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穎泉
【教材分析】
《水能溶解一些物質》是小學科學教科版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1課。這節課是溶解單元的起始課,主要是讓學生初步感知溶解,為后面的課起一個鋪墊作用。在這一課中,學生主要運用觀察和比較的方法去發現不同物質在水中的不同狀態。本課將幫助學生建立溶解的初步概念以及觀察和實驗的技能。
【學情分析】
“溶解”,在生活中學生已有一定的認識,但這種認識是無意識的。究竟什么是“溶解”,學生也很難說清楚。學生可能會說“化了”“融化”等詞語,也可能從來沒有對溶解的現象進行過細致的觀察和準確的描述。
【設計思路】
本課主要引導學生猜測分類、實驗證明多種物質(食鹽、沙子、白糖、紅糖、面粉、小蘇打)在水中的現象,通過對比歸納現象,引出“某物質在水中消失不見了,我們則說某物質在水中溶解了”這一溶解的描述性概念,然后過渡到用過濾的方法進一步觀察溶解和不溶解的現象。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一些物質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質不能溶解在水中。了解不能用過濾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質從水中分離出來。
2.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猜測分類、實驗證明多種物質在水中的現象,通過對比歸納引導學生總結溶解現象。使用過濾裝置分離幾種固體與水的混合物。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驗研究溶解與不溶解現象的樂趣,激發進一步探究溶解問題的興趣。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猜測、分類、實驗,證明多種物質在水中的現象;描述食鹽、沙子、面粉等物質溶解現象的主要特征。
【教學難點】
比較食鹽、沙等物質在水里現象的區別;使用過濾方法分離水和沙子以及水和面粉等的混合液體。
【教學準備】
教師材料:食鹽1、沙子1、面粉1、白糖1、紅糖1、小蘇打1、鐵架臺1、漏斗1、濾紙1、玻璃棒1、空燒杯1、混合液1。
分組材料(12份):沙子1、面粉1、白糖1、紅糖1、食鹽1、小蘇打1、裝水燒杯6、玻璃棒1、水槽1、漏斗1、濾紙1、鐵架臺1、空燒杯1(沙子洗凈)。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最近我們都在學習水,能說說水的特點嗎?
2.老師手中有兩種物質(出示食鹽和沙子),有什么特點說說看?追問:把這兩種物質放入水中有什么現象?猜測一下。你為什么這么認為的?(預設生:鹽溶解了)追問:什么是溶解?(預設生:說不清)
(教師根據學生的不同回答將兩種物質貼在黑板兩側)
3.老師這里還有四種物質(出示:白糖,紅糖,面粉,小蘇打),你們來猜測一下,它們的現象和上面哪種物質的現象比較相似?(教師根據學生回答將這些物質貼在沙子或食鹽的下方)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前面所學關于水的知識導入,讓學生猜測食鹽和沙子進入水中分別有什么現象,可以充分展示學生關于溶解的前概念。然后再讓學生猜測白糖、紅糖、面粉、小蘇打在水中的現象,引發學生的認知矛盾,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活動探究:實驗對比各種物質在水中的現象
1.如何證明猜測?播放自制視頻、課件展示,指導學生操作實驗(如何分工操作、如何攪拌),并填好記錄單。
2.學生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3.學生展示匯報。總結對比不同物種的現象。
(預設生:食鹽、白糖、紅糖、小蘇打共同現象:在水中消失不見了;沙子和面粉共同現象:沉在了杯子底部)
4.結論:
像食鹽等在水中消失不見的現象,在科學上,我們稱為食鹽在水中溶解了。
像沙子等沉在杯子底部的現象,在科學上,我們稱為沙子在水中沒有溶解。
5.引導學生完整歸納現象。比如,把食鹽放入水中后,食鹽沉在杯子底部;用玻璃棒攪拌后,食鹽慢慢消失了;靜置一段時間后,食鹽消失不見了。根據食鹽在水中消失不見的現象,我們說食鹽在水中溶解了。
6.學生根據完整歸納,闡述其他物質在水中的溶解情況,重點探究沙子、面粉。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經歷完整的實驗探究過程,并用語言描述不同物質的實驗現象,通過對比、比較不同物質如食鹽、白糖、紅糖、小蘇打、沙子、面粉的實驗現象,來總結出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三、活動探究:學習使用過濾裝置進一步觀察
1.談話:剛才我們用眼睛觀察到沙子在水中靜置后會沉在杯底,我們還可以用新方法來觀察,想了解下嗎?
2.視頻播放過濾裝置的組成、使用。
3.講解實驗注意點。
4.學生使用組裝好的過濾裝置實驗。分組安排過濾沙水混合物、面粉水混合物、食鹽水溶液等。
5.學生展示過濾后的濾紙。
(預設:沙子、面粉留在了濾紙上;食鹽等物質沒有留在濾紙上)
6.引導學生總結歸納:能用過濾的方法將沙子和水分離;不能用過濾的方法將溶解的物質(食鹽溶液)分離。
【設計意圖:讓學生認識到,通過過濾的方法也可以觀察物質在水中的溶解情況。但是溶解實驗對于四年級學生來講,難度較大,教師應耐心地指導。】
四、整理歸納
我們對溶解是否有了更深的認識,我們在哪些方法上可以判斷物質的溶解?
學生歸納總結。
【板書設計】
水能溶解一些物質
食鹽 沙子
白糖 面粉
紅糖
小蘇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消失不見 沉在杯底
編輯 范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