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詠梅 劉研 周健
【內容提要】本文根據自媒體新聞的傳播特征,結合交互設計理論,提出了在自媒體新聞渠道當中運用“Sage-BFT”模型,以增強自媒體新聞本身的吸引力和傳播能力,提升公眾的自媒體新聞渠道使用體驗。“Sage-BFT”模型包含空間(space)、審美(aesthetic)、游戲性(gameplay)、情感(emotion)、行為(behavior)、反饋(feedback)、時間(time)等7個要素。在自媒體新聞渠道設計中,7個要素像蜂窩結構一樣排列,相互關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
【關鍵詞】自媒體新聞 Sage-BFT模型 創新
一、自媒體新聞時代的到來
追溯自媒體新聞的發展,我們要從新聞業的形成中尋找軌跡。新聞業的形成與發展帶有明顯的技術烙印,在特定時期,技術對新聞業的變遷具有革命般的意義。如邁克爾·舒德森(Michael Schudson)在分析19世紀30年代新聞業產生巨大變遷的原因時認為,最值得關注的兩種解釋是“科技論”和“識字率論”。其中,“科技論”的解釋是,“印刷技術及相關行業的科技進步、鐵路運輸及后來電報通訊行業的發展,是新聞業得以變革的先決條件,它們決定了售價低廉、發行廣大、對新聞如饑似渴、獨立自由的報紙得以誕生。”①
從宏觀上看,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與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推動當前社會形態從“大眾社會”發展到了“網絡社會”。②當全球范圍內經濟、政治、文化因網絡社會的出現而處于廣闊變革之時,作為維系社會的紐帶的新聞業,不可避免地受到這些變革的深刻影響。米切爾·斯蒂芬斯(Mitchell Stephens)在討論新聞的未來時認為,“互聯網進一步改善了新聞的收集、發布方式,但其主要作用卻是發布新聞和對新聞進行分類——方便讀者閱讀”。③在這里,斯蒂芬斯主要表達了網絡社會背景下新聞業外在的“形式”變化,沒有進一步討論這些形式變化背后內在的“內容”變化。
在新媒體與舊媒體的沖突、融合過程中,普通公眾具有了真正意義上的自主權利,不斷利用各種嶄新的渠道進行新聞生產,進入到新聞業的話語體系中,參與社會意義的構建,形成了“自媒體新聞”。“自媒體”的概念源自丹·吉爾默(Dan Gillmor),吉爾默在其著作“we the media”中認為自媒體是一種實時的、互動的信息傳播方式,互動技術提升了公眾的使用體驗,為媒介發展帶來新的巨大變革。自媒體的出現催生了依托互聯網的、普通大眾主導的新聞生產方式,這種新聞生產方式的出現,意味著由個別媒體集團控制新聞生產的時代已經成為過去,自媒體新聞時代已經到來。④
二、自媒體新聞渠道與“Sage-BFT”模型
本文對“自媒體新聞”的界定是指非專業新聞生產領域的社會組織、公眾利用自媒體渠道進行新聞生產和傳播的新聞報道形態。自媒體新聞渠道包括基于各種技術手段的博客、播客、論壇、微博、微信、客戶端等。自媒體新聞渠道基于互聯網“web 2.0”技術構建,在新聞生產過程中運用了“web 2.0”的所有特性,這其中最為顯著的特性在于全方位的互動性。⑤任何非專業新聞生產領域的社會組織、公眾都可以借助自媒體新聞渠道的特性,進行新聞的生產與分享,使得學者們之前提出的“公共新聞”發展到“參與式新聞”成為內涵豐富的現實。⑥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3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截至2015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6.68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8.8%。互聯網絡發展的趨勢與特點之一是,互聯網應用向提升體驗、貼近經濟方向發展。但整體而言,目前我國自媒體新聞渠道的應用體驗并不理想。要想解決此問題,可以借用設計領域的交互設計理論來最大程度地提升公眾參與新聞生產過程,提升使用體驗。設計領域的交互設計理論(Interaction Design Theory)主要研究人類如何有效地與經過設計的特定的目標進行溝通,特別是人與機器如何有效地進行溝通。
羅杰斯(Yvonne Rogers)等將交互設計定義為“設計互動產品從而滿足人們日常生活與工作的需要。”⑦隨著時代與設計觀念的變化,越來越多的人傾向于將交互設計稱為用戶體驗設計。而自媒體新聞渠道需要將交互設計理論的應用領域從人與機器之間的溝通擴展到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上。意大利作家、編輯、美國現代藝術博物館館長安東內莉(Paola Antonelli)在 TED上做了有關交互設計的演講,她在演講中提到為什么把“吃豆人”游戲(Pac-Man) 收錄到美國現代藝術博物館當中。安東內莉認為,交互設計的重要因素包括時間、空間、美學與行為等4個方面。⑧在安東內莉提到的交互設計要素基礎上,將這些要素進行延伸擴展,再加上情感、游戲性以及反饋等3個要素,共同構成了提升使用體驗的“互動蜂窩模型”,稱為“Sage-BFT”模型。⑨(見下圖)
三、“Sage-BFT”模型的含義
