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楠
新課程標準頒布以來,語文教師們都把轉變教學方式作為研討的主要話題,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是語文教師現階段進行的最有益的嘗試。在所做的各種嘗試當中,合作學習與探究式學習最受關注,最常見的形式是分成學習小組,就某個拓展延伸的問題進行討論。教師由以前的“滿堂灌”轉化為關注學生、鼓勵學生個性化解讀上來。這是教育發展進步的表現,也是新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然而在聽過試過數次這種以合作小組的形式討論法授課之后,對其中不盡如人意的地方筆者有如下的思考。
一、語文課討論的實質作用
為何要進行討論?討論式教學法是指經過教師預先的設計與組織,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讓學生就某一重要問題各抒己見,并通過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多邊交流,互相啟發探討、以尋求獲取真知和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教學方法。
高中語文課堂討論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由教師提出問題,然后學生之間分成不同的學習小組展開討論;另一種是學生提出問題,然后教師在進行總結后,全班分成不同的小組進行探討。不論哪種形式的討論,作用是為激發學生進一步的思考,積極鼓勵他們開展創造性的思維活動。
有效的討論能讓學生們都以學習主體的身份參與進來,不會只做旁觀者。學生由被動聽講轉化為主動思考,自己的體驗、判斷能迅速及時地在小組內交流、反饋,這能極大地激發他們興趣,調動他們參與,這是其它方法不可替代的。著名的教育家埃德加富爾說過:“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而討論法能促進他們思考分析。學生們為了在交流中有良好的表現,往往更加集中注意力,充分發揮自身的潛能,運用自身的生活常識和知識積累,分析判斷,冥思苦想。而在交流中,同伴的新的思想觀點,又進一步點燃其思考的激情,讓他們去發現、探索、思考。所以,討論法教學的效果往往會超過老師一言堂的預設,學生的接受程度一定會比較高。
二、目前語文課討論環節的幾種表現
討論這種形式其實并沒有語文課堂的獨特性,數學課,生物課都可以進行,所以討論只是形式,不應該是目的。但是目前的一些為語文課設計的討論環節,卻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
表現一:沒有明確目的的討論。一上課,讀完文章就讓學生討論,討論的理由是看完文本后的感受。這樣討論的目的是什么,讓學生在討論中形成一致的觀點,還是就如茶話會一樣,沒人在小組內講講自己的感受即可呢?
表現二:沒有實質作用的討論。老師問了一個拓展問題,大家已經在下面喊出自己的答案,可是老師為了展示自己的環節,卻讓學生在組內先進行討論。忽略學生的回答,自顧自地為了討論而討論。
表現三:沒有要求記錄的討論。學生們在小組內熱烈而又漫長的討論著,可是在班內發言時,卻沒人舉手,被提問站起來回答的學生也說不出合乎邏輯或者建設性的答案,甚至忘記了自己組內討論的全部內容。至少要把討論結果的大體框架記錄下來吧。
表現四:沒有最終結果的討論。老師布置討論,學生討論后發言,可是教師卻沒有最終的總結與評價,只針對各組的發言給予表揚,卻沒有自己的指導,或者有的老師還要說,這個問題其實還有待我們進一步思考。這樣的討論浪費了多寶貴的時間啊!
三、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