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君君
當人在追尋一種境界的時候,人就漸漸地脫離了蒙昧,慢慢創造他賴以生存的世界;當一個教師去追尋一種教學境界的時候,他就漸漸地擺脫了功利的束縛,慢慢趨向教育的真諦;當一個課堂去追尋一種理想境界的時候,課堂就會漸漸地走向和諧,生命就會得以張揚。
一、理想的語文教學境界,要指向學生的學,要“學”得歡暢
任何一本教育專著,只要它能夠流芳百世,那它們就有一個共通的地方——關注了學生的“學”。由于我們曲解了“尊師重教”中的“尊”,由于我們受到功利主義的束縛,故而使得我們一直將“教學”中的“教”放在首位,并凌駕于學生的學習行為上,這樣的結果將直接導致了學生將學習的行為看成教師的“任務”,而非自己的使命。這種本末倒置的行為嚴重地影響到學生的質量與感受。所以追尋理想的語文教學境界,就要擺正“學”的位置,要讓學生學得歡暢。
(一)擺正“學”的位置。擺正“學”的位置,就理清教育教學的本質。無論是古今中外教育典籍,還是當下的《新課程標準》,它們都以不同的方式與內容界定了教育教學的本質——“學”,即讓學生去學。正是因為“學”是教學的本質,故而我們教師就必須主動的讓位,給學生騰挪學習的空間與時間,給學生創造學習的舞臺與契機。從某種層面上來說,學生的“學”這個行為比他所要習得的“道”或“業”顯得更為重要。就語文來講,如何將學生的“學”落實到本質的地位呢?首先讓其“熱愛”,即讓學生愛上語文,只有讓學生愛上語文,才能讓他們產生學習語文的可能或動力,很難想像一個不愛語文的學生去認真鉆研語文內容。其次讓其“實踐”,即讓學生了解學習語文的路徑與策略,懂得如何更好的去學。當我們擺正好“學”的位置,就能將教育轉化為學生的個體行為,就能產生應有的效益。
(二)凸顯“學”的歡暢。“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就曾表述過學習的最高境界——樂學。現在心理學的研究也證實,當一個個體在從事某項活動中能夠產生“flower”,就一定會促使其產生從事該項活動的欲望。為此,追尋理想的語文教學境界,就必須讓學生體驗到學習語文的快樂。首先我們的教學要抵達學生的學習上。即我們的教學要關注學生的學,要從學生如何讀文章、寫文章的角度去設計教學,而非專注于自己的教學設計。其次我們的教學要考慮學生的體驗。即我們的教學不要僅關注學生的學歷,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動機、方式方法、態度與體驗。
二、理想的語文教學境界,要淡化教師的教,要“教”得無痕
當我們理清了教學的本質——“學”后,我們又該如何擺好“教”的角色呢?在這里,需注意兩個層面的理解:
(一)“淡化”不是“弱化”。陶行知留學歸國后,曾大聲驚呼:“論起‘學校來,都快變成‘教校了,‘教學教學是教學生‘學。 ”從陶老的吶喊中,我們不難看出陶行知既強調了學生的“學”的行為,又強調了教師的“教”應著眼于“學”,所以教師的“讓學”,不等于教師的“退出”。然后當下的教育改革,從輿論導向上看,卻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有弱化或無視教師行為的傾向。”顯然這是違背教學的本質精神的。曾如金海青所說:“任何的課堂改革,教師的作用是無法取代的,尤其是小學生,他們的每一點進步都離不開教師的點撥。”所以淡化教師在學生學習的作用,而不是弱化教師在學生學習的作用。
(二)變“教”為“導”。教學的最高境界就是要教得無痕。首先我們要把教師的角色轉變成“學生學習的參與者”“平等中的首席”,即我們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與控制者。其次我們教師要將“教”轉變為“導”,讓教師的“導”生根于學生的“不能處”——科學認知的空白、文本理解的盲點、語言表述的停滯等,要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感受到教師的幫助而非代替。
三、理想的語文教學境界,要關注課堂的融,要“融”得無間
課堂是一個集體、課堂是一個舞臺、課堂更是一個生命場。所以理想的語文教學境界,就應將這個集體、這個舞臺、這個生命場變得更和諧、更融洽。
(一)讓課堂成為彰顯真我的土壤。由于受地位尊卑的影響,幾十個孩子坐在教室被所謂的“集體意志”束縛著,不斷壓抑著個體的需求,不斷消磨個性的棱角,使得孩子們變成了毫無個性的存在。要知道,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生命存在,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不可代替的鮮活個體,他們有不同的情感體驗、他們有不同的人生經驗、他們有不同的個性見解,所以我們在課堂上不應該“奴同”他們,而應該讓他們自由的表達,發表不同的見解、不同的感受,從而彰顯出真實的自我。
(二)讓課堂成為詩意棲居的場所。哲學家海德格爾說過:“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楊九俊也曾說過:“教育,就是奶和蜜。我們的教育教學要讓學生感受到教育像奶和蜜一樣芬芳。”在這里,我想借楊九俊的話說,理想的語文教學境界就是到處都洋溢著奶和蜜。為此我們在營造課堂教學氛圍時,一定要讓學生感受課堂的芬芳與香甜,讓學生感受到教育的美好與溫馨。
總之,理想的語文教學境界是一種向住、一種追求,我們只有在追求的路上,才能感受追求的歡樂與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