“Sage-BFT”模型既表達了安東內莉所提到的交互設計意義,同時充分地考慮了自媒體新聞渠道的互動特征,因而內涵更加豐富,具有非常好的可操作性。“Sage-BFT”模型包含空間(space)、審美(aesthetic)、游戲性(gameplay)、情感(emotion)、行為(behavior)、反饋(feedback)、時間(time)等7個要素,將其簡稱為“Sage-BFT”。7個要素像蜂窩結構一樣排列,相互關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以下分別作簡要闡述說明。
1.空間(space)。自媒體新聞渠道的空間布局規律與傳統新聞渠道——如報紙的空間布局規律不同。自媒體新聞渠道的空間布局更講求尊重人對信息認知、加工的規律,需要充分結合認知神經科學理論來進行渠道的空間布局。
2.審美(aesthetic)。自媒體新聞渠道是對圖片、視頻、音頻等多媒體符號進行綜合的結果,合理地對這些多媒體符號進行選取,按照接受美學的思想進行組合傳播,能夠減少渠道使用過程中的煩躁情緒,能夠激發公眾的審美體驗。
3.游戲性(gameplay)。游戲性是吸引人們集中精力完成新聞閱讀的重要元素。游戲是所有生物的天性,進行游戲化設計,加強自媒體新聞渠道的游戲性,能夠提升公眾對特定自媒體新聞渠道的使用黏性。
4.情感(emotion)。在自然進化與社會發展的雙重影響之下,人類成為情感豐富的高級動物。虛擬空間的環境中,公眾的情感變得更加復雜多樣 ,在自媒體新聞渠道中圍繞新聞內容進行廣泛互動,最終在渠道和公眾之間建立深入的情感聯系。
5.行為(behavior)。行為是指人們使用自媒體新聞渠道的具體互動方式,如通過點擊、劃動等方式可以實現特定的操作目的。行為是否順暢,是否符合心理預期,直接關系到人們使用渠道時的體驗。
6.反饋(feedback)。自媒體新聞渠道中要對公眾提出的疑問以及其他行為給予迅速回應。反饋要素對其他6種要素是否起到了應有的效果具有監測的作用,如果監測到某種要素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就需要及時對這種要素進行修正。
7.時間(time)。自媒體渠道在新聞生產的時間上具有特殊優勢。除了在第一時間報道最有價值的新聞外,時間要素還指自媒體新聞渠道的設計要注重人與機互動操作的反應速度、人與人互動分享的反應速度。
三、結語
現今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與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推動著新聞內容的生產與傳播方式不斷進行變化,在這些變化當中,自媒體新聞的出現引起了學者與業者的廣泛關注。從現有的文獻來看,學者與業者對自媒體新聞本身進行了非常深入的分析與研究,但鮮有學者和業者從接受的角度來對自媒體新聞渠道設計進行分析。本文根據自媒體新聞的傳播特征,結合交互設計理論,提出了在自媒體新聞渠道當中運用“Sage-BFT”模型。“Sage-BFT” 模型充分尊重自媒體新聞與交互設計的規律,有助于在新媒體和舊媒體沖突、融合的地帶,充分地進行意義與知識的合作生產、問題解決的共享。⑩
注釋:
?譹?訛邁克爾·舒德森.發掘新聞——美國報業的社會史[M].北京大學出版社,第24-25頁.
②簡·梵·迪克網絡社會——新媒體的社會層面(第二版)[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年1月,第33-36頁.
③米切爾 ·斯蒂芬斯.新聞的歷史(第三版)[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4月,第221頁.
④Dan Gillmor: We the Media- Grassroots Journalism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O'Reilly, 2004.
⑤Sam Han. (2012). Web 2.0. Routledge.
⑥吳曉明.對自媒體平臺上的新聞傳播理論的考察[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第31卷第6期,2005年11月.
⑦Yvonne Rogers, Helen Sharp, Jenny Preece. (2011). Interaction Design: Beyond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3rd Edition). Wiley. P.9
⑧ Paola Antonelli. Why I brought Pac-Man to MoMA. TED Salon NY2013. Filmed May 2013.
⑨周健.新媒體背景下的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應用研究[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15年第2期.
⑩亨利·詹金斯.融合文化——新媒體和舊媒體的沖突地帶[M].商務印書館,2012年10月,第6頁.
作者單位:王詠梅,內蒙古日報社;劉研,內蒙古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周健,內蒙古師范大學公共外語教育學院
編輯:范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