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 輝,潘 淼
(1.揚州大學 法學院,江蘇 揚州 225009;2.西安政治學院 軍事法學系,陜西 西安 710000)
經營者告知義務之“合理限度”的界定
——以家用汽車買賣為例
顏 輝1,潘 淼2
(1.揚州大學 法學院,江蘇 揚州 225009;2.西安政治學院 軍事法學系,陜西 西安 710000)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關于經營者一般性告知義務的規定難以為司法機關確定各行業各契約中經營者具體告知義務的內容提供有效指導。就家用汽車買賣而言,能明確劃定經營者告知義務的合理邊界。對于新車,經營者應當告知消費者汽車的基本情況、瑕疵和缺陷信息以及售后服務情況等。二手車買賣中,經營者應盡更嚴苛的信息告知義務。經營者免于告知的事項包括商業秘密、與個人意見有關的信息、與影響汽車行業的市場環境有關的外在事實以及消費者可自行修得的眾所周知的事實等。
告知義務;合理限度;汽車買賣
2007年2月28日,原告張莉從被告北京合力華通汽車服務有限公司(簡稱合力華通公司)購買上海通用雪佛蘭景程轎車一輛,價格138000元,雙方簽有《汽車銷售合同》。張莉認為合同第七條約定“賣方保證買方所購車輛為新車”,但事實上該車曾在運輸途中造成劃傷,于2007年1月17日進行過維修。合力華通公司認為對于車輛曾進行維修之事已在銷售時明確告知張莉,并據此予以較大幅度優惠。
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審理后認為:本案爭議的焦點為合力華通公司是否事先履行了維修之事的告知義務。車輛銷售價格的降低或優惠以及贈送車飾是銷售商常用的銷售策略,也是雙方當事人協商的結果,不能由此推斷出合力華通公司在告知張莉汽車存在瑕疵的基礎上對其進行了降價和優惠。合力華通公司提交的有張莉簽名的車輛交接驗收單,因系合力華通公司單方保存,且備注一欄內容由該公司不同人員書寫,加之張莉對此不予認可,該驗收單不足以證明張莉對車輛以前維修過有所了解。故對合力華通公司抗辯稱其向張莉履行了瑕疵告知義務,不予采信,應認定合力華通公司在售車時隱瞞了車輛存在的瑕疵,有欺詐行為,應退車還款并增加賠償張莉的損失。
在現實生活中,消費者與提供商品和服務信息的經營者相比處于弱勢,市場信息的非對稱性使消費者很容易成為經營者各種欺詐銷售手段的犧牲品[1](P511)。信息是消費決策的重要資源,信息資源的多寡以及信息質量的優劣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決定。上述案件中汽車作為一種經驗商品,只有通過使用后才能發現其隱蔽瑕疵(曾經維修過)。在簽訂買賣合同之前,對于缺乏相關知識和經驗的消費者而言,搜集大量汽車信息的成本過于高昂,所以法律規定了經營者向消費者提供起碼的強制性信息的義務。雖然《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以下簡稱《消法》)第八條廣泛地規定了經營者告知義務的內容,但《消法》的規定并不全面,而且不能確定具體合同中存在的告知義務的內容。為了獲致公平的交易,有必要通過明示的方法為各種類型的經營者的具體告知義務劃定邊界。本文以家用汽車買賣案為例,嘗試探討家用汽車買賣中經營者告知義務的“合理限度”。
《消法》第八條規定:“消費者享有知悉其購買、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務的真實情況的權利。消費者有權根據商品或者服務的不同情況,要求經營者提供商品的價格、產地、生產者、用途、性能、規格、等級、主要成份、生產日期、有效期限、檢驗合格證明、使用方法說明書、售后服務,或者服務的內容、規格、費用等有關情況。”該條中第一款所指的“真實情況”一詞語焉不詳,范圍相當廣,在實踐中不好操作。對于第二款,由于立法者不可能例舉所有的情況,所以用“等”字加以概括,這使得消費者詢問權的具體內容模糊不清。
《消法》第二十條規定:“經營者向消費者提供有關商品或者服務的質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應當真實、全面,不得作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宣傳。經營者對消費者就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的質量和使用方法等問題提出的詢問,應當作出真實、明確的答復。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應當明碼標價。”此條主要是規定信息提供質的問題,即信息必須真實、全面、明確。而對于信息提供量的問題,通過簡短的條文,只有“質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價格”等。
