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園
一說起“隔代教育”“爺爺奶奶帶孫子”,大多數家長都會連連搖頭,隨之說出隔代教育的各種弊端,比如,爺爺奶奶思想觀念陳舊、隔代親容易溺愛孩子、只會養不會教、容易使孩子產生各種心理疾病等。很多家長持有同一種觀點:千萬不要讓老人帶孩子,既給老人添麻煩,又不利于孩子的成長。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每天我們都與家長接觸,但是我愈來愈發現,現在的爺爺奶奶真的是很寵自己的孫子,真可謂是隔代親,很溺愛他們的孫子、孫女,真的很讓人為此擔憂。如何正視隔代教育,充分利用老人在幼兒教育中的優勢,值得思考。
一、隔代教育案例分析
事件一:爺爺是一家之主,但是只在孫女面前低頭,要啥就
有啥。
胥懿軒(化名)是我們班一個聰明能干、伶牙俐齒的小姑娘,在幼兒園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集體活動的時候參與的積極性高。但是昨天她媽媽和我們交流的時候,才知道:原來在家里什么時候都不做。比如,吃飯從來不自己吃,說:我在幼兒園都是自己吃飯很累了,回來你們就喂我吧!于是在家里,幾乎都是奶奶喂。平常在家里,爺爺是最有威信的,但對孫女則是百依百順。所以,爸爸媽媽的話對于她來說根本沒有用,可見這樣的教育只會害了孩子,難道這就是隔代親?
事件二:奶奶抱身體,爺爺抱著腳,把孫子送進幼兒園。
顧澤軒(化名)上學期幾乎都是爸爸送他上幼兒園,入園的時候,都是自己走進幼兒園,還是能較好地適應幼兒園的生活。這學期由于他爸爸的工作有所調動,所以現在是爺爺奶奶送他。有一天,顧澤軒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不肯上幼兒園,于是在門口大哭大鬧,就是不愿意進班級。到了門口,下來就跑,于是孫子在前面跑,奶奶在后面追。好容易追上了,于是爺爺奶奶一起抱著孫子進了教室。作為教師,看到這一幕,我很吃驚。難道爺爺奶奶對付這個小孫子,就這樣的無助?我很無語!
事件三:孫子只要開口,就買!
朱奕銘(化名)是個很有個性的孩子。凡事很有自己的想法,但是這個想法不管對于錯,爺爺奶奶都服從。于是,孩子現在是正確的意見聽不進,錯誤的毛病多又多。開學不久,在午睡的時候,從他的衣服口袋里,迸出一個硬幣,問他:“是不是你的。”他立刻搖頭否認,結果回家的時候,自己悄悄從老師的桌上把硬幣拿走帶回家,最后還是不承認硬幣是他的。”爺爺奶奶也沒有當回事。
第二天上學,說要吃糖,于是奶奶給他買了一包軟糖,而他來了以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將軟糖藏在枕頭下面,可是中午睡覺的時候他著急了,原來軟糖不見了,才告訴老師軟糖不見了,于是幫他找,原來他把糖藏在了他旁邊小朋友的枕頭下面了,他記錯了。瞧,一塊軟糖給他帶來的壓力。
二、隔代教育優勢探討
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快,生活的腳步越來越急,忙事業、忙應酬、忙加班、忙出差……種種事務讓大多數年輕的父母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來帶孩子,因此帶孩子的任務別無選擇地落在了孩子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身上,這樣就給很多父母造成了既無奈又矛盾的心理。其實,我們完全不必無奈和矛盾。家長對隔代教育的排斥源于對這種教育方式的認識不全面,他們只看到了弊端,卻沒有看到優勢,因此就更談不上充分利用隔代教育的優勢了。如何讓老人發現自己的教育失誤?主動學習各種教育理論,樹立先進的教育理念?如何讓老人對孩子寬嚴相濟、張弛有度?
在失敗的隔代教育中,真正的錯不在老人,更不在孩子,而在父母——父母沒有為老人開展良好的教育創造有利條件,沒有引導老人發揮自己的優勢。俗話說,“老小孩,小小孩”,老人大多都有童心,能理解孩子的幼稚行為,并和孩子建立融洽的關系;在養育方面,老人具有更豐富的實踐經驗,可以提前預料到孩子在什么年齡會出現什么問題,并充分預防;對年齡幼小的孩子來說,他最需要的是親人的長時間陪伴和安全感,而老人恰恰有足夠的時間為孩子創造幸福感和安全感;老人的“隔代親”能使孩子感受到比父母之愛更濃烈的關愛;讓老人看孩子還能使父母安心、踏實地去干工作、干事業……總之,隔代教育的好處還是有的,但很多家庭卻沒有好好利用。
隔代教育一般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父母在外地工作,不在孩子身邊,孩子的生活由老人全權負責;另一種是父母和老人生活在一起,共同養育孩子。但是,無論哪種形式,父母都要承擔主要的教育責任,父母才是教育孩子的主體,老人只能是輔助。如果與孩子分隔兩地的父母只因為不能常見到孩子,就讓老人全權負責,不去關注孩子的教育,不和老人就孩子的生活、成長進行溝通、交流,就是不稱職的父母。在存在隔代教育的家庭中,孩子的父母不僅有時刻關注、教導孩子的責任,還有為老人和孩子營造良好的家庭關系、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引導老人走出教育誤區,正確施教,發揮其積極作用的責任。
衷心期望天下老人含飴弄孫,享盡天倫之樂,希望天下父母輕松解決教育孩子的各種困惑和煩惱,成為最優秀的家長和最孝順的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