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靜
摘 要:玉帶河大街站為北京地鐵6號線二期的其中一站,與地塊結合進行一體化設計,實現土地的綜合利用。同時,是北京地區首座引入自然光線的地下車站。
關鍵詞:一體化;自然采光天窗;人防;中庭空間
地鐵車站通常設置于地下,自然光線成為非常稀缺的資源。同時,地鐵車站多屬于人防工程,需要滿足相應的人防等級要求,與自然采光的開窗相矛盾。本站在特殊的站址環境下,重點解決如何讓自然光線與人防共存。同時車站與開發建筑一體化設計,在土地的綜合利用方面也進行了積極的探索與嘗試。
1 設計概況
玉帶河大街站為北京軌道交通6號線二期工程中間站,6號線二期自一期工程終點草房站東端,沿朝陽北路由西向東,下穿京承鐵路之后沿北運河西岸濱河路向東南,下穿京哈高速公路后轉向南;而后沿通州核心區內規劃北關大道向南,下穿通惠河后繼續沿北關大道、規劃東關大道、規劃趙登禹大街向南下穿新華大街、玉帶河大街、北運河及京秦鐵路,而后線路穿過規劃地塊向東,下穿東六環路后沿運河東大街北側綠化帶向東至線路終點東小營站。二期線路全長12.415km,全部為地下線。玉帶河大街站位于通州新城核心區的南端,為帶動通州新城發展的重要地段,地理位置極其重要。
地鐵車站通常設置于市政道路下方,而玉帶河大街站較為特殊,因線路等因素影響,車站設置于規劃內塊內。該規劃地塊屬性為多功能用地。同時沿北運河一側,為規劃綠化帶。利用既有條件,車站與地塊建筑進行一體化設計,同時站內設置自然采光天窗與中庭,形成開闊通暢的公共空間。
2 一體化設計
2.1 理念與構思
地下車站多位于道路下方,但玉帶河大街站因線路等條件控制,位于北運河以西的多功能規劃地塊內。車站的設計在滿足自身設計、施工的情況下,還要綜合考慮與后期的地塊開發相結合,形成有機的整體。以地鐵車站帶動地塊的發展,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實現社會效益的最大化。
2.2 車站與周邊地塊一體化方案
車站位于規劃的多功能地塊內,車站沿線路東西走向,成為地塊內的第一條軸線;根據周邊環境條件及客流方向,確定南北向的第二條軸線。地上地下的功能與流線均圍繞這兩條軸線展開。(如圖1)
圖1 一體化設計理念示意圖
地塊沿北運河一側有規劃綠化帶,與規劃部門協商后,將綠化帶調整至地鐵主體上方。同時,車站主體公共區頂板設置連續的天窗,與綠化帶一起形成第一條軸線。既減少了對地塊建設用地的占用,也更利于地面景觀的設計。
地塊南北兩個對角連線為第二條軸線,除了作為人流主要動線之外,也是視覺的通廊,與東側的運河景觀遙相呼應。該軸線同樣是建筑內部的聯系。車站地下一層站廳在軸線上設置接口及通道,與開發建筑的地下部分緊密相連,形成共融的整體。
2.3 方案比選與變化
車站經過三次較大的方案調整:在第一版方案設計中,車站為標準的兩層12米島式站臺明挖車站。第二版方案設計中,考慮地塊的綜合開發,充分利用周邊環境,將車站與開發建筑一體化設計,同時為了營造通透流暢的空間效果,車站站內調整為中庭空間。第三版方案設計是在第二版的基礎上,將中庭空間存在的安全疏散、防排煙等消防問題進行了性能化設計,增加各種手段及措施,保障了乘客的使用安全。
2.4 與周邊結合的一體化措施
為了與地塊內的建筑更好的一體化結合,車站的公共區側墻均預留了結構暗柱,保證后期銜接。同時將位于開發建筑內的3號出入口交給開發商代建,發揮一體化的的整合優勢,提高地塊的綜合利用價值和效益。
3 站內天窗與中庭空間設計
3.1 北京地區第一個自然采光的地下車站
地下車站位于規劃的多功能地塊內,并且延濱河路有規劃綠帶,充分利用該優勢,在車站頂板設置天窗。與規劃部門協商,將規劃綠帶調整至天窗位置,既減少了對地塊建設用地的占用,也更利于地面景觀的設計。成為北京地區第一個將自然光線引入地下的車站。
6號線二期全線為六級人防工程,如何能在開天窗的同時,滿足人防需求,是本站設計的重點與難點。經過與人防專業的反復商量、配合,天窗的人防采用戰時封堵的方式。車站頂板設計了日常存儲人防板的空間,并圍繞天窗四周設置了特殊的滑軌。日常不影響天窗的使用,戰時,人防板通過滑軌對天窗進行封堵,完美得實現了天窗與人防的共存,也為今后類似的項目開展積累了經驗。
3.2 中庭空間
在站內,站廳層中板打開,形成中庭空間,此種形式會帶來樓扶梯中部風速不滿足規范要求的問題,因此進行了專門的消防性能化設計,采取了各種措施以保證乘客的疏散安全。同時,為了增加乘客有效的通行面積,站廳層公共區外擴一跨,開敞的中庭與頂部的自然采光一起營造出通透、流動的空間效果。(如圖2)
圖2 中庭空間與天窗室內效果圖
4 結束語
自然采光對于地下空間來說是非常珍貴的,本站不僅在站內為乘客提供了自然的光線,還滿足了六級人防的需求,這對于后續類似車站的設計,有非常重要的借鑒及參考價值。同時車站與開發建筑的共融設計,也為地鐵車站的一體化開發提供了有益的經驗。但本站設計仍留有些許遺憾:針對后期開發建筑的預留設計條件上,若南側代建出入口在前期以超過60米為條件預留,可以給開發建筑的設計提供更大的便利與靈活。
參考文獻
[1]邵韋平,孫明杰.自然采光在諾曼·福斯特建筑中的運用[J].建筑創作,2006(1).
[2]瑪麗·古佐夫斯基,汪芳.可持續建筑的自然光應用[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