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露
(重慶師范大學 政治學院,重慶 401331)
信息時代背景下我國大學生就業問題的思考
——以馬克思資本有機構成理論為視角
黃 露
(重慶師范大學 政治學院,重慶 401331)
馬克思在其所著的《資本論》中所闡述了資本有機構成的相關概念,認為隨著機器大生產不斷發展與擴大,資本有機構成必然提高并產生相對過剩人口。但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資本有機構成的發展趨勢呈現出新變化。正確認識新趨勢,優化并調整產業發展結構,改進大學生的就業觀念、學習與培養模式,使其與資本有機構成新的變化趨勢相適應,對解決我國日益嚴重的大學生就業問題有著重要的實踐意義。
資本有機構成;信息時代;大學生;就業
資本有機構成理論是政治經濟學中的一個重要基礎理論。在大機器工業生產發展背景下,馬克思分析得出科技在勞動條件中的運用所引起的不變資本增加和可變資本的相對減少的規律,揭示了相對過剩人口產生的根本原因,為我們分析當今社會科技不斷發展背景下的資本有機構成與就業結構的關系提供了理論依據,對解決我國目前日益突出的大學生就業問題具有現實指導意義。
馬克思從兩個方面對資本有機構成的概念進行了闡述:“從價值方面來看,資本的構成是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之間的比率,或者說,是生產資料的價值和勞動力的價值的比率來決定的。從在生產過程中發揮作用的物質方面來看,每一個資本都分為生產資料和勞動力;這種構成是由所使用的生產資料量和為使用這些生產資料而必需的勞動力量之間的比率來決定的。我把前一種構成叫做資本的價值構成,把后一種構成叫做資本的技術構成。二者之間有密切的相互關系。為了表達這種關系,我把資本技術構成決定并且反映技術構成變化的資本價值構成,叫做資本的有機構成。”[1](P701)
1.大機器工業生產背景下資本有機構成必然提高。在資本主義發展的初期,生產技術與生產力的發展都較為緩慢,在這樣的生產環境下資本的有機構成并沒有發生改變。當時主要通過大量擴張對勞動力的需求來滿足生產需求,然而勞動者的勞動強度以及勞動時間卻受到來自自然和生理規律的制約。這個問題隨著資本主義的大機器工業生產時代的到來而得到解決。機器在生產中的廣泛應用,為勞動者減輕了勞動力的耗費,節約了勞動時間,提高了勞動生產率。馬克思指出:“勞動生產率的增長,表現為勞動的量比它所推動的生產資料的量相對減少,或者說,表現為勞動過程的主觀因素的量比它的客觀因素的量相對減少。”[2](P718)即生產資料的量相較于推動它的勞動力的量而出現明顯增長。機器逐漸代替人的手工勞動,不變資本不斷增加,可變資本相對減少,使得資本有機構成提高。這是資本主義發展的一種必要趨勢,既是資本主義競爭的必然結果,也是資本積累的必然結果。
2.信息時代背景下資本有機構成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而降低。20世紀40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發生,使得一批以科學技術為特點的新興工業逐漸替代了傳統工業,新能源、電子信息、空間技術等在這個時期廣泛應用和發展起來,科技不斷進行著革命和更新,給人類的頭腦和思維帶來了自由和解放,新的科學技術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新的產業格局。尤其是20世紀末,隨著以現代通訊與電子計算機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突飛猛進,高新技術與知識型產業逐漸取代了勞動和密集型產業,其比重在社會經濟中也日益得到提高。勞動力的要求也從之前僅僅只對體力的要求而轉變為對智力腦力的要求。勞動力需要接收大量的新知識和新技術以適應科技產業的日益發展,勞動力本身所具有的潛在的創新性和創造性在生產過程中能夠得到最大程度的開發和利用,簡單勞動向復雜勞動過度,更少的不變資本能夠推動更多的可變資本,可變資本即勞動力在資本中的比重迅速提高,而不變資本即生產資料所占比例卻不斷下降。因此,在電子信息時代背景下,資本有機構成并沒有呈現馬克思所闡述的必然提高而呈現出波動中下降的趨勢。
中共十四屆五中全會通過了《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了“加快國民經濟信息化進程”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3],標志我國的經濟正式進入工業化與信息化共同發展的階段,我國的資本有機構成的發展趨勢也相應呈現出差異化、多樣化并存的特點。
改革開放后,我國的產業結構隨著經濟和技術的發展不斷地進行著調整,三大產業結構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以農業為基礎的第一產業貢獻度逐漸降低,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明顯下降;以工業制造業為基礎的第二產業比重穩步提高,并逐步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是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但我國的第二產業的發展仍存在很多問題:科技水平、研發能力等方面同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著很大的差距,部分核心技術仍然被發達國家所掌握;大多數的工廠企業缺乏市場競爭力,仍是以加工制造為主。中低端的勞動力居多,勞動力與生產資料的結合比例失調,從而導致冗員繁多。其中可變資本在隨著生產技術的發展而相對減少,但絕對量卻在不斷增加。因為第二產業中的不變資本仍然是機械化機器工業為主,所以不變資本在總資本中的占比大于可變資本,資本有機構成仍然呈現馬克思所分析的提高的趨勢。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對我國社會的就業也產生了雙重性的影響:
