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喧鬧的樂壇上,有幾位實力不俗的歌手,她(他)們純凈、專注,行事低調,人們譽為“安靜的歌者”。在學校文化建設的大合唱中,梅嶺小學也被同行稱之為“安靜的歌者”,他們積極而不張揚,豐富而不喧嘩,努力探索教育的內在規律,抒寫創新發展的美好樂章。
一、“梅嶺深處有文化”
到過梅嶺小學的人,常常用這樣一句話來形容:“梅嶺深處有文化。”
1.梅嶺深處的文化在歷史傳承
1645年,清兵南下,一路勢如破竹,卻不料在揚州被南明兵部尚書史可法所阻。其時,史公駐守揚州,雖獨木難支,然誓死不降。4月14日,揚州城破,史公被俘,后不屈而死,清軍忿而屠城十日,史稱“揚州十日”。隔年,嗣子副將史德威尋史公遺體不得,乃葬其衣冠于梅花嶺下。數年后,清帝感其忠烈,謚“忠正”,建祠以褒之,乃有史公祠。“數點梅花亡國淚,二分明月故臣心。”史可法遂成為揚州這座古城精神圖騰上不可抹去的一道色彩。民國三十六年春,史公后裔史鑒先生悄然走進先祖的祠堂,借梅花嶺一角辦起了新式學堂,始名江都縣立可法初級小學。從此,這里成為一片充滿無限可能的沃野,無數孩子如一粒粒飽滿而神奇的種子,輕盈地來到這里,生根,發芽,長出楚楚動人的葉。后來可法小學更名為梅嶺小學,但在揚州人眼里,史公祠和梅嶺小學永遠是一體的,“可法”就是梅嶺小學的文化圖騰。詩人賀敬之來史公祠后留下過這樣一幅題詞:“史可法人可法書可法,史可法今可法永可法。”梅嶺人在尋找學校的文化基因時,自然而然地從史公的名諱中咀嚼出豐富的意蘊。學校把“可法”作為文化旗幟,志在“可法”“可為他人法”,憑借高度的歷史責任感、使命感,勇于文化創新,做教育改革發展的“弄潮兒”。
2.梅嶺深處的文化在價值堅守
學校文化由外而內的構成是:物理空間—人的活動—內在精神。內心精神成為凝聚學校文化的“一致性”,此時的學校文化就構成有機整體,體現出應有的深度。梅嶺小學的辦學理念是:“以人為本,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重塑文化,為教師享受教育服務。”這與史公精神一脈相承,又轉化為時代的教育話語。更為重要的是,他們不僅倡導,而且踐行,并且努力堅守這樣的核心價值觀,所有的疑惑或彷徨,都回歸到這個原點上予以辨別和澄清。在梅嶺,發生過一次最為經典的論爭,可以作為學校文化認同的注腳。在教育功利主義甚囂塵上的時候,梅嶺提出了這樣的討論命題——何謂名師之名?經過全校教師參與討論,最后大家形成了共識:所謂名師應該是學生生命中的重要他人,而名師之名來自于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我在討論名師之名氣時,曾提出“名氣”因養氣而成名。名師要有向上、向前的氣概,要有書卷氣、大氣、朝氣等氣質,要有勇作為、敢擔當的氣魄,要有虛懷若谷、思賢若渴的氣度,要有學生健康成長、學子英才輩出的氣象,要有凝聚力、影響力、引領力的氣場。所以,我是把梅嶺人引為同道的。對于梅嶺來說,這場席卷校園的討論是重要的,它的重要在于使所有梅嶺人再一次將教育的理念與價值聚焦到了兒童,雖然它未必能夠百分之百地抵御教育功利主義的侵蝕,但是它至少使“什么是真正的名師”開始成為一個“問題”。
3.梅嶺深處的文化在習慣養成
埃德加·沙因在闡說組織文化時,認為文化真正成熟時,構成了“基本的潛在假設”。他說:“當一種問題解決方案反復起作用時,它就被視為理所當然的了。當初一個僅由第六感覺或價值觀支撐的假設這時就會逐漸被人們當作事實。我們最終相信自然真的是以這種方式運行。”(埃德加·沙因:《組織文化與領導力》,章凱、羅文豪、朱超威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25頁)到了潛意識、下意識、無意識,成為一種日常的生活方式、生存方式,可見是“最深處”了。梅嶺小學致力于學生言行舉止的良好養成,期盼在向未來行走時,梅嶺學子能夠自然而然如此這般,符合梅嶺文化的基本假設。他們為此在艱難處攻堅,變革評價方式。2015年1月23日,梅嶺小學《“真的種子”生長記》學生成長手冊正式發布了,它是“對鮮活生命的無限尊重”,它也是“對美好事物的執著向往”,學校從“好習慣”“好體質”“好品質”“好實踐”和“好成果”五個方面幫助每一個學生制定、完成與反思自己的成長計劃,促進學生在踐行、內化中成長為“真人”。雖說人生“路漫漫其修遠兮”,但良好的開端就意味著成功的一半呢!