此外,《消法》第十三條規定:“消費者享有獲得有關消費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方面的知識的權利。消費者應當努力掌握所需商品或者服務的知識和使用技能,正確使用商品,提高自我保護意識。”這說明消費者自身需要積極索要相關資料、認真閱讀合同文本以及謹慎做出投資決定。如果有關產品的特性是消費者在購買時通過隨便檢查和觸摸就能決定,或者這些信息消費者可以輕而易舉地自行了解,那么經營者就沒有必要把所有信息都硬塞給消費者。因為在交易社會,大前提是自己的利益靠自己保護。這種自己責任的原則,要求各人為了免遭不利,就得自己去收集信息、應對。如果不分具體情況就對經營者予以嚴苛的告知義務,這可能會造成消費者分享了更大利益而經營者自由卻受到剝奪。
仔細研讀《消法》中的相關條文發現,現行文本并未對經營者告知義務“合理限度”的認定給出具體的標準或考量因素,這就使得法官在審理有關經營者告知義務的案件時,只能憑借其經驗和智慧,結合具體案件,對告知義務的具體內容作出具體的裁判。既然立法留下空白,筆者將目光轉向學界,試圖總結出學界對經營者所應提供信息的范圍是如何進行界定的。
學界關于經營者告知義務的范圍的學說概況起來有以下幾種:
其一,必要說。經營者作為交易信息的劣勢方,有義務本著誠實信用的原則,對商品或服務進行必要的說明,接受法律對經營者信息披露行為的規制,切實履行對消費者的說明義務[2]。
其二,重要事項說。詐欺的擴張理論認為經營者對于左右是否締結契約的重要事項,負有信息提供義務。違反這樣的義務而不提供適當的信息,實際上就可視為消費者保護法上違法的欺詐行為[3]。
其三,例外情況排除說。在法律中應當明確經營者的一般性告知義務。由于消費者知情權具有可訴性,為了平衡雙方利益,應當對于知情權劃定界限,它的邊界應當是法律明確規定對于侵害經營者的商業秘密、其他人的人身權、國家秘密等內容可以不告知[4]。
其四,相關說。張淳認為就簽訂合同而言,只有當一方當事人負有告知義務的情況下,即負有將已知的合同有關事實主動地通過作為告訴對方當事人以使其知曉的義務,然前者在簽訂合同過程中保持沉默,違背了告知義務,可視為沉默詐欺[5]。
其五,知情權決定說。王啟迪認為要想解決消費者知情權與經營者告知義務之間的對應性偏差問題,就要盡量縮小現實中兩者之間的空白地帶,使得關于知情權和告知義務的規定盡可能保持一致。消費者知情權決定經營者告知義務的范圍[6]。
消費者獲得其經濟代理人的責任要通過他的信息。信息的第一提供者是經營者本身,因為他們比任何人更了解自己提供給消費者的信息。[7](P74)上述五種學說作為判斷經營者告知義務范圍的重要標準,只局限于理論層面的探討。但這些學說有個共性:根據這些學說確定的經營者告知的內容,都會影響消費者是否締結合同的決定的事項。那么哪些事項會影響消費者締結合同與否,這些事項根據各行業、各契約類型而不同。就家用汽車買賣而言,由于合同當事人雙方在專業能力上的差別,經營者有義務告知消費者不可能自己了解的事項。這些事項到底包括什么?瑕疵擔保責任制度和產品召回制度能給我們啟發。
《合同法》第148條和第150條規定了出賣人的瑕疵擔保責任,即在買賣等有償合同中,標的物本身隱含有瑕疵(缺陷)場合,出賣人等交付義務人對于買受人等權利人所負的擔保責任,具體包括質量瑕疵擔保責任和權利瑕疵擔保責任。第148條規定:“因標的物質量不符合質量要求,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的,買受人可以拒絕接受標的物或者解除合同。買受人拒絕接受標的物或者解除合同的,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由出賣人承擔。”第150條規定:“出賣人就交付的標的物,負有保證第三人不得向買受人主張任何權利的義務,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其中,權利瑕疵乃是權利的全部或一部分不屬出賣人所有,至于權利本身,并不存在什么瑕疵或缺點;物的瑕疵則名符其實的是存在于物的缺失,也就是物品的品質(質量)有問題。亦即權利瑕疵基本上是權利歸屬出了問題,物的瑕疵則是物本身的品質(質量)出了問題[8]。
我國《產品質量法》第46條規定,“本法所稱缺陷,是指產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財產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險;產品有保障人體健康和人身、財產安全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是指不符合該標準。”對于汽車產品的缺陷問題,根據《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規定》第5條,由缺陷汽車產品制造商(包括進口商)按照本規定要求的程序,選擇修理、更換、收回等方式消除其產品可能引起人身傷害、財產損失的缺陷。對于汽車這樣的耐用消費品,在投入流通時,引起損害的缺陷尚不存在的或者將汽車產品投入流通時的科學技術水平尚不能發現缺陷存在的,此時產品缺陷的認定時間應擴展到整個安全使用期[9]。可以說,此召回制度的設計是經營者從締結合同起到合同生命終止的全過程履行告知義務的體現。
