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菊艷+劉穎

教師教育的質量如何,關鍵在于教師教育者的質量。教師教育作為一個新興學科,其未來發展有賴于一支高質量的教師教育研究隊伍。他們在傳承、研究和實踐教師教育中扮演著中堅力量,為此,第二屆全球教師教育峰會接受田家炳基金會的贊助,從報名參會的青年學者中選拔田家炳教師教育研究青年學者,開設田家炳—教師教育研究青年學者論壇(以下簡稱“田青論壇”),旨在為優秀青年學者及國外知名教師教育專家提供對話和交流的平臺,促進協同發展。
一、青年學者在哪里—青年學者的研究關注
思考教師教育青年學者該往哪里去時,應先來看看當前這些優秀的青年學者在哪里。根據本次論壇申請者提交的論文(簡稱為“田青論文”)質量,專家委員會遴選出57位田家炳教師教育研究青年學者。針對這57篇“田青論文”的內容進行歸類匯總,可提煉出4個一級編碼,即教師質量(31篇)、教師教育過程(8篇)、教師教育系統(8篇)、教師學習(10篇),這恰恰反映出教師教育領域最為關注的話題:何謂好教師,好教師應具有怎樣的質量屬性,如何培養有質量的教師,如何建構教師教育系統,如何開展教師教育過程及教師要如何學習和成長。
1. 傾向于從教師的內在屬性理解教師質量
仔細研究教師質量編碼范疇中的文章,可以發現主要包括兩個維度,即教師感情和教師能力,且更多地涉及教師感情維度??梢?,青年學者緊跟國際趨勢,豐富其對教師質量的認識,越來越關注教師的內在屬性。其中,有12篇文章涉及教師身份認同話題,其討論的對象不僅涉及不同類別的教師,如語言類教師、對外漢語教師、師范實習生、特崗教師、私立幼兒園教師的身份建構問題,亦從生命歷程的角度討論了“60后”教師的認同發展軌跡。
涉及教師感情層面的文章,主要談論教師情緒、教師抗逆力、教師信念、教師專業倫理、教師同情心、教師的經驗之美等,既有實證性質的研究,又有在哲學思辨層面論述教師身份認同在教師專業發展中的重要性,更有學者從方法、策略角度討論教師如何保有自身的完整與認同,促進專業發展,如敘事探究、教師回憶學習經歷、外部對教師度過“求生期”的支持策略等。
在涉及教師能力的類別中,主要包括教師與家長的溝通能力、課堂把握能力、科研能力、實踐性知識、轉校后在不同學校的適應能力及幼兒園教師的教學反思力和勝任力等。應該說,由于教師工作的復雜性,在教師能力的要求上也較為豐富。當外在能力難以羅列時,教師的內在屬性對其的可持續性發展顯得至關重要。
2. 協同多方力量培養教師能力
討論教師教育體系時,不少學者會通過比較研究來介紹其他國家與地區的先進教師教育經驗,也有眾多學者聚焦于教師教育的供給問題,研究縣級教師培訓機構在教師教育中發揮的作用,研究U-D-K協作背景下大學教師、在職幼兒園教師和準教師三方群體的協同發展,探究精英型大學和教育類NGO作為另類師資準備的可能性等。可以看出,通過多元力量的供給和協同,進行教師教育的理念與實踐開始浮現。結合國際經驗,這種理念應進一步受到重視,盡管這看似會給傳統教師教育機構帶來競爭和挑戰,但最終卻有助于教師質量的提升。
3. 扎根于本土問題和經驗,探索、創新教師教育和教師學習模式
教師教育作為一種深受本土文化、社會、政治和經濟脈絡影響的實踐,需要研究者從本土問題出發,關注本土經驗的提煉,具有文化自覺意識,這符合田家炳基金會融合世界文明與傳承創建中華文化的使命。在教師教育的體系和過程中,青年學者在心懷本土問題和本土情境的基礎上,介紹了其他國家與我國臺灣地區的經驗。此外,也有學者比較關注中國的獨特問題,如縣級教師培訓機構的發展狀況、中國精英大學參與教師教育的動力及影響因素等。在教師教育的過程類別中,有的學者會介紹自己所在機構的教師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方案及創新,將研究聚焦于如何幫助師范生更好地進行教育實習這一話題上。還有的學者在教師學習話題中討論我國本土的師徒制、教研組、校本教研的經驗,或對教師學習的文化邏輯及教師專業社群在中西語境中的意涵進行反思。
4. 意識到高質量教師的成長是終身學習的過程
