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榮麗
【摘 要】
新課改背景下的數學課堂不再是封閉的知識集中訓練營,不再是單純的知識的傳遞,課堂上我們的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思維得以飛揚,靈感得到激發,我們的課堂變得更加春光燦爛,精彩紛呈。教師應該在課堂上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讓課堂真正地活起來。
【關鍵詞】
激發興趣 民主教學 以生為本 融入生活
教學活動是師生的雙邊活動。課堂上,教師的作用在于組織、引導、點撥。學生要通過自己的活動去獲取知識。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給學生留下一片空間來,讓學生自己去看、去想、去說,以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讓數學課堂不再枯燥無味,教師要給數學課堂注入生機和活力,讓學生在數學的天空飛翔,那么怎么才能讓數學課堂“活”起來呢?
一、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傳統的課堂主宰者是教師,主講者是教師,學生只能是被牽著鼻子走的牛,老師讓他上哪兒,他就上哪兒,不管那兒的“草”自己喜歡還是不喜歡。所以這樣一來,很多“牛”對前面的“草”早已索然無味了。因此,我們要想辦法讓他們興趣盎然,讓他們自己想找“草”、吃“草” ,一是創設情景性問題,激發學生追根溯源的愿望;二是開展學習競爭,在競爭中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三是運用謎語、故事創設情境。教學中如能緊密結合教材,運用謎語和故事的形式創設情境,對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四是充分發揮插圖和教具的作用。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對于具體形象的實物比較感興趣。
二、組織靈活地教學素材
數學問題是來源于生活,而又應用于生活中的。新課程標準中十分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在教學要求中增加了“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不僅要求選材必須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實際,而且要求“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 讓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驗到數學的魅力。對于小學生來說“現實”或許更多地意味著與他們直接相關的、發生在他們身邊的、可以直接接觸到的事與物。我們現在所使用的這套教材,它一改往日的死板,改變了以往老師費勁教,學生費勁學的局面,每一章的內容都與我們的實際生活緊密相連,讓同學們都感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數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培養學生探究和解決日常生活問題的能力。例如:教學長度單位時,讓學生探究和解決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接近1厘米、1米。學生經過檢索生活中常見的用品或物體,可以不假思索地說出指甲的長度、一粒花生米的長度、課桌面板的厚度等接近1厘米。教室墻面窗臺的高度,教室門的寬度、教學樓陽臺的高度、地磚的邊長、黑板的寬度等接近1米。再讓學生用直尺量一量。這樣,使抽象的“厘米”“米”變成了學生生活中活生生的事實,也使學生認識到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
三、體驗生活會的數學課堂
只有真正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能使學生及對數學內容進行拓寬,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達到學習數學的真正目的。如:教學“最小公倍數”時,可讓學生報數,并請所報數是2的倍數和3的倍數的同學分別站起來。問:你們發現了什么?生:我發現有同學兩次都站起來了。教師請兩次都站起來的同學,說他們自己報的數:6、12、18……發現他們既是2的倍數,又是3的倍數。師:像這樣的數還18、24、30……由此引出課題:公倍數。讓學生列出一些2和3的公倍數6、12、18、24、30……師:請分別找出最大的和最小的是幾?生:找不出最大的,不可能有最大的,最小的是6。師:說得真好。2和3的公倍數中6最小,我們稱它是2和3的最小公倍數。 (接上面板書前填寫 “最小” ) 2和3的公倍數很多,而且不可能有一個最大的公倍數,所以研究兩個數的公倍數的問題一般只研究最小公倍數。今天,我們就學習有關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的知識。這里,老師從學生最熟悉的報數游戲人手,把生活經驗融人教學中。因為報數游戲是每個學生都經歷過的,一下子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通過報數,并請符合條件的學生“站起來”這一動作,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上面這些所作所為都是學生經常玩的游戲,教師把生活實際融入教學中,使課堂活躍起來。他們通過觀察發現有的同學站兩次,為什么會站兩次?教師再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在寬松、民主、自由的氣氛中,學生把抽象的公倍數、最小公倍數的概念一下形象化了,不僅使學生理解知識,還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為此,只有讓課堂教學充滿快活的氣氛、鮮活的知識、靈活的教法,把每節課都作為學生探索創新的一次歷程,才能真正使課堂教學活起來——充滿快活,實現鮮活,展現靈活!
總之,活起來的小學數學課堂,那將是充滿生命力的課堂,是充滿人文氣息的課堂。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開放的教學模式,關注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體驗,以“人人都能成功”的理論,組織開放的教學;在合作學習的環境中,生生、師生之間交流彼此的情感;在相處中學會接受他人、欣賞他人;在學習中不斷感受到成功和愉悅;讓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人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布魯納.教育過程.邵瑞珍,譯.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2】蘇霍姆林斯基.閃電資訊: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http://www.at1.cn
【3】李琴.教師如何讓課堂更加生動有趣.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8(5)
【4】孫曉天,胡光銻.小學數學新課程案例與評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