二、“四了三不”唱真經
在20世紀80年代,翟裕康校長在學校發起了一場著名變革,概括為“四了三不”,體現的是輕負擔高質量。“四了三不”的“三不”是指:不上“黑課”(課表以外的課),不讓學生課后完成作業,不布置家庭作業。而“四了”是指:課堂上教師該講的講了,學生該練習的練了,練習之后評了,下課前把學生的作業本收了。將近30年過去了,梅嶺人任你東西南北風,決不隨波逐流,依然堅持至今。這種堅持不是源于倔犟的脾氣性格,而是在不斷的探索、實踐中,使輕負擔、高質量的校本行動越來越抵達教育的本質。他們唱響了課堂教學改革的真經。
1.體現游戲精神
人類文化在其漫長的演進過程中,積累了無比豐富、源遠流長、高貴優雅的游戲文化財富。兒童所有的生活經驗,無論是知識、道德,還是藝術,哪怕是最抽象最深邃的思想,都可以憑借健康快樂的游戲建立起來。因而,兒童的生命發育和精神成長離不開游戲,真正的教育必須植根于兒童游戲的偉大天性。梅嶺課堂有“魂、神、妙、效”四字訣,細細品味,這四字都可以解讀為是游戲精神的一種關照與體現,只有在游戲中,師生的精神狀態才是自由而充滿創造的。
這是三年級數學“認識小數”的教學片段。
教師:這是一個什么圖形?平均分成幾份?
學生: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
教師:搶答——表示0.1,要涂幾份?怎么想的?
學生:1份,0.1表示十分之一。
教師:如果表示0.9呢?表示0.3呢?
在一個簡簡單單的教學環節中,教師通過猜一猜、說一說、想一想的方式,更為重要的是融入了語調的輕、重、緩、急,頓時使學生歡躍起來,游戲所賦予學生的忘我投入是梅嶺課堂最常見的風景。
2.注重思維質量
思維的價值在于使我們解脫于沖動、慣例的行為,也就是使我們的行為有先見和目的,使預防和發明有可能,也使事物的意義更豐富。不同的學科對于思維有著不同的側重點,在杜威看來,最好的思維方法謂之“反省的思維”,是對于問題反復而嚴正地、持續地思考的一種過程。數學思維強調邏輯的、抽象的思維,語文則強調審美的、形象的思維。梅嶺課堂中的“妙”體現的是對學生思維質量的關注與研究,“妙”在供給學生引起好奇的情境,“妙”在聯結經驗中的事物,“妙”在思維體現學科的特質,“妙”在讓學生成為思維的主人。因為“妙”,所以就有了“效”。
翟裕康老師執教的《圓的認識》是最經典的教學案例之一。雖然他說:“當時這一課執教過的同行太多,在與眾不同與尋求突破上,我倒是考慮了很長時間。”不過,他真正追求的是“不搞表面的東西,以學生為主,讓孩子愿意學、主動學”。正是源于這樣的核心追求,上課伊始翟老師才突然變出了一個“大鍋蓋”,引得學生前俯后仰地笑起來,這個“大鍋蓋”真是神來之筆,一是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二是讓抽象的圓有了具體的形象,三是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滑進了思維漩渦。
3.倡導簡潔風格
教學的簡潔不是簡單,教學的簡潔是深得教育內涵之后的“得意忘形”,是把握教育本質之后的“悠然見南山”。梅嶺的課堂因為注重教學的簡潔而顯得是那樣的“干凈”,在剔除了多余的修飾之后,梅嶺的課堂變得更加“寬闊”。
梅嶺的課堂是什么樣子的呢?
“起立!”
“同學們好!”
“老師您好!”
“請坐下!”