強調教師學習,而非教師培訓,同樣是從教師作為專業發展的主體擁有發展的主動性這一視角來說的。強調教師學習,說明好教師的形成并非通過教師教育就能一蹴而就。面對日益變化的社會,教師需要不斷學習,學校也需要為教師學習提供相應的制度和條件支持,教研組、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師徒制等教師學習制度對教師學習也會產生影響。此外,要激發教師領導力、學校領導力對教師學習的影響。
二、青年學者要往哪里去—前輩們的期望
教師教育已成為一個國際性的話題,得到國家教育專家與學者的重視與關注。北京師范大學教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朱旭東教授指出,國際專家的加入讓本次論壇呈現出以下的一些特點:前沿、貢獻、機會、對話和診斷。前沿意味著所討論的話題是最為前沿的,貢獻則是肯定國際專家在青年學者成長及未來我國教師教育學科發展中的貢獻,機會則意味著通過這一青年學者論壇平臺為青年學者彼此之間和與國際專家、學者之間的未來合作提供機會。而在對話(dialogue)和診斷(diagnose)方面,國際專家不僅對青年學者的研究進行診斷,提出改進建議,這個過程亦是雙方對話的過程,青年學者得以與資深學者交流看法、觀點,有所收獲。
1. 研究更為規范
資深的國際學者聚焦于提醒青年學者要更加規范地開展教師教育研究。英國諾丁漢大學顧青教授認為青年學者要明晰自己所使用的概念,不在研究中使用若干自己根本無法駕馭的概念或研究方法。美國休斯頓大學謝麗爾·克雷格(Cheryl Craig)教授認為青年學者不僅要有理性,更是有感情,應關注教師的感情維度,通過敘事等質性研究來分析。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約翰·拉夫蘭(John Loughran)教授表示,如果教育教學是一個非常復雜的世界,那么教師教育是其中更加復雜的世界,教師教育研究者要盡自己的能力去理解教育教學這一復雜的世界。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安東尼·克拉克(Anthony Clark)教授亦提醒青年學者要破除對導師的迷信和權威的影響,要有信心,努力找到自己的研究之路。
2. 承擔社會責任
此外,資深的國際學者亦對青年學者提出殷切期望,其中“責任”是一個主題詞。來自英國諾丁漢大學的克里斯托弗·戴(Christopher Day)教授認為,教師教育研究者要有社會責任感,通過自己的研究影響實踐。為了更好地影響實踐,他主張不論是青年學者還是全球的老中青研究者,都應該合作,以更好地理解教師、教與學的本質,從而更好地改變實踐。
3. 反思自己的身份認同
教師教育研究者承擔怎樣的責任,其背后關系著教師身份認同的話題。因此,奧地利因斯布魯克大學教育學院院長邁克爾·沙茨(Michael Schratz)教授語重心長地提醒青年學者,一定要問自己一些基本的問題,如:“我是誰?”“我為什么在這里?”
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彭恩霖(Lynn Paine)教授間接地為我們傳達出教師教育青年學者應是誰的信息。她和顧青教授一起擔任教師能力組的嘉賓,在兩人的配合過程,她說讓她感受到了唐納德·舍恩(Donald Schon)所描繪的爵士樂演奏現場的即興表演體驗—兩人在現場即興發揮,并彼此從對方的回應中獲得啟發,進而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彭恩霖教授不斷地反思中國和美國的教師教育發展脈絡,其自身亦有許多收獲。
其實,彭恩霖教授提及的爵士樂演奏的例子即是唐納德·舍恩用來提出其著名概念—“反思性實踐者”的基礎。由于教師要經常地在教學現場根據學生的互動情況進行即興發揮,因此,教師要做一個“反思性實踐者”。同樣,教師教育學科中所蘊含的研究與實踐彼此融合的特性及教師教育的脈絡依附性等也需要教師教育研究者做一名具有文化自覺意識的“反思性實踐者”。
(作者單位:教育部普通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北京師范大學教師教育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孫建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