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建奎 李 尋
模糊綜合評判法在所得稅納稅評估中的應用探討
薄建奎 李 尋
為了進一步深化定性分析模型在所得稅納稅評估前期的選案工作,筆者試圖通過構建該稅納稅評估指標體系并運用模糊綜合評判法豐富企業所得稅的納稅評估方法,謀求為稅務部門的所得稅納稅評估工作提供可靠的理論依據,以提高評估選案的準確度。
所得稅納稅評估;模糊綜合評判法;評估選案
隨著經濟發展方式的日益多樣化、復雜化和計算機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一些發達國家開始致力于征收管理模式的改革,而不同形式實施的納稅評估管理尤為典型。20世紀90年代至今,不管是我國納稅評估工作的實踐,還是國人對納稅評估的討論和研究,都取得了不錯的經驗,但是跟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主要表現為雖然我國稅務機關以“金稅工程”為核心,基本完成了涉稅信息的搜集與整理工作,但我國稅收征管現代化程度依然較低,建立科學的數據處理模型已成為目前稅務信息化進程中的“瓶頸”。企業所得稅的納稅評估是稅源監控的有效手段之一,對提高納稅意識、強化稅源管理都具有積極的作用,然而由于種種原因,納稅評估實踐中的成效還未能充分發揮,其中最突出的問題是對納稅評估對象確定不夠準確。筆者試圖通過構建該稅納稅評估指標體系并運用模糊綜合評判法豐富企業所得稅的納稅評估方法,謀求為稅務部門的所得稅納稅評估工作提供可靠的理論依據,以提高評估選案的準確度。
2005年3月國家稅務總局頒布的《納稅評估管理辦法(試行)》明確指出納稅評估指標是稅務機關篩選評估對象、進行重點分析時所選用的主要指標。
筆者在選擇納稅評估指標,建立納稅評估指標體系時,考慮到規范、合理、適用、可行與簡潔等幾個方面的要求,并遵循系統全面性原則、相關性原則、可比性原則、現有條件原則和結構性原則,且結合婁元英(2014)研究分析得出的納稅評估模型研究中使用頻率最高的評估指標,選取了20個指標構建企業所得稅納稅評估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總共3層:第一層,目標層U(企業所得稅納稅評估指標體系U);第二層,要素層Ui(應稅收入類評估U1,成本費用類評估U2,計稅所得類評估U3,稅收負擔類評估U4)第三層,指標層Uij(20個指標,具體指標如表1所示)。

表1 所得稅納稅評估指標體系表
模糊綜合評價法是一種基于模糊數學的綜合評標方法。該綜合評價法根據模糊數學的隸屬度理論把定性評價轉化為定量評價,即用模糊數學對受到多種因素制約的事物或對象做出一個總體的評價。它具有結果清晰,系統性強的特點,能較好地解決模糊的、難以量化的問題,適合各種非確定性問題的解決。
為檢測構建的納稅評估指標體系的合理性,本文以X高科技上市公司為例進行說明,步驟如下:
1.確定因素集
所謂因素集,指的就是由影響因素(評價指標)組成的集合,通常用字母U來表示,通常可以分為總目標因素集和子目標因素集。本例中總目標因素集用U=(U1,U2,U3,U4)表示,對構成每一個總目標因素集的因素Ui(i=1,2,3,4)再劃分,得到子目標因素集Uij(即二級指標),表示每個因素子集Ui共有5個指標因素,即j=1,2,3,4,5.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
2.建立評語集V
評語級是指對各層次評價因素作出的總評判組成的集合。根據納稅人主觀原因可將稅收不遵從分為知覺性不遵從和無知性不遵從。一般稅收遵從研究是以知覺性不遵從為研究對象,即認為納稅人主觀上存在減輕稅負動機的逃稅行為(具體包括偷稅、漏稅、欠稅、騙稅與抗稅行為),此次研究的納稅評估正是針對納稅人知覺性不遵從的評判、測算。納稅人的納稅行為遵從程度與納稅人的申報情況真實準確相一致,申報情況越真實可靠,那么表明納稅人的納稅遵從程度就越高,越能夠自覺地履行納稅義務。本文在納稅評估中可設定評語集V=(V1,V2,V3,V4,V5),V可表示為{遵從,比較遵從,尚遵從,不太遵從,不遵從}。
3.確定權重
這里的權重表示各個因素在指標體系中的重要程度的集合。根據要素層各項對納稅評估質量的影響程度,本次設定總目標因素集U=(U1,U2,U3,U4)的權重集A=(0.2,0.2,0.3,0.3),根據各指標自身性質及其對相應要素層的影響程度子因素Ak=(Ak1,Ak2,Ak3,Ak4,Ak5)的權重集如下:

4.建立各因素(評價指標)的模糊綜合評價矩陣R
其中,Rij表示因素Ui對等級Uij的隸屬度,所以矩陣R的第i行Ri=(ri1,ri2,…,rij)為因素Ui的單因素評價。為得出模糊矩陣R,需首先根據待評價的指標數據,對每一個評價指標Ui分別構造出Vd的隸屬函數。
(1)根據該公司有關財務報表計算其有關財務指標現時值和歷史平均值(這里考慮到該公司處于生命周期的成熟階段,當然也可以是現時行業平均值),再以歷史平均值為依據,分別計算現時值偏離歷史平均值10%、20%、30%和40%時的指標值,計算結果如表2所示。
(2)根據表二計算結果,確定各個財務指標Uij于五種評估情況Vd的隸屬度rij,確定原則是指標現時值越接近某一偏差率,就賦予越高的權數,即隸屬度rij越大,反之就越小。具體方法是:令每一指標的個評估結果的隸屬度之和∑rij=1,指標現時值的在某一偏差范圍內按接近程度分配給該范圍對應的評估結果0.8的權數,剩下的0.2的權數平均分配給相鄰的兩個評估結果。譬如:評估指標銷售毛利率(U21)實際值28.25,歷史均值為35.24,偏差-19.84%,近似為20%,故0.8的權值分配給V3,V2和V4分別為0.1;再如凈資產報酬率(U32)實際值為11.16,歷史均值為24.05,偏差15.15%介于偏差率10%與20%之間,這是按接近程度分配,V2=V3=0.4,V1=V4=0.1。按此方法分別判斷各指標對每一評估結果的權值,得到的各子因素(評價指標)的模糊綜合評價矩陣Ri(i=1,2,3,4)如表3所示。

表2 財務指標現時值相對其歷史均值偏離率單位:%

表3 模糊綜合評價矩陣表
5.得出評價結果S
根據步驟3設定的子因素的權重集Ak與上述得到的子因素模糊綜合評價矩陣相乘,算出子評價結果Bi,即Bi=Ak×Ri,得到子評價結果如表4。

表4 子評價結果表
最后,再將步驟3設定的總目標因素的權重集A與上述自評價結果Bi相乘得到綜合評價結果,即S=A× Bi,求得最終評價結果向量表示為S=(0.08,0.16,0.198,0.242,0.32)。
上述向量元素分別表示了納稅人的五種納稅行為,即納稅遵從,納稅情況比較遵從,納稅尚遵從,納稅不太遵從和納稅不遵從的隸屬度。同時,可將評判集V=(V1,V2,V3,V4,V5)中{遵從,比較遵從,尚遵從,不太遵從,不遵從}設置為分數,設置原則是隨著遵從程度的遞減而遞減,姑且定為(100,80,60,40,20),那么就可以得到該上市公司納稅評估情況總分:
Z=0.08×100+0.16×80+0.198×60+0.242×40+ 0.32×20=48.76
最終的評估結果向量表明,該公司納稅情況隸屬不太遵從和不遵從的程度比較大,得到的納稅評估情況的總分顯示不及格,因此稽查部門應該重點關注。結合該公司納稅的實際情況(存在的涉嫌騙取高新技術企業資質從而偷逃稅款、高管人力費用轉嫁操縱利潤等違規現象),所建立的指標體系較好的反映了企業的納稅情況,因此,文章所構建的納稅評估指標體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進行促使了企業經營方式的日趨多樣化,這就對稅源專業化管理的有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納稅評估作為稅源專業化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對納稅評估工作的進行更是提出了巨大的挑戰,這就需要大力發掘和倡導當前大數據時代背景下的納稅評估信息采集模式,并構建可以進行分析對比的評估指標體系及其基礎上的評估模型。為此,我國所得稅納稅評估指標體系和評估模型的建立還需不斷發展和完善,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嘗試采用實證研究或其他研究方法,對整個納稅評估工作做進一步的研究。
[1]周伍陽.納稅評估模型應用研究[D].湖南大學,2005.
[2]譚光榮.選擇納稅評估指標的局限性及應對措施[J].稅務研究,2007,02:91-93.
[3]李鵬飛.納稅評估問題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11.
(作者單位:青島理工大學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