與所有小學一樣,梅嶺的課堂也起始于師生間互致問候。但所有的套話僅止于此,從“請坐下”開始,梅嶺課堂便顯示出獨有的特色。這個特色就是:第一,不說廢話,直接進入教學內容,即“抓課頭”。第二,“限時練習”,對課堂教學中進行的一切練習活動,進行嚴格的時間控制。第三,練后即評,讓學生當時就知道自己的練習情況,當場糾錯。第四,課內完成作業,即“抓課尾”,保證“不留尾巴到課后”。
三、“未來課程”向未來
在《文化與業務,對時代鴻溝的研究》中,瑪格麗特·米德說:“我們必須把未來置于一個男女老少的共同體中,置于我們之中,好像未生的胎兒在母親的子宮里一樣。它已經在這兒了,已經需要哺育、援助和保護,已經需要許多的東西。如果這些東西在他出生以前還沒有準備好,那就嫌太遲了。”梅嶺一直以“做中國人、做現代人、做世界人”為自己的育人目標,很顯然,要想實現這樣的育人目標需要面向未來的豐富的課程資源和課程體系,因而,梅嶺提出并嘗試探索構建“未來課程”。
1.確定“未來課程”的目標
教育是未來的事業,因此,教育所涵蓋的一切都應具有未來性,放眼當下,沒有什么可以超越“未來”而又能夠更為準確地概括出教育的本質來。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梅嶺小學將“未來課程”定位于:傳遞社會和世界文化的精華,賦予學生認識自己、發現自己和實現自己的文化能力。進而明確了“未來課程”的目標:基于“發現、創造、適應、改變”,培養“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生存與發展”的梅嶺學生。
2.建立“未來課程”的結構
結構決定品質,結構更決定了梅嶺小學課程的未來性。為了使我們的學生既能達到甚至高于國家課程標準中的各項要求,而且使個性化發展需求得到充分滿足,梅嶺提出了“P—N—F”的課程結構。P是指“過去”(Past),N是指“現在”(Now),F是指“未來”(Future)。三者之間相互融合成為一個整體,實際上表達的是梅嶺對“未來課程”的理解,即“未來課程”是過去的經驗、現在的知識和未來的創造的融合與整合。
3.整合“未來課程”的內容
梅嶺圍繞著“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生存與發展”的目標,對學科課程進行整合,形成了“求知與發現,實踐與創造,合作與適應,發展與改變”四大門類。如,求知與發現,整合數學、語文、英語,突出兒童最基本的“求知”需求,同時強調通過對現有知識的學習發現世界;實踐與創造,則整合美術、音樂、綜合實踐、模擬聯合國,既凸顯“實踐”的意義,又強調培養學生在實踐中進行創造的能力;合作與適應,整合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男孩·女孩”,突出“合作”,同時又關注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生活的能力;發展與改變,則整合“可法”課程、體育、科學、信息,既關注課程給予學生的基礎性的素養,又關注給予學生的發展性素養。
4.開展“未來課程”的實踐
圍繞著“求知與發現”的主題,梅嶺突出“教與學方式變革”的核心,讓學生從學習知識向學會學習轉變。以其中的數學學科為例,教學首先前置“大任務”,讓學在教之前。其次是編碼“多觀點”,強調追求知識的源流,注重知識的生長歷程,注重知識的統整,講究建構的過程,注重思想,關注思辨,教在學之中。最后追求的是教學合一,學習過程是教師與學生角色重塑的過程,是彼此發現與共進的過程;在角色重塑的背后是學習方式的悄然轉變。
圍繞著“實踐與創造”的主題,梅嶺充分發揮藝術實踐和社會實踐中充滿的創造的可能性,讓學生成為新的社會生活的創造者。以其中的“模擬聯合國”課程為例,如2013年圍繞“霧霾”氣候難題,學生現場展示一學期的研究成果,第一環節為“國家名片”展示,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埃及和中國五大代表國分別用音樂、舞蹈、講述等方式展示了各國的歷史、文化和經濟;第二環節五大代表國學生圍繞“全球氣候變化及應對”這一議題進行深入探討,“小外交官們”合縱連橫,介紹立場,自由辯論,投票表決。在實踐活動中,針對有效的問題,學生進行了探索與思辨,并提出自己解決問題的策略與方法。
圍繞著“合作與適應”的主題,梅嶺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可以預先模擬未來生活的場所或者空間。以其中的“男孩·女孩”課程為例,“男孩·女孩”課程圍繞“發現自我,悅納自我,完善自我”三個維度進行創編,形成24個活動主題,螺旋上升,陪伴孩子度過六年的美好時光。如二年級的“男孩女孩之合作”,在輕松的氛圍中,兒童的天性和與生俱來的能力得以展示,讓應邀來學校觀摩的家長對孩子的成長有了欣喜的發現。
