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姝姝
學貴有疑。學生只有在學習中產生了疑問,才有可能較為主動地進行問題的探究,從而自主地參與學習活動。《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的情境,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鼓勵學生選擇合適自己的學習方式。”而質疑法則是學生自主學習有效的保證,也是點亮我校“三三三”課堂模式的一抹燈火。
文言文的教學歷來是語文教師的心結,教學中極容易形成“媽媽式”教學 ——面面俱到,唯恐遺漏一處細微的文言知識點,從而忽略朗讀能力的培養及其他教學目標的達成。而質疑法可有效改善這一現狀,因為學生在質疑后討論,討論后發言,發言后評點。而教者需做的,僅剩下環節串聯及“總結陳詞”。
此處筆者以《始得西山宴游記》一課為例,談一談質疑法鋪路下的文言文教學情況。
【激趣導入】
一般教學思路:方法可能多種多樣:或以柳宗元的優美詩文導入,或以柳宗元的軼聞導入,抑或是其他新穎、獨特的方式等等。
我的意見:總而言之,不論怎樣設置導入,我認為都應遵循兩個原則:一,足以激發學生學習本文的興趣;二,不可直露地以文章內容或情感主題作為導語主要內容,這樣便是本末倒置了,那些內容是需要學生在課文學習時去探究發現所得的,不應上課伊始就和盤托出。
【作者、背景簡介】
一般教學思路:相信教者在此環節多以課件出示的形式為主,接著自己朗讀一遍,或讓學生個別朗讀,或讓學生集體朗讀,這是最普遍的方式。而上升一個臺階的教者則有可能是讓學生自主介紹,顯示其預習情況,然后再出示課件對比評價。
我的意見:第一種方式可謂低效,學生難以形成深刻印象;而第二種方式雖有所改良但也易陷入突顯個別化的誤區,其他學生對于此環節的把握情況,教者不曾重視便立即進入下一環節。
那么,何種方式會有更好的普遍檢查預習情況的效果呢?我認為,可以嘗試這樣一種方式:讓學生參看材料中的文字內容,或將其出示于課件中,接著讓學生從中篩選概括關鍵詞(短語)。這樣的一種方式既可以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又能夠訓練概括提煉關鍵詞(短語)的能力,同時,對于此作者的大致情況學生也能夠留下深刻的印象。
關鍵詞(短語):柳宗元、唐代、文學家、思想家、字子厚、柳河東、被貶、柳柳州、唐宋八大家、韓柳、永州八記。
接著課件出示學生的課前質疑:“作者為什么被貶?”此問題的討論可進一步細致解決對作者及寫作背景的把握。
【解題】
此環節可設置如下兩個問題:
1.“始得西山宴游記”如何斷句?(首先解決“始”的含義,然后斷句 ——始得/西山/宴游/記)
2.文中何處照應題中的“始”?(學生一般會找兩處,其中“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句中“未始”應為“未嘗”意,故此句不應選,真正照應處應為“游于是乎始”。)
此處可追問學生的課前質疑題:為什么說“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從而引出對比的表現手法,帶著這一手法探究課文如何體現西山之怪特,這也是教學重點。
【朗讀課文】
采用分小組站讀法,體現正式性。因為在另幾組進行點評時,評價標準中有“朗讀儀態端正”這一項,其他還有:普通話標準,斷句正確,語速適中,語調抑揚頓挫等。
【分析課文】
也就是開始進入解決質疑的環節。
課件出示第一段質疑:
1.“施施”、“漫漫”、“覺而起,起而歸”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游山心情?
2.作者被貶后“恒惴栗”,為什么喝那么多的酒(“傾壺而醉”)然后睡去?
3.第一段中寫過去瀏覽諸山的情景與西山似乎沒有直接關系,是否可以刪去?師補充提問:第一段最后一句有什么作用?(旨在為學生在考試或日常做題時解決“文句在文中作用”類問題鋪路)
以上問題對于第一段的主要內容、作者情感、寫法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好地概括作用,可以說將其解決就等于把握了第一段的要義。下文的有關第二段的問題也是一樣的極具探討價值,所以,問題的篩選十分重要。
課件出示第二段質疑:
1.西山有哪些“怪特”之景?
2.描寫西山之景作者用了哪種修辭手法?(此處可引導學生想象后插入圖片鏈接,但必須是真實西山圖景,以防攪亂學生的想象思維。)
3.作者游覽時的身心感受是怎樣的?
4.作者兩次寫游而醉,有什么不同?
師補充提問:
作者在“游山歸去”這方面的態度前后有何不同?(旨在引導全面對比)
【拓展遷移】
聯系前文:柳宗元的寄情山水、物我合一的胸懷與我們學過的哪個作者相似?
(旨在使學生聯系上一篇《赤壁賦》中蘇軾的曠達人生態度,感知與蘇軾境遇類似的柳宗元相似的胸襟。)
【教后感】
學生能夠對課件出示的質疑題積極合作探討解決,最終使得教學目標能夠很好地達成。而教者雖在課前費了很多心思備課、篩選質疑題,但在整個課堂教學中省了很多力氣,且看著學生真正質疑起來,討論起來,動起來,實在是十分有成就感。關于文言知識的積累,則可分散進行,如預習時、課文分析中以及課后鞏固。總之,質疑法若能較為適當地應用于教學中,必將正確達成“三三三”有效教學的宗旨,學生也必將從中獲益。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市龍岡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