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科技產品給我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帶來了極大的方便,很大程度改變了我們習慣的方式,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無窮的樂趣。對于中職教學來說,利用信息技術為依托,提高教學質量,必然是一大趨勢,因為傳統的教學模式含的信息量有限,教學內容多且抽象,學生處于被動地位,積極性不高等,這都會影響到中職教學質量的提升。而以信息技術為依托的課堂教學,必會給中職教育發展帶來一片新天地。
關鍵詞:中職教學;信息技術;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1422(2015)03-0081-02
收稿日期:2015-02-12
作者簡介:
關志堅(1966-),女,肇慶市四會中等專業學校高級教師。研究方向:教學管理。(廣東 肇慶/526200)
縱觀人類歷史的發展長河,當生產與科學技術獲得了發展之后,必然會給教育界帶來一定的變革和發展,從而推動著教育質量不斷提升。如今我們已經進入到信息化時代,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必然會成為現代教育走向更加完美的重要驅動力,尤其是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和信息技術的日益完善。信息技術是當今世界創新速度最快、通用性最廣、滲透力最強的高技術之一,對人類生活方式、生產方式、學習方式以及思維方式的影響最為深刻、最為長遠,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信息技術作為新名詞,是指有關信息的收集、識別、提取、變換、存貯、傳遞、處理、檢索、檢測、分析和利用等的技術,主要包括傳感技術、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和縮微技術等。如果將這種信息技術引入到中職計算機教學的課堂上,這將會給中職教學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和機遇。但是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信息技術的研究重點卻停留在我國的大部分高校和一些中小學,對于中職,這方面的教育關注度卻不夠。在這種發展背景下,筆者結合當前中職學校課程的特征來探討在中職教學中引入信息技術的優勢。
一、信息技術在中職學校課程中應用的特征
就讀中職學校的學生基本上都是屬于初中畢業生,這些學生的文化基礎比較薄弱,年齡和心智方面還存在不成熟性,這必然會給教學帶來一定的困難。此外中職學校制定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在結合當前用人單位和社會需求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走入職場所需要的各種能力。因此我們的中職教學具有明確目標,課程內容的設置上也都是以“實用”為主。總的說來,信息技術在中職學校的課程應用具有以下兩個方面的特征:
(一)多樣性
用人單位和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標準在不斷提升,這也是市場競爭的必然趨勢,因此作為專門為其培養人才的學校,我們在教學內容設置和安排上就會盡可能向學生多傳授知識,多鍛煉他們的能力。尤其是教學內容,其含有的內容比較多,基礎知識含有很大的比例,但是由于中職學校的學生本身的問題會導致他們在學習中遇到困難不會自我調節,很難對學科學習產生興趣。但是如果在相關課程中引入信息技術,教師就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將枯燥無味的知識進行科學處理,從而使其轉變成生動形象、直觀的文字、聲音、圖形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能夠主動的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
(二)交互性
從根本上來說,教學其實是一種雙邊活動,學生是主體,教師是客體,學生要在教師的指導下,依靠自身的主動性參與到教學中來,進而完成學習任務。利用信息技術和學科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改變教學方式,給學生獨立的機會學會搜集和處理信息,在學生遇到問題時,讓學生試著自己尋找答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二、當前中職學校學科教學存在的問題
現代化信息技術和學科教學的結合的確給中職學校的教育質量帶來了福音,相比于傳統的教學模式,這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豐富了課堂內容,但是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學科教學質量還需進一步提升。因此,作為中職教師,我們應該明確這些問題,找出關鍵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將其付諸實踐。
(一)教學觀念存在一定的偏差
近年來,國家教育部門已逐步意識到傳統教育存在多處弊端,其培養出來的畢業生已經不適合現代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因此國家教育部門提出了課改計劃,制定了一系列切可實行的措施,借助科學技術,實現教學的現代化和信息化,全面發展學生。但是在我國眾多的中高職院校中,仍存在很多教師的教學觀念停留在原地,對于現代化信息技術有較強的抵觸感,為了應付檢查也只是偶爾使用信息技術,做表面文章,這種消極、抵觸的態度定會阻礙教學質量的提升。
(二)教學改革的步伐與信息技術的應用存在沖突
