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國軍
品德學科是一門對小學生思想教育的綜合實施學科,教材上的內容是遠遠不夠的,只是對學生教育的一種引導。我們在日常教育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中吸收知識,熱愛生活,學習做人,并把品德知識應用于自己的生活中,使學生在生活過程中形成良好的品德,這才是品德教育的根本。
一、時時豐富教材
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材與典型學科課程的教科書明顯不同的是,教材只是給出引導性的知識內容,只給主題內容,留給我們學校、班級、教師更大的空間,需要授課教師創新,且必須創新,同時,教材的內容呈現方式的變化,并不在于對知識內容的講授,而是對于學生更多引領,引領學生更好地通過活動來完成。因此,在使用教材時,一定要改變以往“教材為中心”的教材觀,以課程標準為依據,對教材進行細致的研究和計劃,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和兒童的發展需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要多設計前置性學習活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生本學習,如多讓學生關注自己周圍的人和物、家庭、學校、社區、自然、環境設施、人文景觀以及生活中的體驗、經驗、發現,多參加或觀看各種節目、文化活動、重大事件、民俗活動,在課堂上多展示、多交流、多互動,通過各自的生活實踐活動的前提,達到意想不到的知識互補,從而達到更深層次的思想教育,獲得真正意義上學做人、學做事,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質。
二、精心創設情境
情境可以傳遞情感。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根據課堂內容適當創設一定的品德情境,讓學生在優秀的情境情感體驗中,經歷動機的沖突、情感的激蕩、認識的升華。只要有相應的情境,學生才能把自己前置學習到的相關知識更好的回憶,更好地與同組乃至全班交流分享。情境是導入,情境是學習橋梁與紐帶,會讓課堂產生意想不到的收獲。
三、重視角色扮演
引進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旨在讓學生閱讀文本,加上學生已有的經驗,再現生活中的某個行為片斷,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每一次好的思想教育總要讓學生身臨其境,盡量成為事件的一分子,才能從重要的情境中找到蘊涵著十分豐富的行為思想方面的信息,可供他們觀察、體驗、探究,從而得出自身的價值判斷。一個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并不是教師的一言堂,應該讓學生盡量進入角色,讓他們自己成為課堂的主人,成為活動的主人,成為本節課事件的參與者,受到的教育才是最大化的。
例如,教學《我要向你學習》的“什么是真正的取長補短”環節,可讓學生憑借文本范例和各自的生活經驗進行小組討論,設計一些場景,再在組內分工合作,進行角色扮演,然后全班展示。在展示過程中,教師要加大學生的交流力度,讓學生充分說、充分表達,通過學生間的學習與交流,不僅學到事件的本身,還要明白,學習就要學正確的、優秀的東西,有些可學,有些不可學,生活中有些可為有些不可為,真正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四、總要回歸生活
在設計教學活動中,我們必須做到時課前與課中的有效結合,一定要拓展到兒童的學校、家庭和社會生活,盡量對學生進行完整教育,能讓學生交流中獲得生活的經驗,完成學習與實踐的有效
結合。
如,教學《保護環境》一課時,在課前調查中,學生發現環境污染特別嚴重:村民都把垃圾倒在垃圾桶外、河沿上;河水中不時可看到塑料袋、泡沫浮子、污柴油等,河水呈暗黑色,散發著臭味……這些問題,要想真正得到解決,學生是不可能做到的,但我們要學生互相交流,從大事中找小事,怎樣從我做起,從我身邊的小事做起,校園中不亂扔垃圾,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等都是學生自己可以做到的,還要有好好學習的志向,學到更多的科學知識,得到更多的方法。要想解決環保問題,這才是最好的當前教育,也是這節課的主旨。
總之,在教學中教師要樹立一種“教學即生活”“生活即教學”的觀念。換言之,品德課的教學要以學生的生活為主線,以學生豐富多彩的實際生活為內容,以密切聯系學生現實生活的活動為載體,以學生的整個生活世界為教學空間,讓生活走進學生,讓學生走進生活,讓好品德融入學生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