從瑕疵擔保責任制度和產品召回責任制度的規定來看,只要涉及到瑕疵和缺陷等不利于消費者的事項,經營者都負有告知義務,否則承擔不實告知的責任。這些事項的告知構成買受人的正當期待:自己之所以要支付一定的價款為代價來獲得買賣標的就是因為買賣標的具有自己所看重的價值或者適合于自己之特定用途和目的。
對于日常用品,消費者憑日積月累的經驗及感觀可以獲取部分消費信息。但對于汽車這樣的耐用品,消費者僅通過品牌、顏色、款式等感性認識是難以判斷所購汽車質量優劣的。消費者主權要求每個消費者能夠自己為自己的得失決定金錢價值的投放。如果經營者不明確告知消費者與締結合同有關的信息,那么消費者在做是否購買的決定時,事實上并不清楚什么是對自己最好的。因此,有關汽車質量瑕疵和權利瑕疵的信息都需要經營者進行信息披露。對于汽車產品的缺陷,特別是在使用過程中產生的缺陷或者科學技術發展后才發現的缺陷,經營者應當及時采取召回措施,這是經營者履行缺陷信息告知義務的體現。但通過相關條文的規定,我們難以判斷瑕疵信息和缺陷信息到底包括哪些內容。此外,除了要告知瑕疵信息和缺陷信息,經營者在汽車買賣中還需要告知消費者哪些信息?這值得我們進一步深思。
鑒于人類理性的有限性已經成為制訂法律的基礎,因此通過明示方法規定各種類型經營者的具體告知義務內容只能是一個經驗積累的過程。筆者以“汽車”為關鍵詞、買賣合同糾紛為案由、“說明義務或告知義務”為學理詞對北大法意進行檢索,共獲取案例40份并對其進行了分析、歸納和量化。
仔細研讀案件基本信息,可知當前汽車買賣告知義務案呈現的特點:
第一,汽車買賣糾紛多是由于未告知有關質量瑕疵或權利瑕疵情況而引起的。《合同法》規定瑕疵擔保責任是賣方需要承擔的責任。在這40個汽車買賣案中,有26個案例是關于經營者未履行質量瑕疵告知義務的,有7個案例是關于經營者未履行權利瑕疵告知義務的。無論是質量瑕疵還是權利瑕疵,都會影響消費者購買與否的決定以及愿意支付的價格。經營者通常會利用信息不對稱的狀況,不提供或少提供相關消費信息,以達到誤導、欺詐消費者的目的。
第二,與汽車有關的基本情況和內在品質構成告知義務的重要內容。上述40個案件中,有7個案例涉及到因經營者未披露汽車基本情況和內在品質等買賣契約的重要內容而發生糾紛。諸如汽車的規格型號、發動機號、車架號、座位數量、部件質量以及排放標準等內在品質的信息很難通過感觀的判斷來獲取,消費者缺乏相關的專業知識并且信息的搜索成本過高,對相關信息的了解幾乎完全依賴經營者提供的廣告和產品說明書。此外,經營者必須明確交易條件信息,例如明碼標價。
第三,二手車買賣中,經營者需要承擔更嚴苛的信息告知義務。二手車的價值不能等同于新車的價值,原因在于損耗后的性能下降。其實相較于二手車的基本情況和內在品質,消費者更關注的是二手車的曾經使用的情況。比如有沒有發生過事故,行使的里程情況,有沒有換過汽車零部件等。換言之,經營者需要提供更詳細的二手車信息以使消費者小心謹慎做出購買決定。
筆者通過對案例的整理以及對汽車基本結構的了解,總結出汽車買賣中經營者需要告知的內容:
1.涉及汽車的基本情況,主要包括:一是基本物質屬性的事實,如上述案例中的規格型號、發動機號、車架號、座位數量、部件質量以及排放標準等具體事項,以及汽車的基本配置,如離合器、手剎、儀表盤、排擋、內飾、外觀及漆面等相關內容。二是其他與汽車相關的信息,如新車上牌手續的時間、價格、產地以及生產企業等。上述案例中的舊車買賣,還會涉及到行駛里程數、主要部件調換或改裝情況、車輛維修記錄、汽車的使用情況(如由營運性出租車改為行政性用車)、事故車的損傷位置和損傷狀況以及養路費繳費有效期、最后一次年檢時間等。
2.關于汽車的瑕疵信息,包括質量瑕疵信息和權利瑕疵信息。上述案件中包括汽車已過有效使用年限,輪胎質量有缺陷,車輛制冷系統、車載電話系統有故障,方向機總成漏油、中控門鎖自動上鎖功能喪失、后行李箱蓋開啟不便、ESP左后輪車速傳感器電路故障、H2故障燈不亮、加速無力、引擎故障、儀表盤失靈、車門松動、車內有毒氣體甲醛含量嚴重超標、車內噪聲這一質量重要項上達不到同類車的同等品質等質量瑕疵問題;此外,權利瑕疵信息包括車輛被法院查封無法過戶、沒有結清貸款本息時不得將車輛私自轉讓、該車未登記且套用其他車輛號牌、盜搶車輛、走私車輛、已經登記為他人所有等。
3.有關售后服務情況。上述整理的案例中沒有涉及到因汽車售后服務問題而發生的糾紛,但汽車產品必然涉及到修理、更換、退貨等問題且這些問題與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息息相關,所以筆者認為經營者有必要將售后服務情況告知消費者。根據《家用汽車產品修理、更換、退貨責任規定》,經營者應當告知消費者家用汽車產品三包條款、包修期和三包有效期,以及生產者約定的修理者名稱、地址和聯系電話等修理網點資料,告知消費者閱讀安全注意事項、按產品使用說明書的要求進行使用和維護保養等。