目前,有很多中職學校的教師都存在一個思想上的誤區:認為只要將信息技術恰當引入到課堂中來,就能夠徹底提高教學的質量。這種想法的根本原因在于過于看重教學技術的重要性,忽視了教學改革的根本性。利用信息技術固然能夠改善教學質量,但是卻無法從根本上提高教學質量。中職教師的主要任務是讓學生在理解學科理論的基礎上,使其掌握重要的操作技術,在這個教學過程中,信息技術的引用只是起到輔助的作用,并不是真正決定教學效果,因此教師應該正確看待信息技術的作用,在其輔助作用下,結合教學大綱不斷深化教育改革。
三、在中職學科教學中引入信息技術的主要優勢
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需要教師轉變教學觀念,真正將教學改革落實到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上,以下就分析利用信息技術為依托的學科教學課堂存在的優勢。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每次教師使用多媒體教學的時候,學生都會被電腦中那些先進的教學設計和優美的動畫深深吸引。例如,在學習Flash中的“使用遮罩層”一課時,教師可以先展示幾個遮罩效果做出來的動畫,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讓其結合生活實際,想一想在哪些地方能用到這些技術。為了直觀解釋蒙板層的原理,可以展示首先用一張白紙遮住一只小狗,然后把白紙剪出一個圓,就可以透過這個圓看到小狗,而白紙遮住了其他部分。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很容易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那么接下來的學習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每當遇到難題時學生就會主動問老師。
(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如在計算機教學中,要想使學生掌握計算機的基本方法,就必須要求學生學會人機交流。被動式和接受性的學習方式在計算機教學中會逐漸被淘汰,信息時代的學生就需要有自己的創新能力,教師要讓學生動手操作,主動與計算機進行交流,參與到學習中去。例如,在學習Word中《圖文混排》一課時,教師為了開拓學生的思維,可以“我是新主編”為題開展活動,給予每一位學生當主編的機會,讓其運用自己學過的圖文混排知識創辦一期雜志封面,內容不限,這樣學生的想象思維就會被打開。
(三)加大了課堂內外信息的傳遞量
采用信息技術為輔的教學課堂豐富多彩,教師利用信息技術能夠用聲音、圖形、文字、圖像等內容以立體方式展現在學生面前,為學生傳達出更多的信息內容,從而使原本靜止的視覺信息配上生動的有聲語言和相應的文字說明,而變得生動、活潑起來,這樣的教學課堂,圖文聲并茂,不僅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其積極投入到課堂中來,還能夠加大課堂信息的傳遞量。例如,在網絡教室里學習Auto CAD軟件中的《三維建模》一課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利用網絡工具,上網去自己搜尋三維建模的種類及其異同點,從而鍛煉學生搜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在幾分鐘后,各個小組的學生就會搜到大量有關建模的種類、異同點,還有些學生配上了不同實體模型圖片等。這種讓學生親身探索問題結果的教學方式不僅印象深刻,教學效果還得到了提升。
(四)有利于學生自主去學習
眾所周知,中職學生的課堂注意力集中時間普遍在8~15分鐘,那我們就可以利用學生的生理特點,把中職教學的知識設計成一個個的微課知識點,8分鐘的微課視頻簡化了教學流程能有效地利用學生的課堂注意力進行教學。8分鐘的微課視頻能將書面化的知識點立體化、形象化,能更好地讓學生理解知識點,學生可以課上課后都利用移動終端自主學習來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同時對一些學困生來講還可以能從行動上引導他們利用課余時間自主學習。微課學習資源可以提供新的知識點讓學生自主學習,也能讓學生輕松復習舊的知識點。當然一節45分鐘的課可以穿插1~2個微課視頻進行知識點的梳理,剩余的課堂時間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實訓、案例分析、情景模擬等活動來培養團隊合作能力和動手能力,也可以通過作業限時完成來培養學生獨立自主或團隊協作解決問題的能力。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視頻技術的廣泛應用,學生可以隨時隨地使用自己的手機自主地學習微課,將課堂上的知識融會貫通。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的發展極大改變了人們延續千年的教學方式和生活方式,給人們帶來無窮的樂趣,在網絡信息技術下,遠距離溝通已經不是障礙,大家可以一起探討問題,共享資源。而信息技術與教育的完美結合,徹底顛覆了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模式,它能夠解放學生的天性,使學生的思想可以天馬行空,從而為教育創造出無限的發展空間,激發出多種新穎的教學方式,在這種開放性的課堂上,學生能夠插上信息的翅膀,跳出傳統思維的框架,尋找問題的答案。雖然從目前來看以信息技術為依托,提高教學質量的實施還不夠完善,還存在多處問題,但是我們作為教師,要相信自己的能力,要抓住問題,及時解決,爭取教學質量再上一個臺階。
參考文獻:
[1]韓玉梅.多媒體技術在計算機教學中的問題及其對策[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3(10).
[2]朱小平.中職計算機應用中信息技術的初探[J].網絡安全技術與應用,2014(04).
[3]郭桂英,劉光然,詹青龍.信息技術在中職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現狀分析[J].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學報,2012(01).
責任編輯 何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