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芹
黨建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而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最能動的因素,也最具開放性、波動性和可塑性,因此黨建工作必須把人放在首位,認真捕捉人的思想、心理、意趣的變化,高度重視解決人的物質和精神需求。一句話,黨建工作要以人為本,變管理為服務,寓管理于服務之中。
一、“以人為本”的涵義
“以人為本”的思想體現在管理中,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國歷史上的儒家治國方略。在儒家思想表現出來的和諧理念中,特別關注了“以人為本”的仁政思想,孔子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孟子進一步指出:“不以仁政,不能平天下”。由此可見,儒家思想認為實現社會管理的本質是“治人”,管理的前提是“人性”(善惡),管理的方式是“人治”,管理的關鍵是“得人”,管理的組織原則是“人倫”,管理的最終目的是“安人”……總之,一切都離不開“人”。只有真正實行了“以人為本”的管理,才能使“仁政”“、王道”得以實現。
在西方,“以人為本”的管理到了近代得以系統全面發展,肯定人性的優點,重視人格的尊嚴,認為工作熱忱、發展潛能、責任感皆存在于人身上,管理者只有因勢利導,從被管理者生理、心理和社會的需要(動機)上進行考慮,才能激發其創造性和積極性,發揮更大的社會效果。
總體來說,行為管理理論把“以人為本”作為出發點,在管理過程中盡量做到:關心人的生活需要及其心理反應;在人與人之間建立彼此友誼及感情關系,互相支持;尊重每個人的人格,使其能獨立自主的自覺自愿的工作;對人施以激勵,使其內在潛能得到最大的發揮;培養人的快樂情緒及熱誠的工作意愿,使能積極主動地工作等等。可以看出,“以人為本”作為一種理念,一種社會管理方式,一種追求的目標,在東西方社會管理實踐中都得到了很好的發展,這給當前的社會管理實踐提供了有益的經驗。我們企業的黨建工作同樣離不開“以人為本”的支撐,缺乏了這一理性因素,我們的黨建工作就會開歷史的倒車,就可能變得毫無生機活力,這與馬克思提出的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與我國當前正在踐行的全面改革是格格不入的。
二、如何在企業黨建工作中實現“以人為本”
要在企業黨建工作中實現“以人為本”,除了在理念上樹立“以人為本”的咨詢觀點外,更應從微觀上把這種融入到管理的具體活動之中,我認為,主要體現為以下幾種途徑:
1.更加關注員工個人的價值取向。
傳統管理通常把機械化的生產管理、追求高效率作為目標,從而忽視了人的價值作用,使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受到壓抑。在“以人為本”的管理中,員工的個人想法、價值觀、個人的目標是得到充分尊重的,管理者通過正確的引導,使個人目標與企業的目標結合起來,使企業目標的實現轉變為個人價值的實現,更加尊重人性的選擇、人性的需要,這在管理實踐過程中是至關重要的。企業也只有在滿足了員工個人多樣化、個性化的發展的同時,才能得到進步和發展。
2.更加關注柔性管理。
科學管理理論追求決策目標的最優化原則,在一定條件下通過一定程序和機密計算,決策目標都是最好的,也是最優的。這種傳統的剛性決策在行為學派的修正下,逐步轉向柔性決策管理。與此同時,決策的柔性化進一步體現在決策的程序也由剛性的“一言堂式決策”轉向柔性的“民主式決策”,這種“民主式決策”更能體現“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主張,更能促進社會管理實踐的發展。
在管理方式上,以往我們著重的是強調統一性的“剛”性管理,而新經濟時代的現代管理是有較高理智水平的“柔”性管理。“柔”性管理是一種采用非強制方式和非權力性影響力,將有形的管理融入到無形的意識中去,從而把組織意志轉變為自覺行動的管理,達到以柔克剛的效果,最終實現組織目標。有專家認為,柔性管理將成為21世紀管理的主要模式。在《道德經》中,老子也闡述了這樣的觀點。他認為“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欲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假如領導者采用柔弱策略,解決管理與被管理者的矛盾,鼓勵成員當家作主,努力工作,很可能達成管理目標。因為“天下之至柔,馳騁于天下至堅”,即天下最柔弱的東西,能在天下極堅硬的東西里穿行無阻。比如水,沒有比水再柔和的了,可它卻無往而不利!過高山而成峽谷,穿平原而為江河,滴水之力可穿石,滔滔萬丈能覆舟。所以,管理者應慈悲為懷,寬以待人,以柔克剛,以柔制勝。長此以往,被管理者的行為將發生根本的改變:他們不再因害怕懲罰而被迫工作,也不再因期望獎勵而向管理者偽裝積極性,蘊藏在內心深處的價值實現感、成就欲、事業心、自強心理與主動性將自然地傾瀉出來,產生更多、更有價值的創造性行為。他們將自覺地與管理者一道,把工作做得更好,從而給組織注入強勁的發展動力。
3.更加關注激勵的重要性。
伴隨著科學管理向行為管理的轉變,社會管理也從傳統的控制操縱轉向激勵和引導。在傳統的控制操縱模式下,管理過程沒有互動、沒有交流,每個人都是按部就班,缺乏積極性、創造性,而新的激勵引導型管理模式,講求發揮人的主動性、創造性,通過管理中的引導和激勵方式,使人努力實現自我、超越自我,把人的潛在價值積極轉化為一種現實的社會生產力,在實現自我價值的同時,達到了社會的管理目標,也使企業的黨建工作更加順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