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艷麗
本節課內容是在一年級學習了兩位數減整十數(如65-20)、兩位數減一位數(如37-5)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所以,我在本節課課前知識準備時,設計了口算練習題進行復習,但在最后出了一道兩位數減兩位數的題:48-26。口算后,再讓學生找出與眾不同的算式,引起學生的重視,由此引出本節課的課題,進而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主要學習目標。在教學例1時,本想充分利用主題圖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但由于事情發生在2001年,時間離孩子們太遠了,在由學生分組交流從圖中了解到了哪些數學信息時,
學生不知道教師讓觀察什么,說什么,結果學生說出的都是一些特別引人矚目的彩色畫面。如果當時我在口算練習后直接把當時北京申奧成功時的情景講述給學生,再由學生去觀察找出有用的數學信息,效果會好些。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所以我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借助已有的知識經驗自己去探究,去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教學兩位數與兩位數不退位減法時,我是這樣教學的:由于學生在前面已經學過了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的和進位的,對豎式已經很熟練了,所以在學生兩位數減兩位數時學生能很容易列出豎式,所以我直接由學生在練習本上嘗試計算,并由一名學生在黑板上板演、講解,由學生說算理。
我總覺得這部分內容沒有問題,但是在學生做題過程中還是發現一些問題。如,在鞏固練習時,我設計了這樣一題:59-3,雖然能夠口算,但為了讓學生理解相同數位對齊,由學生列豎式計算做在練習本上,但結果出現了問題,比我想象中的要差。學生對3的位置不確定,導致計算出錯,還有在十位上填0的,發現了問題及時糾正,所以我講解時讓學生從數的組成上進行理解:3表示3個一,59里的5表示5個十,9表示9個一,所以3應與9對齊。每次學生出現問題后,我都認真反思,對此類問題在以后的練習時還應加強鞏固。由于在教學時沒有利用計數器進行講解,在后來我發現是很大的一個錯誤,學生在做書中的練習三第1題時部分學生不會做,我頓時慌了,學生竟然不知道十位上的1個珠子代表1個十,個位上的1個珠子代表1個一。
為了讓學生能正確用豎式計算,本節課通過對數的組成進行講解進而突破了難點。另外,我要求學生多說算理,在理解了算理的基礎上再進行練習,提高做題效率,關鍵是讓學生明白為什么這樣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