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敬慈
香港地區的教育制度源于英國,分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四個階段,經過幾十年的轉變,特別是2000年的教育改革與課程改革,今天香港地區的教育與昔日已有很大的改變。現在,學生經過大約三年的幼稚園學習,于約六歲入讀六年制的小學,然后進入新“334”制的三年初中、三年高中及四年大學或其他大專學院。因歷史的原因,現大部分的幼稚園是私立(民辦)的,大部分的小學與中學由政府直接資助,而8所教資會轄下的大學亦受政府的全面資助。在8所大學以外,還有政府資助及私立的專上學院與大學,為中學畢業生提供不同的大專學習機會。在2013—2014學年,香港地區約有900多所幼稚園(約17萬學生),500多所小學(約32萬學生)及500多所中學(約30萬學生),直接由香港教育局主管。
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香港地區的教育不斷發生改變,漸漸演變為一個更國際化與更專業化的系統。身處這一演變中,有幸親身經歷這些轉變,并目睹一些促其演變的因素。
1970年代
強迫義務教育。這一演變主要從20世紀70年代的教育普及化開始,從只有少數人可以接受學校教育到法律要求所有適齡學童接受九年免費強迫教育(小一至中三)。此政策大大地提升全香港地區下一代的教育水平。35年后時至今日,現在所有41歲以下的市民全部接受過起碼的基礎教育。
1980年代(量的擴展)
(1)擴建新校。20世紀80年代初,政府建立大量的新校舍,在全港新住宅區加建新校,使學生更易就近入學。同時,在過去30年間不斷提升校舍的質素、空間及設備,特別是從2000年開始建立的“千禧”校舍,其設計及龐大與完善的設備令人羨慕。舊校也受撥款做加建工程,大大提升了學校的設施,減少與新校的差距。
(2)擴充本科教師的基礎專業培訓。20世紀80年代中期,政府特別撥款擴充香港大學與香港中文大學的教育學院,增加學校內本科教師團隊已接受教育基礎專業培訓教師的比例。這是教育專業化至關重要的第一步,從提升校內未受培訓的本科教師開始,更進一步地邁向專業化。
(3)教師學位化。20世紀80年代末,政府實施的第二步教師專業化是教師學位化,為中學畢業生直接修讀成為學位與已受培訓的教師提供四年制的教育學士學位,為現有的非學位教師提供部分時間制的學位轉讀課程,使他們有機會得到學士層次的學習,提升學歷至學士水平。
1990年代(專業化)
(1)成立課程發展處。除了教師培訓外,政府另一實現教師專業化的方法是在教育署(Education Department)內成立一所頗獨立的“課程發展處”(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stitute,CDI),專門研究、發展與編寫學校由幼兒園到中六的各科課程。課程發展處成立于1993年,已從約130名課程發展主任擴展到現在超過400名的課程發展主任。他們的工作不但是發展中央課程,還要進行在職教師培訓及到校指導和與教師合作,提升推行課程的效果。課程發展處的成立大大地提升香港課程與課程發展的素質。
(2)嚴謹的課本編寫與審批。香港地區的學校采用的課本與主要教材,大部分由各出版社(書商)基于課程發展處的科目課程大綱編寫。課本首先要經過課程發展處的審批。審批工作十分嚴謹,只有獲批的書本才可以被學校采用并放在書單內。在香港地區,學校不會為學生提供課本。家長每年年初要替子女按照書單自行到書店直接購買課本。
(3)成立香港教育學院,大力提升教師陪訓。課程發展處成立后,政府在教師培訓上加大力度,于1994年把5所師范學院合并升格成為一所大學層次的香港教育學院(Th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HKIEd),全面地、大量地為教師及校長提供職前與在職學士、碩士直至博士的進修機會。
(4)校長專業化。政府加強對任命校長的要求,當校長前一定要修讀過被認可的校長培訓課程。
(5)在職課程多元化。除在大學或香港教育學院進修外,教育署、教師學會及校長會等在20世紀90年代也開始提供大量及多元化的短期培訓課程、研討會與研習班等,促進校長及教師的持續專業發展。之后,政府也漸漸引入進修時數(Continu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Hours,CPD Hours)的要求,進一步從進修方面提升教育的專業化。
2000—2010年代(改革、校本及國際化)
(1)各項教育改革。1997 年香港回歸以后,政府進行全面的教育檢討,繼而就檢討結果推行數次大規模的改革。這包括:①全面的教育改革(Education Reform),以“樂于學習、善于溝通、勇于創新、敢于承擔”為重點教育新目標全面改革教育;②以8個主要學習領域(Key Learning Areas,KLAs)為新內容及重點,培養學生共通技巧(Generic Skills)及態度、價值觀(Values and Attitudes)的課程改革(Curriculum Reform);③“334”新學制改革(Academic Structure Reform)。這三大改革成為近代香港地區教育現代化的重要里程碑,把香港教育基于優良的中華文化將全世界各個方面的最近研究成果、理論及最好的學與教的例子,融合為一項對香港地區學生最好的專業教育服務。
(2)校本課程發展及教師培訓。各項改革引入很多的新理論與模式。一個追上當代研究成果的新方向是教師及校長進行更多的校本發展工作,如校本課程發展(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SBCD)與校內教師進修(School-based In-service Education for Teachers,SB-INSET)工作。這些校本工作大大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及教師的專業水平。
(3)引入更具彈性的辦學模式。在推行各項改革時,政府引入一個名為“直資學校”(Direct Subsidy Schools,DSS)的新辦學模式,讓有興趣的學校可以在校本課程、學與教、聘請教師及員工、薪酬、資源運用等方面更加靈活,可以自行收學費以增加收入,從而提升專業與教育素質。
(4)全面引入素質保證機制。政府為學校引入一些全面的素質保證(Quality Assurance)機制,包括首先由學校以一些教育局所提供的檢討架構(Review Frameworks)在行政、課程(包括學、教、評估)、學生發展、學習成果四大范疇做有系統的自我檢討,即自評(School Self-evaluation),再由校外專家隊伍到校做全面檢討,即外評(External School Review),以助學校核實自評成效,不斷幫助學校專業且有系統地提升素質。
2010年至今
促進國際化。2010年開始,政府加強為香港學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國際教育,特別是提供用地及可改裝的校舍,促進開辦更多的國際學校。基于政府賦予的彈性,直資學校紛紛引進國際課程,特別是IB國際課程(IB Programmes),協助畢業生到國外大學升學。這一切都直接與間接地為香港地區的教育帶來一個新的國際化景象。
在過去的35年間,筆者有幸直接參與及經歷了上述各項香港教育的轉變,與香港教育一起成長,現在回想起來十分興奮。它們對香港地區的教育發展是一個不可或缺的演變因素。縱觀而言,早期的改變從量的擴展開始,如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強迫義務教育、增加學校、增加教師培訓學額、提升學位教師比例,然后加入更專業的機構與要求,如90年代成立課程發展處與香港教育學院、要求校長接受培訓,進而推行各項教育改革,如2000年的教育改革、課程改革、學制改革,到最后邁向著重發揮教師專業的校本發展,如校本課程發展、校內教師進修、賦予學校彈性辦學模式及校內全面素質保證與國際化取向。不同階段的工作,都適時地促進香港教育的發展,希望對讀者會有一點參考的價值。
(責任編輯:孫建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