妥生霞
當今社會各界心理健康問題愈來愈突出,關注心理健康教育的呼聲越來越高。校園中的學生由于本身的年齡、閱歷、體驗等的限制,加上受到家庭、學校乃至社會等方面的高期望的壓力,出現了許多心理怪相,產生了許多不良情緒,引發了許多意外事情。為了幫助學生正確處理學習、生活、社會交往,化解學生心理矛盾,培養健全人格,培育學生健康成長,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學校教育的一個新課題。
在學校中如何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走出心理困擾,愉快學習生活,下面我談幾點看法。
一、深入了解,掌握心理問題產生的根源
學生心理問題的產生離不開他們在家庭、學校、班級、社會等場所的交際活動以及自身的成長發育和學習生活活動。家庭中經濟狀況變化、父母離異、意外事故、不當教育方式、家庭環境變化等;學校和班級中成績落后、競賽失敗、教師誤解、違反紀律、同學歧視、厭學逃學、攀比追星、突發事件等;社會上得罪他人、上網成癮、誤入小團伙、受到要挾等;自身成長中對正常生理現象的焦慮、恐懼,異性羨慕與騷擾等都可能成為學生心理出現問題的原因。
二、掌握心理變化規律,開展心理輔導
1.年齡規律引發心理波動
學生在不同的學段總有一個成長規律,即低年級到中年級再到高年級。這個過程既是知識能力增長的過程,也是成長成熟的過程,此過程必然會出現一些規律性心理變化,掌握這個變化與常見的心理現象,在一定的變化期開始觀察和預防,并根據出現的心理現象的人群特點隨機輔導,及時處理好正常年齡段下的正常心理現象,才能幫助學生順利度過每一個成長階段。
2.活動規律引發心理波動
學校學習生活是規律性的活動,其學段特征、學期特征都影響著學生的心理變化。一個學期的初、中、末是心理活動變化的三個節點,一個學段的開始和結束更是心理變化的重要時期,在一些競賽、運動、統考、升學考試等活動前后又是學生心理變化的關鍵時期。抓住學段、學期常規心理動態和活動過程中的成功與失敗的瞬間心理反應,適時做好心理輔導,避免心理怪相出現,能很好教會學生學會安排、學會承受、學會擔當。
3.生理變化引發心理波動
學生學習的過程是發育成熟的過程,這個過程中隨著不同生理特征的出現,學生心理上的問題日漸凸顯,開始關注異性對自己的評價,此時教師要有意無意地給學生講解處理青春期兩性關系的一些方法,并通過家長正面引導,矯正對青春期心理反應的錯誤認識,用緊張愉快的學習生活驅趕學生的青春期困擾。
4.特殊事件引發心理波動
學生平靜的生活突然遇到變故、打擊,某一時期受到了不良事務的干擾等都會引起波動,教師應隨時了解學生家庭及其周圍環境的變化,根據學生受到的影響給學生做好心理輔導,讓學生走出痛苦和陰影,變得堅強。
三、做好校園宣傳,強化心理輔導
1.建設好學校心理課程和心理輔導室
心理輔導前應該有專門的心理課程開設,讓學生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識,同時要有配套的心理輔導室、班級心理輔導聯絡員,以此強化理論教育和專業輔導。
2.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校園文化建設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宣傳,需要校園師生的認同,應在校園文化建設和班級文化建設中有心理健康教育宣傳,讓師生共同參與心理健康教育輔導,形成全校性的良好的氛圍。
3.在學校中多開展心理健康案例分析講座
心理健康輔導貴在預防,心理問題的解除難度較大,學校應在出現心理問題之前做好心理分析講座,防患于未然。
4.組織積極有趣的心理知識競賽與心理問題剖析活動
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來,以活動來增加與學生相關的心理知識,提高自我調節能力。
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既有共性的也有個性的,既有短時的也有長時的,既出現在男生身上也出現在女生身上。其復雜心理狀況,要求我們要按青少年心理發展規律盡可能從多方面做好心理輔導,充分發展并提高學生的心理潛能,進而促進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和個性的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