第一,從短期來看,資本有機構成提高,會引起資本對勞動力需求的減少。隨著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生產條件隨著機器技術的不斷進步,越來越多的生產步驟可以直接由機器所取代,這樣就導致了這些生產環節的原操作工人分離出來,成為了失業人口。從我國2013年城鎮登記失業統計來看,失業人數從2007年的830萬人上升到了2012年的917萬人[4](P12-13)。由此可以看出,科學技術在機器生產中的運用與發展對眾多知識、技術水平不高的勞動者造成的失業危機不容小覷。
第二,從長期來看,資本有機構成提高的同時也有利于擴大就業。馬克思從長期的再生產方面辨析了“資本有機構成理論”對產業結構方面的影響,提出“雖然機器在應用的勞動部門必然排擠工人,但是它能引起其他勞動部門就業的增加”。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意味著新的生產裝備水平的提高,以此能夠創造更多的財富[5](P92-93)。為追求更多的剩余價值,就必須實現擴大再生產,生產的進一步擴大也帶來了更多的就業崗位,為生產服務的相關行業也發展起來,增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帶動了勞動力就業率的提升。
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促進了科技的變革和社會的發展,加快了城市現代化進程,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第三產業也在此蓬勃發展起來。我國自2001年加入WTO以來,第三產業產值增長迅速,其產值從2001年剛入世時的44361億元增長到了2012年的231406億元,快速的發展進程使得第三產業在社會經濟中的比重日益提高。相較于第二產業機械化、工業化的特點,第三產業促進了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倉庫、儲藏、運輸等環節成為新的獨立的產業,生產規模逐漸趨向小型甚至無形化,使得總資本中不變資本相對減少,可變資本逐漸增加,資本有機構成并未呈現總是提高的趨勢,反而趨于平緩乃至下降。
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促進了以服務、中介、流通等領域的第三產業的發展,加大了知識、智力、信息等無形資產投入,對勞動者年齡階段、知識結構的要求也發生了相應改變。2013年公布的《中國統計年鑒》統計數據顯示,在2012年中第三產業的就業人口達到27690萬人,大大超過了第二產業的23241萬人,不斷革新的新技術、新事物為相對熟練并掌握現代信息科技的年輕勞動力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也為產業的多元化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持與發展機遇,帶動著我國就業總量的持續上升。
據2013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中的調查數據顯示,2013年全國高校應屆畢業生人數高達699萬,被稱為“史上最難就業季”。而2015年在此基礎上仍有增長,預達到750萬,加上13、14年尚未成功就業的大學生的人數,2015年成為繼2013年后的“更難就業季”。在電子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在我國的生產、經濟等各方面也得到了廣泛應用,對我國勞動力就業的影響也愈發重要,大學生作為掌握現代信息技術的高素質人才,應當充分利用新技術帶來的機遇,結合我國資本有機構成發展的新趨勢,應對當今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
我國現正處于工業化的中后期,面臨著加快工業化進程和信息化追趕的雙重壓力,相較于發達國家,中國的第二產業還處于低端,仍然是屬于“世界加工廠”,迄今為止國內所具備全球廣泛影響力的公司和品牌少之又少,在創造力、競爭力方面與發達國家還有很大的差距。走“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吸納更多技術性的大學生人才,運用智慧的力量發展生產技術,提高勞動生產力,不僅能夠推動企業的長遠發展,也能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提供給知識技術型人才,減少大學生就業壓力。
經濟發展能帶動更多的就業機會,資本有機構成的新變化會促進新的行業尤其是第三產業的發展。由于第三產業的就業彈性很高,大約為0.75,每增加一個百分點,可以增加700萬個就業崗位[6](P10-11)。對第三產業發展的大力推進,不僅是我國產業結構優化的戰略要求,更是為大學生創造更多高質量就業機會的現實選擇。我國的第三產業還有非常廣闊的發展空間,隨著社會發展和經濟水平的提高,全社會對服務需求的不斷增長,刺激著第三產業尤其是服務業的發展,不斷擴充第三產業的就業容量。通過大力發展包括金融、咨詢、電子商務、保險、法律服務、中介服務等,不斷擴大高端服務業的種類,提高高端服務業的實力,參與國際競爭,以提供更多高質量的就業崗位給高素質人才,解決大學生的就業問題。
