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香
摘 要:隨著我國教育制度的不斷改革,小學教學大綱中逐漸提出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尤其是對小學高年級的學生。詳細介紹了小學高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并根據存在的問題提出相關改革措施。
關鍵詞:小學教育;高年級數學;良好習慣;學習行為
一、小學高年級的學生的特點
小學高年級學生的特點研究一直是我國教育部門的重點,處于小學高年級的學生正是由兒童時期向青少年時期成長的過渡階段,這個階段的學生思想尚未成熟,缺乏自我約束意識,而且這個階段學生的學習意識較強,需要教師在小學高年級教學過程中加大力度,要對每個學生的特點仔細觀察,然后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制訂不同的學習方法,確保學生能快速提高數學學習能力。
二、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教學策略
1.實踐活動的開展
在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教師要教給學生數學的學習思想,要增強學生的學習技巧,而不是一味地進行題海教學,通常小學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小學高年級數學實踐活動的開展。首先,要在課程教學上進行安排,讓學生在課前做好數學課程預習工作,要教給學生正確的預習方法,讓學生能早點對所學內容有所了解。其次,要在課堂教學中采取一些實踐活動輔助教學,可以讓學生參與到活動中,提高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并且要經常采取生活實例教學。最后,要鼓勵學生做好課后復習,通過課堂提問等方式來檢驗學生的復習效果,樹立學生的自信心。
2.分層次教學方式
在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學習水平制訂教學政策,每個學生的水平是不一樣的,對于學習內容的吸收能力也是有所差異的,所以教師需要宏觀地分析學生的學習習慣,通常學生的學習習慣主要有三種類型:第一類,長時間不良的學習習慣的養成,例如:不按時完成作業,抄襲現象等。第二類,缺乏學習習慣,學習的滿足心理比較嚴重,認為只要按時交作業、考試及格等就是良好的學習習慣。第三類,學生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由于學生學習習慣的不同,造成學習水平和學習能力具有一定的差異化。所以教師要注重分層教學方式的實施,要讓學生能在數學學習中樹立信心,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
3.培養和鍛煉學生的反思質疑學習習慣
(1)在培養學生數學的良好學習習慣方面,可以在課堂上進行誘導性教學。例如:“這樣做的根據是什么?還有其他更好一點、更簡便的方法嗎?這樣做對嗎?”等。在不斷的提問學生過程中,可以有效地加深學生對問題的質疑與反思,加深對問題的理解,并且總結出適合自己的思考方式和解題思路。
(2)培養學生反思與質疑習慣的實際應用。教師可以根據課堂內容的不同,給學生多設計幾個反思方案,學生可以根據教師設計的反思方案進行思考推敲,通過對一道題進行多個方法的解答來培養學生的反思質疑習慣。
三、數學中的輔助性教學
1.品德教育的輔助性
由于小學生正處于思想成長的階段,如果受到一些不良思想的侵襲,有可能會影響到學生今后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成長。所以在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教授學生專業知識,還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健康,主要與家庭教育為主,促進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教師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引導學生養成品德兼優的品行。
2.總結歸納的學習習慣的培養
在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中,歸納總結是學生必須要養成的學習習慣,教師不能只對課本上的知識進行授課,還要對知識內容進行總結,要讓學生真正理解數學知識,這樣可以為學生今后的學習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肖春娥.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之我見[J].學周刊,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