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如皋市吳窯初級中學 張素慧
由質疑,到提升,直達問題本質
☉江蘇省如皋市吳窯初級中學 張素慧
“科學研究是撥開事物表象,獲得其本質的過程”,數學教學也應如此,應注重引導學生經歷質疑、探究的過程,逐步培養探求問題本質的意識.
在聽課調研中發現,解題教學多滿足于問題解答,解題總結的重點多為解題思路探尋、解題過程中需注意要點細節,以及對所用知識點、方法的歸納,常見變式訓練又多側重于問題變形,卻常常忽略了對問題本質的深層次探究和思考.筆者認為,解題反思環節應適當、適度著手引導學生學會質疑,提出問題,經歷一定探究問題本質的探究活動,這將有助于幫助學生高屋建瓴、深刻理解數學問題,理解數學學習方法,更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和學習習慣.下面略舉二例,探索在解題教學反思中質疑、探究問題本質的方法.

圖1
例1如圖1,已知△ABC為直角三角形,∠ACB=90°,AC=BC,點A、C在x軸上,點B坐標為(3,m)(m>0),線段AB與y軸相交于點D,以P(1,0)為頂點的拋物線過點B、D.
(1)求點A的坐標(用m表示);
(2)求拋物線的解析式;
(3)設點Q為拋物線上點P至點B之間的一動點,連接PQ并延長交BC于點E,連接BQ并延長交AC于點F,試證明:FC(AC+EC)為定值.
解析:(1)由B(3,m)可知OC=3,BC=m.又△ABC為等腰直角三角形,所以AC=BC=m,OA=m-3,所以點A的坐標是(3-m,0).
(2)因為∠ODA=∠OAD=45°,所以OD=OA=m-3,則點D的坐標是(0,m-3).
又拋物線頂點為P(1,0),且過點B、D,所以可設拋物線的解析式為y=a(x-1)2,
(3)如圖2,過點Q作QM⊥AC于點M,過點Q作QN⊥BC于點N,設點Q的坐標是(x,x2-2x+1),則QM=CN=(x-1)2,MC=QN=3-x.因為QM∥CE,所以△PQM∽

圖2
質疑1:此題證明了FC(AC+EC)為定值8,那么這一結論是僅僅對拋物線y=x2-2x+1成立,還是適用于所有的二次函數,這一結論中的定值8是由哪些因素決定的?
由于平移二次函數y=x2-2x+1的圖像到y=x2,并不影響題中FC、BC、EC等線段的長度,當然也不會影響到FC·(BC+EC)的值,因此,原問題的本質相當于研究下面的問題:
如圖3,P為拋物線y=ax2的頂點,點B為拋物線y=ax2上的定點,坐標為(m,am2),BC⊥x軸于點C,點Q為拋物線上點P至點B之間的一個動點,連接PQ并延長交BC于點E,連接BQ并延長交AC于點F,試證明:FC·(BC+EC)為定值am3.
證明:因為點B坐標為(m,am2),所以PC=m,BC=am2.過點Q作QM⊥AC于點M,設點Q的坐標是(k,ak2),則QM=ak2,PM=k,MC=m-k.

圖3
因為FM=FC-MC=FC-(PC-PM)=FC-(m-k)=k-m-
所以FC(BC+EC)為定值am3.
不難發現,問題可以推廣到更一般的形式:若設二次函數的解析式為y=a(x-h)2+k,B為拋物線上的定點(m,n),過頂點P作對稱軸的垂線,過點B作對稱軸的平行線與過頂點P的對稱軸的垂線相交于點C,則FC(BC+ EC)的值與二次函數的二次項系數a和定點B的橫坐標有關,恒為am3,與二次函數解析式中h、k的值無關.
證明從略.下文質疑探究立足于研究拋物線y=x2展開.
利用幾何畫板進行探索,當點Q在拋物線上移動的時候,分析圖形形狀,不難發現,原題證明中的基本圖形依然存在,因此,上述結論的證明方法與前面相同,可以發現有下面的結論,證明從略.
(1)若動點Q在B點的右邊時,如圖4,結論FC(BC+ EC)為定值依然成立,定值為am3.

