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蘋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把每一個學生都領進書籍的世界,培養起對書的酷愛,使書籍成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燈。”筆者就低年級學生閱讀的培養,匯報如下:
一、營造家校氛圍,為閱讀指路
考慮到所執教的一年級學生識字量少,需借助漢語拼音閱讀,首先就要營造具有濃厚書香味的課內外環境。
開學后我首先邀請家長從家里拿出書籍,建設班級圖書角。因為學生不太認識字,所以教師平時要有意識地選擇適合低年級兒童年齡、心理特點的故事,有選擇地范讀《成語故事》《格林童話》和《寓言故事》等書籍,在學生聽得津津有味時引導他們自己借助拼音看書。盡量在課堂上獎勵讀書優秀、紀律優秀、作業完成快的學生……去看圖書角的課外書,并適時舉行“講故事、猜謎語、背《弟子規》”等展示活動,傳遞閱讀的正能量。同時請家長配合,每天抽時間在家里進行親子閱讀,感染熏陶學生使其愛上閱讀。
二、激發驅動力,為閱讀導航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除了營造氛圍以外,教師在教學時駕馭語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閱讀的驅動力顯得更加重要。
如執教《柳樹醒了》一課,它是一首圖文并茂的歌謠,跳動著的生命力,美好迷人、催人奮進。課前先讓學生通過查找資料和圖片來了解柳樹。課上提問“小柳樹睡了一個冬天,它什么時候醒了?小柳樹醒了,它的好朋友春雨、春風、春燕和它在一起做什么呢?”利用語言創設情境,學生在已有知識上很快就找到了春天里柳樹發生的變化。接著順勢引導:“如果你是春雷、春雨、春風或春燕,你打算怎樣讓柳樹醒來?你喜歡扮演誰呢?請你先仔細讀一讀你要扮演的那一段,讀完后再請你在老師發下來的紙上畫一畫。”把學生由文本帶到生活中,讓課堂讀聲瑯瑯,有寫有畫,展示表演。比如,扮演春雷的學生就在柳枝上畫了幾棵嫩芽,還可借助豐富的肢體動作展示出來,然后再美美地品讀一下兒歌,邊讀邊想象春天的景物多么可愛。最后教師小結:“春天不僅使柳樹發生了變化,還有許多動植物也都發生了變化。在我國同樣是春天,南方和北方各處的景色卻不一樣。回家找資料了解一下,讀一讀。”閱讀延伸水到渠成。
三、實時表揚鼓勵,為閱讀護航
閱讀習慣的培養重在堅持不懈,用書中的故事勾住學生的腳,小心呵護、敏銳發現和真誠肯定其閱讀行為,并及時鼓勵、信任和期待,使讀書內化為對閱讀的渴求。
綜上所述,是筆者對低年級學生的閱讀培養進行的嘗試,在書海點起一盞開啟智力生活的指路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