根據《反不正當競爭法》第10條,商業秘密是指不為公眾所知悉,能為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具有實用性并經權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術信息和經營信息。該信息的實際的或者潛在的經濟價值來自于其并非眾所周知以及通過正當手段不易獲取,能為經營者帶來競爭優勢和利益。根據國家工商局《關于禁止侵犯商業秘密行為的若干規定》,商業秘密包括技術秘密、經營秘密和管理秘密等三方面的內容。具體到汽車買賣,技術秘密包括汽車的設計,汽車制造、處理和儲存的工藝、程序和方法等知識信息;經營秘密包括汽車流通環節以及與汽車銷售相關的情報信息,包括汽車產銷政策、貨源情報、銷售渠道、客戶名單、推銷計劃、廣告計劃等;管理秘密包括管理模式、方法、步驟、公關和經驗。
個人意見是指某人對某事物所形成的看法或觀點。由于每個人的興趣、價值觀、看事物的角度不同,因此對事物的看法也是獨特的。在汽車買賣中,經營者沒必要將自己喜好的車型、對汽車行業市場狀況的判斷、對汽車產品未來降價的預測、對汽車維修保養的經驗、對自己推銷的車的評價等信息一一告知消費者。對消費者而言,這些信息屬于有爭議的過剩信息,與是否締結合同無關。現實買賣中,經營者可能為了通過陳述個人意見使消費者感受誠摯的服務,進而吸引消費者購買,這只是一種市場營銷策略,與經營者告知義務無關。
與影響汽車行業的市場環境有關的外在事實是指,在合同簽訂時偶然與標的物相關聯,以及可能提高或降低汽車的價值或價格,或以其作為簽訂或拒絕合同的動機。例如:國家政治法律環境的變化、汽車行業技術的變革、汽車的價格趨勢、與和平或戰爭的發生有關的事實、汽車產品市場供應的急劇上升或下降、市場的競爭激烈程度等。這些信息不屬于直接關系到交易標的物的內在事實,無關汽車的性質、特征、交易條件、安全性、使用性和享受性等內在品質。
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13條規定:“消費者享有獲得有關消費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方面的知識的權利。消費者應當努力掌握所需商品或者服務的知識和使用技能,正確使用商品,提高自我保護意識。”聯合國大會在1985年4月9日通過的《消費者保護準則》中規定“使消費者獲得充分信息,使其能夠按照個人愿望和需要作出掌握情況的選擇”;韓國《消費者保護法》第9條:“對消費者需知事項,以及物品使用知識和各種信息,國家與地方自治需實施啟蒙教育”;日本《消費者保護基本法》第5條:“消費者為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須自行修得有關消費生活的必要知識,并有采取自主、合理的行動以積極地促使消費生活安定及改善的任務”;臺灣《消費者保護法》第5條:“政府、企業經營者和消費者均應致力于充實的消費信息,提供消費者運用,俾能采取正確合理之消費行為,以維護其安全與權益。”香港消費者委員會制定的《消費者權利和責任指引》中規定:“消費者應掌握充足的消費資料,小心謹慎做出購買決定,審慎考慮欠周詳的決定可能引致的嚴重后果以及履行個人決定所帶來的合理責任。”這些都說明消費者應具有一些常識性知識且具有努力利用信息和理解內容的義務。例如汽車有四個橡膠輪胎、方向盤是圓的、前擋風玻璃是夾層的、汽車外殼是金屬做的、汽車的前蓋和后備箱都是可以打開的、汽車要車鑰匙才能啟動等信息以及貨比三家自行了解其他經營者就同款車標明的價格、優惠等銷售策略。這些都是眾所周知的事實,是具有一定知識經驗的一般人共同知曉的常識性事實。
在現代社會,消費者為獲致交易公平,保障自身利益,對有效交易信息的需求量比傳統社會要大得多。市場內部雖然也能產生一些信息,但總是極不充分的,這使強制性信息的支持成為必要。為此,《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明確了經營者告知義務的原則和標準以矯正消費信息不對稱狀況。但這些抽象的原則規定難以為司法裁判提供有效的指導,實踐中仍然依靠法官將告知義務的內容具體化。
以家用汽車買賣為例,對于新車,經營者應重點告知消費者汽車的基本情況、質量瑕疵信息、缺陷信息以及售后服務狀況等。對于二手車,經營者更嚴苛的告知義務內容還包括汽車的權利瑕疵狀況以及車輛維修記錄、行駛里程情況、零部件調換情況、養路費繳費有效期、最后一次年檢時間等相關信息。對于商業秘密、與個人意見有關的信息、與影響汽車行業的市場環境有關的外在事實以及消費者可自行修得的眾所周知的事實,經營者可免于告知。建議有關部門應在總結實務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某些行業契約的特征,制定經營者具體告知義務的規范性文件,從而逐步完善與消費者有關的各項法律中經營者具體的告知義務,使它們與《消法》中經營者一般性告知義務成為互相支撐的經營者告知義務體系。