圖4

圖5
(2)若動點Q在P點的左邊時,如圖5,結論FC(BC+ EC)為定值不成立,B點關于對稱軸的對稱點記做點H,有:
①則當動點Q在拋物線上點P與點H之間的時候,FC(BC-EC)為定值,定值為-am3.
②當動點Q在拋物線上H點的左邊的時候,FC(ECBC)為定值,定值為am3.
這一結論可以統一成:點B、Q在對稱軸的同側,則FC·(BC+EC)為定值,如果B、Q在對稱軸的異側,則FC· |BC-EC|為定值,定值都為|am3|.
質疑3:和其他常見的定值問題相比,FC(BC+EC)這個式子比較復雜,意義不明顯,那么問題FC(BC+EC)的幾何意義是什么?
這種是傳統電子商務轉型社交電子商務的常用方法。采用該模式的商家本身就是做電子商務的,在自己原有的網站平臺上開辟社區,引導商家與客戶,客戶與客戶之間的溝通交流,從而增加客戶粘性,提高購買率。比較典型的有淘寶里面的微淘、淘直播、淘達人等。
注意到FC(BC+EC)=FC·BC+FC·EC,而BC⊥AC,從而聯想到直角三角形的面積.如圖6,作點E關于直線AC的對稱點N,有CE=CN,BN=BC+CN=BC+CE,則FC(BC+ EC)=2S△BFN,而這就是問題的本質所在,“FC(BC+EC)為定值”只是“S△BFN為定值”的另一種表示.
利用幾何畫板進一步探究,可以發現“當點Q在拋物線上移動時,S△BPF=S△FEC恒成立”.下面僅僅證明點Q在拋物線y=ax2上點P與點B之間的情況.


圖6

例2如圖7,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ABC的邊AB在x軸上,且OA>OB,以AB為直徑的圓過點C.若點C的坐標為(0,2),AB=5,A、B兩點的橫坐標xA、xB是關于x的方程x2-(m+2)x+n-1=0的兩根.
(1)求m、n的值.
(2)若∠ACB的平分線所在的直線l交x軸于點D,試求直線l對應的一次函數解析式.
(3)過點D任作一直線l′分別交射線CA、CB(點C除外)于點M、N.是否為定值?若是,請求出該定值;若不是,請說明理由.

圖7

質疑:注意到第(3)問的解答過程既沒有用到第(1)問m、n的數值,也沒有用到第(2)問中所求的直線l′的解析式,更重要的是沒有用到直角坐標系相關知識,而這和一般的綜合題型“問題串”的設置很不一樣,為什么?那么是不是說第(3)問的答案與第(1)、(2)問無關,是否可以猜測第(3)問在本題中具有較大的獨立性?帶著這樣的疑惑再分析第(3)問的證明,發現整個證明過程并沒有涉及A、B的坐標,已知條件“△ABC的邊AB在x軸上,且OA>OB,以AB為直徑的圓過點C”,即“∠ACB為直角”在第(3)問的解答中也沒有起到任何作用.條件“D點為∠ACB平分線上一點”才是問題最核心、最本質的東西.基于以上分析,去除與本題解答無關的條件,就可以發現問題(3)的本質為:
如圖8,D點為∠ACB平分線上一定點,過點D任作一直線l′分別交射線CA、CB(點C除外)于點

