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曉偉
眾所周知,小學階段的學生思維比較簡單,抽象意識也較差,簡單的知識灌輸只會讓學生找不到學習的樂趣,甚至還會讓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畏懼心理,嚴重不利于數學學科價值的實現,也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水平的提高。因此,在素質教育下,我們要更新教育教學觀念,要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促使學生在具有趣味性的數學課堂中找到學習和探究的樂趣。所以,本文就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對如何構建高效的數學課堂進行概述。
一、借助生活實物進行教學
眾所周知,數學與生活之間有著密切的練習,借助生活實物輔助教學不僅是要打破傳統課堂沉悶,活躍課堂氣氛,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在直觀的實物觀察中掌握枯燥的理論知識,進而,加深印象,提高效率。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立足于數學教材,要有意識地將生活中的實物引入到教學活動當中,進而,在構建具有趣味性的數學課堂中也為高效數學課堂的順利實現打下堅實的基礎。
例如,在教學《認識鐘表》時,由于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為了讓學生認識鐘表的時針和分針,學會看整時,學會兩種表示時間的方法。在授課的時候,我將一個鐘表帶入了課堂,目的就是讓學生在直觀的展示中輕松地掌握本節課的重點內容。而且,實物的引入要比教師在黑板上一個個的鐘面畫圖節省時間,也能讓學生在熟悉的事物中感受到數學的應用價值,進而,為學生快樂地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借助生活情境進行教學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可見,在數學教學中創設有效的生活情境,目的是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學會應用基本的數學知識,進而,使學生從思想上重視數學學習。因此,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有意識地將生活情境與數學理論知識聯系在一起,以確保學生能夠輕松地獲得數學基礎知識。
例如,在教學《混合運算》時,由于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為了讓學生掌握“先乘除,后加減”的運算順序,也為了提高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在本節課的授課時,我給學生創設了下面幾個情境。
情境一:小明一天去超市買東西,買了一枝鉛筆2元,買了4個筆記本,每個2元,請問,小明花了多少錢?
情境二:小麗給收銀員20元,在超市買了2個面包,每個3元;買了一瓶礦泉水,每瓶2元,請問,收銀員找回小麗多少錢?
……
引導學生走進這些熟悉的情境中,讓學生在感受數學與生活之間的關系的同時,也能提高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同時,也能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課程的存在價值,并以積極的心態走進數學活動當中,提高學習效率。
三、借助問題探究進行教學
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也就是說,只有善于疑、善于探究的學生才能發現新的知識,才能學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進而,為學生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打下堅實的基礎。但是,在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下,我們的學生已經習慣了“接受式”教學模式,他們嚴重缺少探究能力和質疑意識,所以,教師要想真正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首先就要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使學生在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養成自主探究的良好習慣。
例如,在教學《圓》時,為了能夠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也為了實現課堂的高效,在導入課時,我首先引導學生思考:“生活中哪些物體是圓的?”在學生紛紛給出答案之后,我再次引導學生思考:(1)你知道圓有什么特征嗎?(2)你知道哪個地方是圓的直徑嗎?哪個地方是半徑?兩者之間有什么關系?(3)你會使用圓規嗎?……引導學生從自己的已知知識出發,思考上述的問題,并進行解答,進而提高課堂效率。所以,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借助有效的問題情境來引導學生自主思考,進而,逐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學生在自主探究中找到學習和探究數學的樂趣。
四、借助小組合作進行教學
小組合作交流是課改下學生的重要學習方式,是沖擊傳統一言堂模式的一種方式。而且,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學習還縮小了課堂的范圍,加強了生生之間的交流,對學生健全的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實施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我們要按照“優劣互補”的原則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以確保該模式能夠順利地實現高效。
例如,在教學《統計》時,由于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是讓學生認識復式折線圖,所以,為了讓全體學生都能從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提高,在授課的時候,我選擇了小組合作學習模式。首先,引導學生結合教材內容,選擇合適的統計對象,然后,引導學生在小組互相交流、互相學習中了解復式折線圖的應用,進而,在培養學生合作能力的同時,也為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打下堅實的基礎。
總之,在素質教育下,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以學生的學為中心的課改基本理念,更要借助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為高效數學課堂的順利實現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胡玲.例談新課改下的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構建策略[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2(22).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