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進紅
【摘 要】學校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主陣地、主渠道,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學生德育工作面臨更多復雜局面,如何搞好農村小學德育工作是每一個農村小學校長和教師面對的課題。本文從師德建設、德育必須走向常態化、德育必須行動化等方面結合學校德育教育實踐,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關鍵詞】農村;小學;德育工作;常態化;行動化
學校是學生學習和成長的基地;學校是學生塑造精神和靈魂的搖籃;學校是祖國的希望與未來;學校更是人類文明傳承與發展的橋梁。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要實施新課程,推進素質教育,德育是核心,是學生健康成長的保障。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學生德育工作面臨更多復雜局面,如何搞好農村小學德育工作是每一個農村小學校長和教師面對的課題。農村小學德育工作必須著眼實際,不斷改進創新,與時俱進。
一、教書育人師德為先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高尚師德對學生道德品質的引領尤為重要,為此,要搞好農村小學德育工作必須提高每位教師的師德修養,師德建設應該長抓不懈。首先,堅持政治學習,學習黨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學習《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并以此作為自己一切教育教學行為的準則。其次,教師必須擁有“愛的心田”,播種“關心、關愛、寬容、諒解、民主、平等”等種子。必須栽種一棵“無私奉獻的常青樹”,結上“身教、榜樣、表率、師表”等豐碩果實。如此盡可能地豐富和完善自己的人生,努力爭做人民群眾最滿意的教師,學生心中最美麗的鄉村教師。
二、德育必須走向常態化
學校的一切工作歸根到底是人的工作。學校德育必須以人為本,也就是以學生為本,促進學生全面地、和諧地、自主地發展。德育在于使學生凈化個人的心靈陶冶個人的情操,培養個人的善良美德,達到真善美愛的最高境界。要通過德育加強學生道德素質和人格培養,強化學生的愛國守法思想、先進的價值觀、社會責任感、審美能力和勇敢、創新精神。
首先,學校構建了系統的德育工作管理網絡。校長—班主任—任課老師,學校—家庭—社會,形成多渠道、多途徑、多方式的德育合力網,保證了學校德育實效性。
其次,以課程保障德育的求真實施。堅持上好各年級的《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學校從落實教材、落實課時、落實教師入手,上好公開課和觀摩課,把德育概念目標化成具體可操作的過程。自2012年3月開始,國家實施農村中小學營養改善計劃,農村的小學生有了營養餐,體現著黨對農村學生的極大關愛。可是,在發放營養餐的過程中發現一些學生有浪費行為,不愿意吃的食物,或跟校外商店兌換,或帶回家,或扔掉,或埋在土里,等等。學校領導、班主任利用一切時機反復強調:不要浪費食品,要節約等,但屢禁不止,收效甚微。于是,一年級品德教師就從“粒粒皆辛苦”為內容,組織全班同學編排節目,每人一段,從“翻地、播種、鋤草、松土、打藥滅蟲、澆水、收割、運輸、脫粒、磨面、發面……到蛋糕、買回,分發學生手中……”學生反復演練,深刻體會無數人的辛勤勞動,我們才能吃到來之不易的食品,并把此節目推廣到全校,學生從這種喜聞樂見的教育節目中體會到節約光榮,浪費可恥,于是很快杜絕了浪費營養餐的不良現象。
第三,堅持打造主題鮮明的求實班會課堂。每周一下午第一節課,是全校各班的主題班會時間。各年級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設立德育目標,根據學生具體情況確定班會主題,力求切合學生心理需求,寓教于樂,效果極佳。例:今年三月十二日植樹節。五年級二班的班會主題“植樹造林 你我有責”。由男女兩名同學當節目主持人,介紹了古今中外人們植樹造林概況以及我國植樹節的來歷時間,也重點講解了植樹造林的意義作用:“植樹造林可以綠化和美化家園,擴大山林資源,防止水土流失,保護農田,調節氣候,促進經濟發展……”接著兩位同學講了兩個故事《楚霸王與桂樹》、《諸葛亮與桑樹》,然后,一群同學表演節目:《一棵樹的生態價值》,一棵50歲年齡的大樹長滿綠葉,每片綠葉上都是一組醒目的說明數字,樹干上關鍵數是“總價值約196000美元”。又上來一組同學配樂詩朗誦《春天里,我們去植樹》,每位同學手中都端著一個花盆—有紅花,有綠色植物交相輝印,鮮艷奪目。最后全班師生合唱《春天在哪里》。這節主題班會,精心準備,主題突出,生動活潑,聲情并茂,給全校師生一次深刻的心靈震撼。不久各班窗臺上就擺滿了五顏六色的植物。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只有能夠激發孩子們去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培養一所有活力、有自我教育能力的師生群體,是學校德育極為重要的途徑。
第四,堅持營造校園德育教育環境,向學生傳遞德育信息。如“紅領巾之聲”廣播,及時報道校內外各種新聞;開展經典誦讀比賽,使學生受到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熏陶;校園中的黑板報、手抄報專欄、名人名言語錄牌、校風教風學風牌、教室內的學習園地、班級公約、守則法規、讀書角等等無不對學生進行耳濡目染、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品德教育。
第五,堅持延伸德育課堂,實施家校共同育人。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前提。暢通家校聯系渠道,召開家長會,校長、教導主任集中做指導報告,班主任、科任教師向家長介紹學生在校的各方面表現,增強家長的信心,讓家長觀閱孩子們的各科作業、作品,組織觀看學生節目表演。教師與家長對話交流,分析討論,共同探索教育孩子的最佳方法,共同促進孩子全面、健康發展。
三、德育必須行動化
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立德樹人,我們要把這教育事業的一貫主張貫徹到學校工作的方方面面。特別是學校的各種活動中。星期一早晨的《國旗下講話》,不僅有教師講話也有學生的發言。“校園藝術節”充分展示學生的豐富想象、創新精神、動手能力,大合唱與歌舞讓校園充滿歡歌笑語,各項體育比賽使校園生機勃勃。“鄉村學校少年宮”活動,更讓學生樂在其中,學生通過參加興趣小組活動,感受到一種強大無形的力量,生發出生氣與活力,內涵與光芒,高尚的品德之力融合在快樂的活動之中。
學校還經常邀請社會單位來校進行德育教育。邀請當地派出所、鐵路派出所民警及大學生進行各種德育教育。如鐵路派出所的“知路、愛路、護路”教育活動,領導講解交通法規、民警介紹安全知識、大學生的歌舞表演及有關交通知識的問題的互動解答,都受到同學們的熱情歡迎。同學們也積極響應,發出倡議,爭做“護路”小衛士。通過這次別開生面的活動,學生既懂得了交通有關法規,又增強了安全意識,印象深刻學用結合,一舉數得,何樂不為。
學校工作無小事,處處時時事事皆教育。蘇格拉底有句名言“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激情。”讓黨十八大提出的中國夢從基礎教育開始展翅騰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