圍繞著“發展與改變”的主題,梅嶺強調的是賦予學生改變現實生活的能力。以其中的“可法”課程為例,從一年級到六年級,根據孩子的年齡特征確定研究主題,最終形成六個主題,展示學生在面對歷史情境與當下社會現實中的挑戰之下的思考與選擇,如六年級第一學期,以辯論會的形式開展諸如“強敵當前,史可法該不該誓死守城”的辯論,讓學生意識到在歷史與社會發展的進程中每一個人身上所承擔的責任比我們想象的要重大。
回顧梅嶺的課程變革,從2009年以“讓學生帶得走的能力”為主題開展學科教學的探索開始,到今天系統而完整地進行課程改革的嘗試與探索,梅嶺隱約看到了那遙遠而美好的未來教育的模樣;在向著未來教育前行的路上,梅嶺預約著未來的精彩。
四、“常春藤學院”春常在
從2001年至2013年,梅嶺小學經歷三次行政區劃,先后隸屬四個不同的區域管理;學校先后經歷品牌復蘇、品牌擴容、品牌輸出、實施區域集團化辦學四個重要的發展節點;學校從發展的低谷時只招收3個班的一年級新生,到最大規模時一年級招收22個班,實行106個班級、6000名學生、300多名教師的“三園一校”一體管理,成為了一所規模較為龐大的學校;從最初實施區域內教師優質順向流動,到全面推行教育均衡背景下以滿足區域內大資源整合需要為前提的、每年高達15%的教師流動,一所小學里,出現了13%的初、高中轉崗分流的教師,學校原有的生態結構被改變。
在這樣的背景下,作為一所名校,如何突破外在與內在所累積形成的困境和阻力,實現其可持續發展呢?梅嶺認識到,問題的根本在于教師發展,而教師發展在于能否成為專業的人,專業使教師獲得存在的尊嚴,專業使教師獲得工作的意義,專業使教師成為校園里“重要的人”。對于梅嶺來說,這不僅是一個理性思考的問題,更是一個實踐創新的問題,于是,一所叫作“常春藤”的學院誕生在梅嶺的校園中,它以鮮明的文化自覺為特色,以追求師生同步成長為價值旨歸,以系統化的校本研修為行動方式,從而創造出一種高品質的專業生活。
經過近十年的發展,“常春藤學院”已經成為梅嶺教師高品質專業生活的一種象征,一個極具代表性的符號。
這種高品質的專業生活首先源于梅嶺的專業態度。從“常春藤學院”在梅嶺誕生開始,就將“純凈與高遠”作為梅嶺教師專業發展的精神追求。在梅嶺,教師經常所樂道的一句話就是:“我們既要仰望天空,也要腳踩大地。”“仰望天空”就是梅嶺教師對“純凈與高遠”的精神追求,也是梅嶺教師的專業態度。專業態度本質上是一種價值體現,教師的專業態度是教師對自身專業發展的目的、方式以及意義的價值取舍與凝練,而梅嶺如何讓“純凈與高遠”成為教師的專業態度,這是一個值得期待的問題。
不回避現實問題,這是梅嶺的做法之一,在當下的教育環境中,不可否認充斥著各種各樣的誘惑和灰暗,既然梅嶺不羞于暢想教育的未來、憧憬理想的教育,那么梅嶺也不回避這些誘惑和灰暗。展開思辨討論,澄清存在價值,這是梅嶺的做法之二,學校引領教師直面現實的挑戰與困境,直面最真實的自我,重新思考如何生活得更有價值、更有意義。回歸經典,徜徉于藝術之中,讓“美”蘇醒在每一個人的心中,這是梅嶺的做法之三,只有在美好的事物中,才能夠體驗什么叫“純凈與高遠”,梅嶺的“相約星期二”影視沙龍、“樂讀”電子雜志、每一個學期結束時候的“梅嶺詩會”等等,用最經典的電影、最美好的文字、最舒適的方式,讓身在這所校園中的每一個人,從現實的蒙蒙塵埃中驀然回首,看見心中的美,激發起教師心中對“純凈、高遠”的向往與追求。
梅嶺的高品質的專業生活還來源于專業能力。專業意味著一種能力,一種基于教育思想的創造能力。梅嶺的“常春藤學院”從誕生開始就致力于引領教師從凡庸走向杰出,而從凡庸走向杰出,源于專業能力的提升。在實踐中,梅嶺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教師的專業能力不能只是從“術”的角度、從單純的操作層面去界定,教師專業能力的構建和發展必須不斷地反觀教育的本質,必須不斷地審視、響應客觀世界的感召與需要。因此,梅嶺不斷引領教師自我厘清教育的本源,鼓勵教師拓展學科理解與認識,進而推動教師的專業能力從操作層面走向思想層面,最終實現從凡庸走向杰出的蛻變。
人們常說,理論是灰色的,生活之樹長青。借用這個句式來說,一名教師在供職前學習的知識,隨著時間流逝,逐漸模糊不清,灰色漸生,而“常春藤學院”春長在,永遠孕育著新的生機和希望。
歌者何能安靜?文化靈魂使她(他)有定力,吟唱真經使她(他)不旁騖,向往未來使她(他)添信心,而“常春藤學院”則使她(他)永遠走在成長的路上。于是,前程不可限量。對于梅嶺的期待正可如此!
(楊九俊,江蘇省教育學會會長,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特級教師,210013)
責任編輯:宣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