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連英
【案例背景】
在品德課堂教學中常常會碰到意外,關鍵是出現了意外后如何來處理。怎么處理,處理得好不好成為這節課成功與失敗的關鍵點。面對這些“意外”時,要有良好的心態,并能及時對意外情況做出反應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布盧姆說過:“人們無法預料教學所產生的全部范圍,沒有預想不到的成果,教學也就不會成為一種藝術了。”對這句話,我沒有太多的感悟,然而自己親身經歷的一堂品德課發生“意外”,而又使它變得精彩,才對此話感觸頗深。
五年級的陳老師外出培訓一周,她的品德與社會就由我來代上。心想:五年級的品德課也有四年沒上過了,今天讓我過過上品德與社會課的癮,也真是個難得的機會,我要好好把握這個機遇,在學生面前好展示一下我上課的風采……
【案例情境】
這堂課上的內容是: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交往是堂必修課》。我根據教材內容做好精心的設計,胸有成竹了。鈴聲一響,我滿懷信心地來到五年級班。一進教室,我愣住了:一看,講臺旁,滿地是水,一張凳子倒在地上,臉盆、水壺也睡在地上;二看,學生的位置上,不是水就是紙屑;三看,學生的座位后面,垃圾成堆,掃把也躺在地上哭泣。頓時,腦海中閃現出:發火?上課?掃地?……忽而一念,這不是很有新意的交往材料嗎?我立刻靜下心來,微笑著,與學生聊起天來。
師:同學們,這是一堂品德課,可老師對“品德”二字的理解不太清楚,有誰能告訴我“品德”是什么意思嗎?
學生討論、交流。有的甚至拿出字典查了起來。
經過一番折騰后,有的說:“品德被人們稱為品格、品行、品性、品德或德性,它是一定社會或一定階級的道德原則、規范在人們的思想和行為中的體現和凝結,是每個人在一系列的道德行為中所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特征和傾向。”
有的說:“品德高尚的人尊敬老師并和善地對待朋友?!?/p>
還有的說:“我們班里現在這么臟,說明我們的品德不好?!?/p>
……
學生的回答從抽象到具體,看來學生對“品德”二字的理解也到了一定的程度。我呢,也不失時機,及時地進行表揚。你看他們那得意洋洋的表情,遠比吃任何蜜糖還要甜呢!
師:那有誰來說說,我們班里品德好的事例?
這時,學生紛紛舉手,一一舉了許多事例,那些被列舉的學生,那臉真像一朵花兒,從神情、舉止上也告訴我,他們是值得老師信任的學生。
此時的我,為了達到目的,忽而一轉。
師:你們現在最想誰呀?
學生的思想是單純的,各說各的,一陣嘰嘰喳喳過后,歸納成:想陳老師回校給我們上課。
師:那你們說說,如果說現在陳老師回校了,并且站在教室門口,你們猜想一下,陳老師會有什么感覺呢?
生1:我想此時的陳老師肯定是火冒三丈,批評我們不講衛生,要我們馬上把教室打掃干凈。
生2:我想此時的陳老師早已離開教室,生氣去了。
生3:我想此時的陳老師和我們一起打掃教室。
師:那你們有什么感覺呢?
我采用了情境現身法,與學生進行交流,他們很快領悟到了,都說:向陳老師道歉。我接連追蹤。
師:如果是,現在最好的道歉方法是什么呢?
真沒想到,他們的悟性很高,個個爭先恐后,灑水的灑水,掃地的掃地,拖地的拖地……
15分鐘后,干凈、整潔、清新的教室已躍入我的眼簾。
師:同學們,現在的你想些什么呢?陳老師又在想什么呢?
學生七嘴八舌,說著、笑著,我覺得此時他們已真正讀懂了“品德”所包含的意義。
【案例剖析】
對“意外”事件,教師要穩住陣腳,調整好自己和學生的情緒,利用它的有利面,充分發揮自己的教學機智,使不利因素變為有利因素,從而達到預期教學目的。只要教師心中處處有教育,就會從不同的角度來分析問題出現的原因,找出其中蘊涵的積極價值,加以利用。這種資源的開發利用,有利于開闊教師的教育教學視野,轉變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更好地激發教師的創造性智慧;有利于改變學生的被動地位,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提
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就像我的這節課,當我看到當時的情況時,就是因為我能充分利用現成的教學資源,作為教學智慧靈感的激發點,開發生成課堂教學資源——無聲息地與課文巧妙聯系,找準觸發點,做好學生的組織者、引導者,進行恰如其分的生成提煉,成了一堂課的重要亮點和課程資源開發的成功案例。才能使課堂變得豐富多彩,才能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的樂園。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這首先是關懷備至地、深思熟慮地、小心翼翼地觸及年輕的心靈。在這里,誰更有細致和耐心,誰就能獲得成功。”所以有時偶發事件是課堂教學的一種寶貴資源,也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的另一平臺。
總之,這堂課體現了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的特點,就是要教師從學生身邊的事例及學生在生活中發生的事,來引導學生改變自己不良的行為習慣。整個過程輕松自在,銜接自然,把學生一步一步引向自主地、愉悅地去完成自己認為做得不夠的地方,何樂而不為呢?
錯,也是一種美麗的意外,其間蘊含著另一種收獲,讓我們笑看“意外”,妙用“意外”,期待出乎意料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