[1][日]丹宗昭信,伊從寬.經濟法總論[M].吉田慶子,譯.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0.
[2]白玉.信息不對稱與經營者的說明義務[J].山東社會科學,2009(3).
[3]胡呂銀.論詐欺的擴張:兼論消費者保護法上“欺詐行為”的主觀要素[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5).
[4]楊鐵軍.論消費者合同中信息均衡的實現——以民法為視角[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
[5]張淳.淺議對告知義務不履行與沉默詐欺[J].南京大學法律評論,2001(秋季號).
[6]王啟迪.消費者知情權與經營者告知義務對應性偏差問題——基于司法案例的分析[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3(1).
[7][法]熱拉爾·卡.消費者權益保護[M].姜依群,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8]王寶蒞.出賣人瑕疵擔保責任的再認識[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01(5).
[9]陳承堂.從產品召回立法看我國產品缺陷的擴張[J].學海,2003(2).
(責任編輯:朱 斌)
The“Reasonable Limits”Definition of Operator’s Informing Obligation——Study on Family Car Sale Case
YAN Hui1,PAN Miao2
(1.The School of Law,Yangzhou University,Yangzhou 225009,China;2.The Department of Military Law,Xi’an Political Academy,Xi’an 710000,China)
The provisions about the general obligation to inform the operator of each contract in Consumer Protection Act is difficult for the judiciary to provide effective guidance in determining the various sectors of the specific content of the obligations.As for the sale of the family car,on the basis of the relevant legal texts and summary of judicial experience,operators can clearly delineate the obligation of reasonable boundaries.For the new car,the seller shall notify the buyer the basic situation of vehicles,flaws and defects and service information and so on.For used car sale,the seller shall strictly undertake the obligation of notification.The matters which exempt from notification include trade secrets,information related to personal opinions,matters influencing the external market environment of automotive industry as well as the well-known fact that consumers can achieve by themselves.
informing obligation;reasonable limits;car sale
DF41
A
123(2015)02-0074-06
2014-12-09
顏 輝(1990-),江蘇金壇人,揚州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方向:經濟法學。
潘 淼(1992-),江蘇鹽城人,西安政治學院軍事法學系,碩士。研究方向:國際軍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