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潤華+吳文林
黑板的功能長期以來和黑板報之間是劃上等號的,它的功用在日常教學中被隱性化和狹隘化了,而且班主任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先支配權。正因如此,黑板被賦予了更多濃烈的“政治色彩”,這塊田地里時常“栽種”些知識性文章來增強班集體的文化氛圍,進行文化熏陶,提高文化素養;或刊登批評、表揚和名言警句等進行德育教育。與快節奏、大容量、互動性強的多媒體相比,黑板又存在著明顯的先天不足的劣勢,因此語文教師在作文教學活動中往往更青睞于前者而淡化甚至漠視了后者。
一言以蔽之,黑板的功能似乎與我們的作文教學漸行漸遠,如何利用這塊沃土來適應新課程改革的方向,進行高效、高產的作文訓練,優化作文教學,變“寶”為“寶”,成為擺在語文教師面前的一個全新課題。
作文教學是一個動態的系統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欲速則不達,在日常的作文教學中,我按部就班、循序漸進的對黑板的利用進行長遠的統籌規劃,發揮了它的“輕騎兵”的作用。
第一個階段:教師引導欣賞
我在每天上課前搜集一些文質優美的文章推薦給學生,材料主要來源于《讀者》、《暢銷書摘》等發行量較大的報刊文摘,這些文章篇幅短小、接地氣,“短”、“平”、“快”是其特色。課前指定書寫良好的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抄寫在班級后面的黑板上。班級分為六個學習小組,每組各出一名學生負責抄寫工作。完整的文章由我事先協調好每組的分工,實行承包制,這樣六個小組整合在一起就是一篇完整的例文。利用早自習或課間十分鐘抄寫好后,上課的前五分鐘由我主講推薦的理由,主要從選材、語言、情感等角度切入,以給學生一些佳作美文的價值判斷尺度。這樣,學生心中有了關于“美文”的標準,才會認識到“美”在哪里。如果學生連美與丑的分界線在哪里都不得而知的話,要想去尋找“美文”的話,再多的眼睛也是徒勞的。
教師引導賞析只是拋磚引玉,是對學生關于美文的知識啟蒙,在這種初級階段,老師承擔的任務會多些,同樣老師的主動性要更強些,貴在堅持,切不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隨意性的做法有時會毀了這項“長期工程”。
第二個階段:學生推薦范文
有了教師引導賞析的鋪墊,學生對于美文和佳作已初步具備一些感性認識,接下來的工作是讓學生用自己美麗的眼睛去尋找和發現美麗的文字。從引導學生賞析到學生自己學會賞析,這一步的過渡尤為關鍵,因為教師不能替代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判斷標準,從長遠看,這不利于學生思維品質的提升。
學生推薦的范文主要來自于兩方面,即課內和課外。課內的范文以課文和補充讀物為主,經典永遠是經典,只有反復咀嚼,方能品出其中的醇香,學生獨具的慧眼也許在不經意間會打開思維的“爆破點”,于作文,于閱讀,有百利而無一害;課外的則兼采百花,滿分作文、作文技巧、作文高招等皆為學生所用,甚至學生當中的佳作都可以在后面的黑板上登臺亮相。品析的方式可以不拘一格,學生自評,生生互評,師生眾評,精彩紛呈的活動背后躍動的是學生閃光的思維。學生推薦的范文主要是以精彩的片段為主,因為黑板是語文教學的一個有力的載體,雖然給學生推薦的范文留了空間,但不代表黑板上的內容全部屬于我們的作文陣營,重視并不代表“越位”,應該擺正自己的位置。當然,確實具有代表性的范文進行連載也無妨。
第三個階段:學生書寫例文
學生書寫例文則是由“動嘴”到“動手”的遷移過程,紙上談兵只是柏拉圖式的精神作文法,光說不練地停留在作文賞析的低級階段,對于學生作文水平的實質性提高只能起到杯水車薪的微末作用。酒香也怕巷子深,家里的“丑”可以外揚,“美”則更需外揚,黑板的輿論導向作用便應運而生了。
學生的例文書寫也需玩些小花樣,可以像體育比賽中的跳水一樣,有固定動作,也有自選動作。可以由教師指定命題,學生集中寫作,然后選出其中的代表作,由作者本人親自抄寫在后面的黑板上,上課時由作者本人談創作感想,再進入點評階段;也可以由學生毛遂自薦,從自己的日記和隨筆中挑出自己的得意之作讓老師和同學共同解剖,真正做到“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學生所作例文最好能與我們的作文教學同步,這樣可以形成一個序列,一旦形成序列,其可操作性的優勢就會被及時放大,進而產生強大的輻射效應,于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自然是水到渠成的。
第四個階段:“病文”升格階段
黑板雖然黑,但它猶如一面鏡子,照出了我們作文的美與丑。優秀的作文大多是在反復的修改中升格的,因此,在黑板上匿名的刊登一些代表性的“病文”作為“正面教材”顯得格外重要。
病文或是一兩個句子,或是一個片段,有時也可以“破例”地展示完整的失誤作文,讓學生在由小而大、由少到多的修改過程中逐漸地駕馭作文的前進方向,關照細節,著眼全局。
錯誤需典型,小到作文的書寫情況、標點運用、語句通順,大到文章的謀篇布局、章法結構、語言特色,都是可以拿來作為“解剖”的原料的。
與此同時,教師有必要介紹一些病文的升格方法,學生領會其要領,學以致用,勢必起到藥到病除的功效。平時的病文不可怕,防患于未然,才能避免考場的馬失前蹄。升格的目的是為了“治病救文”,各種疑難雜癥的祛除需要一個相對長期而又艱難的過程,任何急功近利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需要注意的是,種好“黑板”這塊試驗田要堅持“雙規”政策:規定時間和規定地點。時間控制在課前十分鐘之內,地點局限于黑板,在潛移默化中創設作文賞析與點評的氛圍,經過初中三年的積淀,無論是學生作文的數量還是質量,定會實現螺旋式的上升。
讓黑板在常態作文教學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對語文教師來說,功在課堂教學,利在終端顯示,何樂而不為?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馬鞍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