圖8

因為當D點和∠ACB給定時,CE、DE為定值,與直線MN的具體位置沒有關系,所定值.有了這一結論,再回頭解決問題(3)就不是難事了.
解題反思1:如何質疑?很多數學課堂上學生提不出問題,不會質疑,更多的是一種接受性的聽講、記憶、模仿,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老師的,有學生的,有習慣的問題,也有能力的問題,但數學課堂上缺乏這方面的啟發、培養,卻是無法推卸的重要的原因之一.這就要求解題教學中,要求學生在理解、接受怎樣做的同時,還需要引導、啟發學生思考本題為什么要這樣做,解題思路是受什么啟發想到的,思考問題解決采用的解題方法是不是最好的,能不能進一步優化,問題中的條件是否必要,結論是否唯一,問題是否可以進一步變形、拓展,對于教師尤其是需要思考問題的原型、本質是什么,問題被充分解決了沒有,還有哪些值得做進一步研究和思考的等,從諸多方面、很多的角度都可以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例1、2展示了一個視角,均是不滿足于問題解答,而是注重解題后的反思,思考結論的相關條件是否充分,是否必要,從而將問題的思考深入到了問題的本質,或者說,接觸到了問題構造的出發點,問題得到了較為完滿的解決.
解題反思2:如何探求問題的本質?本文只是對兩個例題做了一些嘗試,拋磚引玉.例1中從三個質疑出發做了進一步的探究,從三個方面思考、探究了問題的一些本質特性,這三個方面分別是:(1)函數從具體到一般,即從具體的函數關系猜想對于任意函數,思考函數中各常數(系數)與結論的關系;(2)動點位置取消范圍限制,從局部變化到整體變化,全面分析動點位置對結論的影響;(3)結論從表層到本質,從具體值到用字母表示的一般規律,揭示出了確定結論的相關量.它們都體現了從特殊到一般的數學思想,對此學生并不陌生,解題分析和解題反思如果能夠引導學生思考問題的一般形式,實現從特殊到一般的思考、探究解題思路,進一步體會特殊、一般的辯證關系,對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是有益處的.
例2中,拋開了與第(3)問無關的因素,從而抽絲剝繭排除干擾信息,直接深入研究了問題的本質,可以說原問題是在圖8結論基礎上附著一些新的元素而發展得到的新問題.事實上,在中學數學學習中,常常可以見到一些問題,乍一看條件煩瑣圖形復雜,致使學生首先產生嚴重的畏縮心理,以至于有些學生連題目都無心去看完,更無從談起分析解答.即便部分學生勉強讀完題,卻因為無法從長段題干和紛雜圖形中排除無用條件、信息干擾,無法梳理主要信息之間的聯系,以致無從下手,或錯誤頻頻.這就需要在解題分析和教學反思中,引導學生抽絲剝繭、刪繁就簡,或緊扣定義和基本定理,或緊扣圖形、解答中的“核心、本質”條件和圖形、信息,摒棄無用條件和干擾因素,直達問題本質,從而達到增強學生探尋問題本質的習慣與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遇到三個圓兩兩相外切的問題,學生多因為無法作出符合題意的圖形而放棄問題,實質上圓外切的本質是“外切兩圓的圓心距等于半徑之和,而與具體的圓無關”,因此問題解答根本沒有必要做出“三個圓兩兩相外切”的圖形即圖9,只需要作出三個圓心構造的三角形,如圖10,緊扣圓外切的定義、性質直接得到圖10中三角形的三邊與三個相互外切的圓半徑之間關系就可以了.在這樣的分析中,由于緊扣問題的核心本質,摒棄相對較弱的無用信息圓,不僅表現在圖形簡單,易于作出,而且更加突出了核心信息之間的聯系.

圖9

圖10
顯然,通過問題解答后的深入反思,提出問題,探究解決,這種質疑、探究問題的本質的教學思路,對學生和教師有著較高的要求,但值得在教學中做適當適度的嘗試和努力,也具有很好的實際意義和價值,對于培養學生基本的科學素養、應有的探究意識和能力也是至關重要的,這也可以很好地回答“有沒有必要深入探求問題的本質”這樣的疑惑,這也是數學課程必須肩負的責任,不容逃避、忽視.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