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亦洋
隨著信息社會的到來,以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為核心的現代技術,正在越來越深刻地改變著我們的生活。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其教學方法不能完全沿用傳統的教學方式,而應有其獨特的教學方式。這種方式應以學生為中心,引導學生開展討論、研究,探索問題的解決辦法。
一、研究式教學
信息技術課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不能沿襲傳統課程的
教學模式和方法,這樣往往引不起孩子的興趣,課上得比較枯燥,達不到小學階段培養學生學習計算機的興趣的教學目的。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應利用多媒體教學網開展信息技術教育。
例如,教學Windows畫筆軟件的復制功能時,我應用教學網的廣播功能給學生展示出一幅海底世界的圖景。畫面上僅有幾種海洋生物:一條魚、一只蝦、一個珊瑚……這時,我就告知大家:同學們,咱們這節課的任務就是使海底世界中展現更多的海洋生物,使我們的海底世界變得更加美麗多姿。學生躍躍欲試地投入緊張的設計中。我看時機成熟了,就問大家如果只用畫筆中的刷子工具一筆一筆畫出各種海洋生物好不好畫,學生搖搖頭說:“不好畫。”這時就開始講授復制功能。
二、任務驅動式教學
例如,一節課要完成一張介紹某一景點的海報,所有的內容可以是自己寫的,也可以是網上下載的,其實,憑他們的速度,要在一節課中完成這張海報,不靠網上下載大多數學生是完不成的。然后我才展開今天的重點:如何從網上下載,因為這一部分知識對他們來說特別及時,所以,聽起課來當然也特別認真。用任務驅動的方法,很好地吸引住了學生的注意力,從學生的需要出發進行教學,以學定教,符合現今教學的大趨勢,我想也應該是信息技術課的趨勢。這樣的課,把計算機知識、互聯網知識與學生感興趣的知識相結合,又可以和社會相結合,讓學生在短短的40分鐘時間內,不僅學到了計算機知識,還提高了他們在互聯網上分析、處理信息的
能力。
三、教學順序調整式教學
一般課程的章節編排有其嚴密的邏輯關系,不宜調整其教學順序。比如數學,沒有前面的知識作鋪墊,就無法講授后面的內容。但信息技術課卻很難確定一定要先講什么,后講什么。不應拘泥于教材的編排順序,而應合理調整,以期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比如,教材中WPS一章,我是這樣調整的:上課時先展示編輯好的申請書,再要求學生看清示范操作后,調用共享文件進行排版,達到教師展示的效果。只有在課內完成任務的學生,課后才能申請加入活動小組,學生學習的氣氛驟然高漲。
四、創意課程的設計
我在教學過程中,增加了一些創意課程:如Windows畫筆軟件學會之后,我給大家出了創作一幅電腦美術作品——未來校園,讓學生自己想象我們未來的校園。一節課下來,學生的小手繪出了各式各樣的未來校園。有各種各樣的綠色植物,有演講廳、制作室、健身房……一間間的教室都變成了現代化的信息中心,可以隨時與全世界的朋友進行信息交流。
總之,怎樣上好信息技術課,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技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以及在師資、教材、教法、考試等方面都有待研究、探討和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