產業政策的實施需要人才的支撐,我國產業結構逐步向高新技術產業的推進和優化升級,對高級綜合性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改革現有的框架化的教育體制,推動教育理論創新、教育方式創新、教育機制創新,建設多元化的彈性學生培養機制,加強校企合作,增強學生的市場適應能力,培養“有用型”人才。同時,大學生自身的知識結構也需要同產業結構相匹配,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推進了高新技術的發展。在此過程中對勞動者的知識結構和專業技能有了更高的要求。大學生作為知識型高素質人才,更需要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和能力,提高大學生自身的綜合能力素質,以適應社會的發展。同時,大學生素質的提高促進了生產技術的開發和研究。知識結構和專業技能間接轉化成為了技術,生產技術的提高對不變資本產生了影響,在減少生產資源的耗費和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條件下大幅度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
綜上所述,資本有機構成與大學生就業存在著既矛盾又統一的關系。當前,我國面臨經濟并不發達和大學生數量眾多、就業問題困難的雙重壓力。我們必須把技術和生產力的發展放在第一位,由先進技術推動社會生產力和經濟的發展,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其次,大力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充分發揮其“勞動力吸收器”的作用。最后,高校和大學生也應注重提高專業認知能力的培養和職業發展的規劃,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我國大學生的就業問題。
[1]卡爾·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卡爾·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李鵬.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建議的說明[N].人民日報,1995-9-25.
[4]中國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13[G].2014.
[5]蘇秀穎.資本有機構成理論與我國就業問題的探討[J].管理縱橫,2010(06).
[6]鄭越隆.試論馬克思資本有機構成理論與當前擴大就業問題的思考 [J].科技信息,2013(22).
(責任編輯:喻洋平)
College Students'Employment Problem in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formation Ag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s Theory of Capital Organic Composition
HUANG Lu
(Institute of Politics,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1331,China)
Marx's Das Kapital expounds the related concepts of capital organic composition: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and expansion of machines,the capital organic composition will increase and bring about relatively surplus population.But with the advent of the era of information,new change appears in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apital organic composition.To understand the new trend,optimize and adjust the structure of industry development,improve college students'employment concept,their learning and training mode,and make them adapt to the new trends of the capital organic composition,which are of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solving the increasingly serious problem of university students'employment.
capital organic composition;the information age;college students;employment
C913
A
123(2015)02-0005-04
2015-01-06
黃 露(1989-),女,重慶⒗川人,重慶師范大學政治學院,碩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