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洪黎
小學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主要基礎的學科,這就要求教師要善于把學生的興趣愛好吸引到科學研究的實踐上來。法國科學家狄德羅說:我們探究科學的三種方法就是對自然的觀察、思考和實驗。
所以,在科學教學中就應該引導學生像科學家那樣留心觀察周圍的世界,自己提出要探索的問題:像科學家那樣針對研究的問題,通過觀察、實驗去搜集有關的事實。像科學家那樣利用觀察和實踐的方法,對做出的假設進行驗證得出問題的結論。為此,作為指導學生探究這一秘密的教師,就應當遵循這一教學規律進行科學教學。
如,在教學《生銹與防銹》這一課時,先以談話的方式揭示課題:“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一些金屬制品,你是否注意到有些金屬制品在使用一段時間后會生銹?你知道為什么會生銹嗎?那又如何防止生銹嗎?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引出課題后接著讓學生拿出事先搜集的生了銹的一些金屬制品進行觀察。學生往往只注意一面:金黃色的鐵銹上,這時老師要啟發:“這些金屬是什么金屬制成的,它們生的銹是什么顏色?除顏色外,還有什么變化?”這是培養觀察的一個重要環節。
通過第一步啟發觀察后,學生就會積極思考,這時學生就會提出自己的想法,比如“金屬是不是都會生銹?”有的會說:“都有!”有的會說:“有些不會。”這是我們要組織學生討論自己的想法。并適當地板書一些可能性:菜刀在什么情況容易生銹;鋁勺放在鹽或醋的容器里會怎樣?自行車的哪個部分容易生銹?根據以上推想:生銹與什么因素有關系?學生思考討論后把結果記在各小組的版面上。有了推想之后,學生都希望得到一個“標準答案”,以核對預想的正確性。我們就要用實驗來檢驗正確性。這時就要互相商量實驗方法,教師對這些方法進行審定、指正。最后準備材料開始實驗。在動手實驗時,教師必須詳細講解實驗的操作方法,因為這是培養學生實驗能力必不可少的環節。在實驗過程中,要求學生邊做實驗邊記錄,邊對照自己的推想。學生完成實驗后,各自匯報實驗結果。是怎樣進行的,有什么現象,從而得出結論。教師在各組學生總結實驗結果的基礎上,做出總的結論,同時布置學生寫好實驗報告。結論出來了,報告寫好了,不一定這節課就上好了。教師還應當注意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這是理論聯系實踐的體現。
這樣做,對提高學生興趣,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幫助學生理解。鞏固和選用知識都有明顯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