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強
教育部出臺《關于推進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的意見》,引發教育界熱議與思考。筆者所在的區教育局順應這一改革潮流,提出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小學教育要還孩子一個快樂童年。”為此,啟動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以期中、期末考試改革為切入點,做了一次全新大膽的嘗試。這次教學評價改革,受到了學校的高度重視,也引發了學校的深度思考,還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本文從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的角度,呈現出還學生快樂的童年的框架。
一、評價改革,實施回顧
本次教學評價改革自上而下,從“提出理念—分解設計—實踐操作”,統一認識,層級互動,效果顯現。
(一)統一認識,推廣理念
統一認識的過程是一個艱難的過程,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首先,教研員對“理念”進行解讀:認識到評價改革是深層次的教學改革,決不單單是考試形式上的變革。發揮評價改革的導向功能,從根本上改變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行為。
其次,教研員培訓教學領導:采取了集體培訓與分組座談相結合的方式,轉變觀念,統一認識。
(二)分層落實,確保實施
層級互動,把理念轉化為具體行動,每一層做不同的行動設計,保證改革順利開展。
1.第一層
教研室把傳統的期中、期末考試命名為“期中、期末學生學業能力展示季”,分學業能力測試和學業能力展示兩條主線。為保證實施到位、順暢,做了這樣四件事。
(1)下發標準。制定并下發《四至六年級學生學業能力水平發展標準》。分評價項目、評價標準和實施建議三個維度,保證學校教學管理有序、日常教學有底、實驗操作有序。
(2)提出要求。評價過程中注重學生的成功體驗,評價標準不以分數而是以等級的形式出現,要注重學生的自我評價和生生之間的相互評價。
(3)學區共進。根據學校規模,按照小、中、大建制把全區16所小學組建成三個學區,大學校的校長分別擔任各學區的組長。這樣做以利于校際間的均衡互助與資源共享。
(4)追蹤進展。“展示季”期間,分組到不同規模、不同聯盟的學校去調研了解實際情況。
2.第二層
全區16所小學以聯盟結組的形式進行此項工作,目的就是使各校優質的教學資源得到最大化的整合,做到資源共享,共同謀劃,統一行動。
(1)一同協商,一同設計。每個聯盟至少開碰頭會兩次,各校教學領導全部參與,將《標準》細化、具化,設計學生學業能力測試題,學生學業能力展示項目。區兼職教研員、學科團隊骨干成員和區級骨干教師都能獨當一面,在這次改革中發揮著巨大和重要的作用,他們迅速行動,建立題庫,每個人都能負責某一學科某一個年級的命題和把關工作。
(2)不同聯盟設計不同的專項測試小卷(如語文閱讀專項,數學計算專項,英語單詞專項),也設計不同的學生能力展示活動,如語文朗讀、數學解決問題、英語口語等。
(3)同一聯盟設計不同的評價方式,分類分項地呈現給學生及學生家長。
3.第三層
同中有異,突顯學校特色。
這次評價改革,得到學校一把手校長的高度重視,所以無論是學生的筆試檢測還是學生能力展示,操作過程緊湊規范,井然有序。
有些學校把此次評價活動與校本課程或校本特色結合在了一起,如一所學校將英語口語測試納入學校開展的動物狂歡節活動中;另一所學校把習作考查融入“學生作文漂流活動”中;還有一所學校把數學解決問題與學校研究的數學日記結合在了一起。
二、四個維度,行動跟進
在后期的教學與評價中,教研室將依據小學各學科課程標準的要求,細化教學評價指標、考查要點和評價標準的內容要求,完善綜合評價指標框架。在實踐操作層面,具體從四個維度加以落實:
(一)基礎知識,人人過關,常態化
教研室將盡快修改并完善各學科課堂教學評價標準,以及一至六年級學生學業發展水平評價標準,下發給各校,各校以教研室出臺的指標框架為依據,從中提煉每一個學科學生需掌握的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
各校可以以月測、周測、隨堂測,筆測小卷、動手操作等形式進行檢測,并通過講后復測,達到層層過關,人人過關。
(二)集中展示,學生為主,特色化
關注學生健康全面發展,搭建展示平臺,突顯學生的綜合素質。突出學生展示的主體地位,從項目設計上力求全面,學生可以展示在文學、科學、體育、藝術等領域的喜好、付出的努力和表現的結果。不局限于語、數、英三科,而是真正關注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三)學生評價,注重全面、多元化
強化評價多項、多元與全面,是本次改革最顯現的特點之一。要注重發揮評價的引導、診斷、改進、激勵等功能,改變過去強調甄別和簡單分數定級的做法,嚴禁檢測后排名,用名次定論學生學習能力的各種做法。將學生的品德發展水平、學業發展水平、身心發展水平、興趣特長養成、學業負擔等納入評價范圍之內,關注課堂學習中的日常行為與過程評價,建立學生成長檔案,將單一的教師評價,轉變為學生之間的互評,家長評價與學生的自我評價,使評價更客觀、更準確、更全面。
(四)質量監測,關注課程,科學化
建立與完善區域教育質量監控體系與教學指導體系,促進校際間的均衡發展,勢在必行。
學期末,教研室啟動監測評價體系,從只監控語、數、英學科到國家開設課程全覆蓋,采取筆試檢測與能力測評相結合,某一年級全學科的集體測試與抽樣測試相結合等形式進行。對抽測內容與成績做質量分析,以監控全區教學質量。
總之,在這次評價改革中,要按照教育部頒發的《關于推進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的意見》的要求,建立起區域性的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綠色評價指標體系”。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