂的教師主要表現為課堂充斥著眼于語言形式操練和文本細節信息了解的“展示性問題 (display questions)”,缺乏或少有聯系課程與學生,促進學生深思熟慮、能讓學生提供更長或更復雜的語言輸出從而促進他們認知與語言協同發展的“參照性問題”(referential questions)。
2.問題的“答語取向”帶有猜測性、暗示性、模糊性。
首先,比較典型的有“是否”問題(yes-no questions)、“選擇性問題”(alternative questions)以及“填充式問題”(fill-in questions)等。
Johnnes(1987)把“是否問題”稱為“強迫選擇問題解決性問題”(forced-choice problem solve questions)。這種問題的實質就是鼓勵猜測性、沖動性的問答而非認知性思考、批判性思維和問題解決。
其次,問題本身包含了教師期待學生回答其問題的角度與方式,這樣的問題被稱為“引導性問題”(leading questions)或“暗示性問題”( suggestive questions).
從語用學角度分析,暗示性問題具有提問者的“隱含假設”,這類問題只是單方面的反應了作為提問者的教師對問題信息指向的預設,卻忽略了學生作為認知主體對信息的真實理解的視角和觀點、看法的維度。因此,引導性問題通常不可取的原因就在于其產生的偏向性信息。
所以,教師最好是在問答活動進展過程中根據學生的應答反應來決定是否給予提示、引導,而不應在所提的問題中就隱含了應答者回應問題的具體方式或方法。
3.再有“回應性問題”(echo questions).
回應性問題是指在一個可修復的話語之后的話輪中出現且重復應答者感到需要對前述答語加以修補的一種問題。
Eg: ?A: I need a bolt for my oil filter. ? ? ?B: A bolt?
A: I mean for my oil pan.
在上述例子中,B的問題既屬于A-B交互中的應答,也屬于B-A交互中的回應性問題。在課堂中,教師恰當適時的使用回應性問題有助于幫助學生對自己的答語在內容或語言上進行修正。但有時該類問題也可能導致學生陷入困惑狀態。
二、說說高質量的問題所具有的特征
“借助問題”是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互動的主要形式之一。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要提高上課時提問的頻率,而是應善于將學生置于問題情景并產生基于問題的回話,然后將學生帶入由低到高的思維參與。只有做到這一點才算是最有效的提問策略。那么如何才能提出高質量的問題呢?
1.問題的價值訴求。在語言課堂上,教師提問作為課堂互動話語的啟動話步對引發學生的積極思維和推動性目標語輸出(pushed output)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這就要求教師要把學科知識與學生的個體經驗連接起來,這樣的問題才能調動學生思考的積極性、理解的個體性。
2.問題的內容關涉。教師啟動的問題具有將學生的思維和言語聚焦到特定內容的功能。良好的問題應該在意義或內容指向上確定且具體化。語言課堂教師啟動的問題在內容上可關涉語言、課程文本與師生生活,即關聯作為人事對象的目標與、文本世界和人事主題的生活世界。
3、問題的表現樣態。教師啟動問題的表現樣態首先體現為其語言表述。在口語方面,特殊問句形式的問題更有利于學生深入的思考和更多的語言產出。當然教師也可采用陳述性疑問句或祈使句等表達句式進行。良好的問題應以簡潔、明了、自然的語言予以表述。對教師的問題表現的考察,除了措辭之外,語言表述的長度(復雜性)和認知參與的難度等方面也不可忽視。
三、小議教師教學中提問時需要注意的方面
詞句教學是語言課堂最基礎的教學環節,同時也是單元板塊重中之重的部分,它承載著積累詞匯、訓練技能、培養語篇閱讀理解能力的任務。因此毫無疑問,教師必須要設法優化自己的課堂提問策略。在優化提問策略的同時,教師必須設法處理好如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教師要明確課堂教學目的提問。也就是說,在設計問題前,教師不僅要考慮圍繞教學主題提什么樣的問題,還要考慮為什么提這樣的問題,確保所提的問題能發展學生的智力、技能和情感,從而使問題始終能夠圍繞課堂教學的目的展開,更好的完成教學的中心任務。
2.要根據學生實際適度提問。這里的“適度”主要表現在:一是適當的廣度和難度。所謂“廣度”是指教師所提問題能面向班級中的絕大多數學生。所謂“難度”,是指不同層面的學生都能在教師的指點之下答出的原則;二是適當的角度。即:課堂問題的設置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既能為學生所接受,又能具有啟發性、研討性,能誘發學生積極思維,有利于實現教學目標;三是適當的梯度。即問題的實際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遵循“最近發展區”原則,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由簡到繁,層層遞進,使學生積極主動的追尋知識的真諦。
3.要以積極的心態適量提問。教師要盡最大努力保持良好的心態,為啟發學生有效學習而提問。不能搞突然襲擊,不能只面向少數學生,也不能將提問作為懲罰學生的手段,使其大出洋相,損害學生的自尊心。教師的提問要適量,要用提問來控制課堂的節奏,使課堂一張一弛,有快有慢,避免學生可能出現的疲勞和厭倦,從而優化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劉煒.語言課堂中教師啟動問題:從低劣到優質.2010、4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J].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9-12
[2]陸志平,辜偉節.2006、7新課程我們怎樣上課[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83-86
[3]魯子問,康淑敏.2008、7英語教學方法與策略[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柳新鎮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