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亮恩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到課的所有細節,而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做出相應的變動。”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由于受到種種因素的影響,學生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錯誤,只要我們善于發現、挖掘并運用,這些“錯誤”將會給我們的教學帶來勃勃的生機和活力,使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和激情在課堂上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那么,如何在數學教學中利用這一動態生成的資源,變學習錯誤為促進學生發展的素材,使數學教學更精彩呢?
一、活用錯誤,激活創新
創新是用一種靈活、新穎的思維方式來解決問題,探索求知的思維行動。而學生犯錯的過程事實上也是一種嘗試和創新的過程。教師只有具備“主動應對”的新理念,才會看到錯誤背后的成功,才會因地制宜地處理好來自學生的錯誤,讓其發揮出應有的價值,折射出燦爛的光芒。
教學“直線、射線、線段”這一內容時,老師讓學生舉出生活中“三線”的例子,當一學生說出“知識是直線”這一意外的尷尬信息時,機智的教師就與學生演繹了一段精彩的對話:“同學們,你們怎么想的?”
生1:老師,知識是直線,因為直線是無限長的,而知識也是無止境的。
生2:不對,知識是射線!因為我們的學習總有一個起點,從這個起點出發向一個方向無限延伸,這不就形成一條射線了嗎?
生3:我認為知識是線段。因為我們的學習是有始有終的,從小學到大學,因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這時教師說:“同學們剛才的發言都很精彩,或許,對于某一個人而言,知識是有限的,像線段;但對于整個人類來說,知識是逐步形成的,而且是永無止境的,這就像一條直線,所以我們要珍惜分分秒秒的時間,多學一些知識。”
面對教學中出現這一突如其來的尷尬問題,教師沒有逃避,而及時地點拔化解,這樣既巧妙地挽回了質疑孩子的尷尬局面,又適時地進行了思想教育,使得我們的數學課堂不僅具有知識的廣度和深度,更具有閃耀人性智慧光芒的溫度。
二、引而不發,挖掘內涵
要使學生的學習確有成效,內因才是發展的根本原因。英國教育家斯賓塞說:“應該引導兒童進行探索,自己推論,給他們講的應盡量少些,而引導他們發現的應該盡量多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用適當的手段引導學生思路,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能動性,深度挖掘學生心理潛能,引導學生形成探索精神。
例如:在教學《密鋪》一課,我先讓學生小組合作,從書后的附頁中剪下各個圖形,進行試鋪。這些都是學生能自己學會的,所以學生很快就得出能密鋪的圖形有:等邊三角形、長方形、等腰梯形、正六邊形,而不能密鋪的圖形有:圓形和五邊形。學生親自動手實驗所得到的結論、印象是非常深刻的。接著啟發學生:“你還能用附頁中的圖形再進行一些設計嗎?” 學生們再度合作,很快就設計出多種花樣新穎、精巧別致的圖案來。既發揮了學生的聰明才智、又體現了團結協作的力量,課堂氣氛活躍。 在整個過程中,老師處于引導,學生處于主學地位,體現了教育教學的價值。
三、將錯就錯,因勢利導
在課堂上,肯動腦筋的學生愛提出一些學習上的疑難問題,有這樣的學生我認為是可貴的。教師要把握這種機遇,進行因勢利導,為學生作出恰當引導,既能拓展學生視野又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如教學智力題“在大小不等的兩個正方形重疊的圖形中,大正方形邊長為5厘米,小正方形的邊長為4厘米,重疊部分邊長是2厘米,求這個圖形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如圖1)一些學生錯誤地解答為:5×5+4×4-2×2×2。面對這種情況,我沒有立即作出評價,而是用手指頭點了陰影部分,并揭示學生可以自己用兩個大小正方形紙片按圖要求粘在一起,看看重疊部分重疊了幾次?經提示,絕大部分學生開始操作,很快學生思維出現了“頓悟”:兩個圖形粘在一起只重疊了一次,那么要求的圖形面積應該等于兩個正方形面積之和減去一個重疊部分的面積,即5×5+4×4-2×2=37(平方厘米)。
在新的課程理念下,課堂意外問題的出現是必然的,課堂上的節外生枝也是正常的。這是學生思維花朵的盛開,是學生學習自主的表現,更是學生在課堂上生命之泉的涌動,教師要善待“意外”,及時捕捉學生的奇思妙想,開發學生的創新潛能,讓智慧之花閃耀光芒。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