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學森
【摘 要】物理課是一門聯系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的一門學科。可一道道源于生活的抽象的問題擺在你面前時,你會絞盡腦汁的去解決都沒有答案,這便是物理學科帶給我們好多人的感受。所以,我在教學中不斷地摸索,不斷地研究學生,十幾年的教學讓我有了一些個人的觀點。即初中物理課堂教學形式有多種多樣,應該把教學的側重點由教師的“教”轉到學生的“學”上來,更好地調動學生積極性,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
【關鍵詞】初中物理;興趣;實驗
物理在各學科中相對來說,有一定的難度,有這樣的一句話說到:“物理難,化學煩,幾何數學習題做不完”。其實會者不難,難者不會,只要師會教、生會學,一切難題都好解決。那么怎樣才能做到會教、會學呢?
初中物理課堂教學形式有多種多樣,怎樣把教學的側重點由教師的“教”轉到學生的“學”上來,從而更好地調動學生積極性,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呢?我認為要抓好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一、抓好入門教育
對剛接觸這門課的學生來說,往往有一種新鮮感。許多學生對此學科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但這種興趣僅僅是停留在表面的一種新奇,如不及時深化,“熱”的時間是短暫的。所以,教師要在前幾節課上專門的設計一些有關的物理演示實驗,上好入門教育。讓學生真正的踏入物理門檻。促使一時的好奇變為永恒的愛。比如通過演示“真空里的鬧鐘不能傳聲”、“紙盒燒開水”、“被紙片封閉在倒轉的玻璃杯中的水不會流出來”等操作簡單、現象明顯的實驗,引起學生的疑問,激起他們求知的欲望。再舉一些生活中孩子們都感到好奇而不得其解的現象。當然,后續工作也要緊抓不放,課堂設計的原則就是要一切從孩子興趣出發,每節課都要讓有趣的實驗和豐富的語言等圍繞學生的學習,讓他們對物理產生好感,不能厭倦。
二、用愛征服厭學
有了良好的師生關系,學生才能熱愛教師,聽從教師的教誨,做到“親其師,信其道”。所以,學習中要有老師的愛時時從在,才能保障有學生學習興趣的從在。興趣是孩子們學習任何一門課的最好的老師,當人們接觸到事物,產生愉悅的情緒體驗時,就會對它產生向往的心理,進而對它發生興趣。沒有這種情感,就不可能形成興趣。因此,教師要做的不僅是讓學生喜歡物理實驗,喜歡物理,更要做到讓他們喜歡老師,喜歡自己的教學風格。深入到學生中去,與他們同歡樂,共憂患,熱愛自己的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學生也會喜歡你,靠近你,把你的講授看成是自己喜歡看的小說、電視,這樣學生對物理就有濃厚的興趣,學起來不會發愁,有困難會無拘無束的和老師請教。
三、用實例穩定興趣
中學生學習物理興趣的水平大致處在直接興趣階段,他們對自然現象的解釋和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處理等都具有濃厚的興趣。例如:學了“浮力”后問:船為什么能浮在水里?學了“大氣壓”后,問:水槍為什么能吸水?學習“重力”后問:為什么起跳后的我們又會落地?學習“電學”后,提出為什么“100W”的燈比“60W”的燈更亮?學習了“光的直線傳播”后問:為什么會有影子的出現呢?學習了“光的折射”后問:放在水杯中的筷子為什么是彎曲的?為什么有彩虹的出現等。由于這些都是在現實生活中經常遇到或發生的物理現象,所以既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又啟發了他們對未知事物的求知欲,同時也知道物理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又穩定了學生對物理學的濃厚興趣。
四、注重實驗興趣的培養
實驗對于每一位學生來說都非常好奇,看到實驗器材學生都有去探索的欲望,而且,物理又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有些抽象概念只要用一個簡單的演示實驗或是學生實驗嘗試操作就能很直觀的被學生掌握。這樣教師不費勁,學生又輕松,課堂氣氛又活躍,不僅如此,中學生的身心特點也決定了他們好動,喜歡實際操作。因此,課堂教學中應加強實驗教學,多給學生動手的機會,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增強對物理學的興趣。從而解決對有些知識的疑問或疑惑,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鞏固。把老師的“教”轉化到學生的“學”上來。如“光的直線傳播實驗”教學中,讓每個學生都準備一些所用的器材,(激光筆、手電筒、灑水壺等)再讓拿不同器材的學生演示不同的實驗現象,這樣,孩子們在多種視角下發現同樣的問題,學習的熱情也就油然而生了。課堂自然也就成了孩子們的學習樂園。
五、加強課后訓練
現行物理教科書中采用國際單位制,初學者對“㎏/㎡”、“㎏/m3”、“牛頓”、“帕斯卡”等單位感到陌生抽象;學生習慣于單位的單一性,開始學習和功率的單位焦耳/秒這些知識時,對概念的多因性很難適應。又如,“電功”、“電功率”、“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都需要具有初步比較、分析、歸納、概括的能力,這對于剛入物理門檻的初中生的確感到困難。
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設法使學生的思維方法跟上,并側重對差生的基本功進行強化訓練,從而減輕差生學習物理的困難。在強化訓練中,要培養學生一絲不茍的學習精神和良好的學習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