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
小學生正處于生理、心理與智力發展的起步階段,而小學教育是引領他們起好步的關鍵。小學語文教學是引領孩子們掌握現代文明知識獲取工具的教學,是整個教學體系的基礎性工程,對于孩子的成長與進步,以及對他們終身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抓住小學語文課本特點,促使學生產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蘇教版的小學語文具有許多緊貼時代發展的特點。比如,教材中引入了許多童話故事、寓言事故、成語故事等非常有趣味性的文章,對此,教師可以充分發揮好這些特點,引領學生在課堂教學實踐活動中“以趣激讀”,通過興趣影響、引導與激發培育學生對閱讀產生濃厚的興趣,例如,當前教師引領孩子們學完某一課文之后,充分發揮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可以引導學生積極開展“個人朗讀秀”活動,促使他們飽含深情進進行朗讀,還可以組織“小組團體朗讀秀”,并以這些“朗讀秀”為基點,循循善誘地引導學生進行誦讀,繼而進行理性分析閱讀,適時組織讀后心得互動交流活動,促使學生愛表現、愛張揚的良好個性得到彰顯,讓閱讀成為促進他們明理明知的有效途徑,讓閱讀成為他們增添生活色彩的重要形式,從而促使他們從閱讀中獲得更多樂趣,激發出濃厚的閱讀興趣,讓他們更加自主地產生出良好的愛好閱讀的習慣。
二、緊扣課堂閱讀根基,激發學生自覺走進課外閱讀
課外閱讀是課堂閱讀的延伸,課堂閱讀教學的質量與效果如何,將直接影響到學生對課外閱讀的積極性、主動性、自覺性,影響到他們對課外閱讀的興趣培育和閱讀習慣的養成。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課堂閱讀時,不僅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課堂閱讀的重要性和關鍵作用,而且還必須著眼于學科教學的總體目標,認識到其在整個學生的學習生涯中的核心價值作用,認識到課外閱讀對小學語文教學的積極作用,切實緊扣課堂閱讀這一根基,引導學生更加積極自主地加強課外閱讀。
例如,在引領學生進行《沉香救母》的課堂教學活動中,首先引導孩子們正確識字,順利通過“生字關”,繼而帶領學生一起進行“分段閱讀”,在每閱讀完某一段之后,適時稍作停頓,并創設一些問題,促使他們進行深入思考,讓他們對“沉香的媽媽為什么不在沉香的身邊?”“是誰告訴沉香,他的媽媽被二郎神壓在華山腳下?”“沉香知道真相后是什么表現?”“課文中描述沉香當時又難過又氣憤的語句有哪些?”“沉香的爸爸看出沉香的心事后是如何對沉香說的?”“沉香聽了他爸爸的話之后,內心又發生哪些變化?”“不同時候,沉香解救媽媽的決心有沒有動搖?”“為了救母,沉香又是如何刻苦練功的?”“沉香練得一身好武藝后,有沒有打敗二郎神?”“二郎神到底是何人物?”等等。這些問題可以很好發激發學生加強課堂閱讀,同時,可以激發他們對相關問題的深入思考,從而順勢引導他們走出課堂,追尋沉香的足跡,更加積極、更加主動、更加自主、更加自覺地拓展閱讀,激發他們的濃厚課外閱讀興趣,激發他們自覺走進課外閱讀。
三、著力加強外力牽引,積極主動向學生推薦課外讀物
例如,教師在引領學生進行課堂教學實踐活動的過程中,便可以緊密結合教材內容,有針對性地布置一些課后閱讀作業,指定一些經典讀物讓學生進行閱讀,并通過“任務驅動”的方式,讓他們閱讀完之后,將個人在閱讀過程中的所思所想記錄下來,通過在教室內的墻壁上開設“讀后感懷”專欄,讓學生踴躍“秀”出自己的讀后的內心情感。又如,善于抓住時事要事、時尚元素、最新潮流等,向學生推薦一些值得一讀的書目和文章,并積極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思維,然后組織適當的討論交流,讓他們獲得更加優質的理性思維,并從中獲取精神愉悅感,進而激發他們對閱讀知識的深入思考與研究,繼而進一步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拓展閱讀,并由此生成樂于閱讀、愛好閱讀、善于閱讀的良好習慣。
綜合以上,可知閱讀是自主有效吸引知識和精神營養的最為主要的途徑之一,掌握良好閱讀方法與優質的閱讀習慣,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加速理解和掌握教學內容,而且還可以強有力地豐富學生的語言素養,促使學生的智力和情感得到更加有效的開發,幫助他們更好地從中獲得美的領悟,增強美育素養。小學語文是小學生必修的一門基礎性工具學科,對于他們的智力成長與人文素養的培育起著奠基作用,語文閱讀能力是語文教學活動必須重點加以關注的能力,完全依靠課堂內的教學是難以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必須緊貼小學語文的具體實際,引領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閱讀,讓學生在課外閱讀中“溫故而知新”的鞏固與發展閱讀技能,讓他們在“趣味盎然”的課外閱讀中增強人生品味與內涵,從而激發出濃厚的課外閱讀興趣,進而更加有效地推進課堂教學,促使課堂教學的質量與效率得到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