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聲樂演唱藝術中,有些演唱者往往忽視了情感表現對作品表達的重要性。本文從歌曲的歷史文化背景、創作特點簡要介紹新民歌《孟姜女》的藝術處理及情感表達。
【關鍵詞】文化背景;創作特點; 藝術處理;情感表達
藝術歌曲《孟姜女》是由我國國家一級作曲家、指揮家王志信作曲、劉麟作詞的現代民族聲樂作品。這首歌的曲調來源于傳統民歌小調,以我國古代四大民間愛情傳說故事之一的《孟姜女》為背景,結合現代民族聲樂的特點創作而成。歌曲旋律優美、舒緩、哀怨、凄婉、憤恨,但又不失酣暢、大氣,生動表達了孟姜女哭倒長城、千里尋夫的生動場景。下面就讓我們通過對《孟姜女》這首歌曲的題材背景、創作特點、藝術處理及情感表現等方面的解讀與分析,來奠定更深的理解基礎,從而更好地掌握該歌曲及其演唱方法。
一、民歌《孟姜女》的歷史文化背景
歌曲是由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演繹而來的,也是我國民歌中流傳最廣、影響最深的傳統民歌之一。相傳秦始皇時期,統治者為抵御外敵入侵,征調民夫筑建長城,孟姜女的新婚丈夫范杞良(又名范喜良)被迫去修建長城,孟姜女思夫心切,歷盡艱辛萬苦千里尋夫送寒衣,在關卡被守關士卒百般刁難無法過關,孟姜女就把自己的悲慘身世編成一首小調獻唱與士卒,最終感動士卒,隨之通關放行。孟姜女歷盡艱辛終于找到了丈夫修筑長城的工地,卻得來了丈夫墜亡懸崖的噩耗。她悲從中來,痛哭長城下,長城為之崩裂,頃刻間,新砌的城墻轟然倒塌,露出范杞良的尸骸,孟姜女在絕望中投海而亡。
二、新民歌《孟姜女》的創作特點
此曲是根據江蘇民歌《孟姜女》的曲調改編而成,把原來以十二個月為序單一反復哀婉凄楚的表現方式改為以春、夏、秋、冬四季情感上的變化來刻畫,把一個封建社會中的弱女子孤苦無依的悲嘆相思表現得淋漓盡致,這四部分每個部分又都有四句,其中前兩句都是對該季節景物的生動描寫,繼而后兩句就是借景抒情,讓主人公觸景傷情,推起其感情波瀾。歌曲以原有民歌旋律為主題,采用分節歌敘事手法,多次變奏,創作成一首較自由的變奏性多段體曲式歌曲。作者在原民歌旋律風格和音樂色彩基礎上,打破了原有民歌四句頭式的歌謠體曲式結構,豐富了其調式調性;在運用中國民間音樂的基礎上,借鑒西方現代音樂的創作技法,從而使一首簡單的民歌小調發展成一首感人至深、撼人心魄、藝術性與欣賞性極強的大型民族聲樂作品。
三、新民歌《孟姜女》藝術處理及情感表現
(一)第一段--春
此段除了在原民歌旋律上稍加潤飾外,基本上還是保留了原來民歌徵調式的結構旋法,整個樂段速度稍慢,節奏平穩,曲調柔和深情,色彩微暗,使得音樂的抒情性和抒詠性很強,達到了生動感人、含而不露的目的,委婉哀怨地訴說了孟姜女在新春佳節不能與丈夫團聚的寂寥惆悵的心情。
(二)第二段--夏
此段在第一段的框架上進行發展加工,旋律流動感增強,使人耳目一新;但在整體結構、色彩變化、落音上仍保留第一段的韻律,同時又在結尾句上加了兩小節帶有哭腔的長拖腔,更進一步烘托出了孟姜女期望與丈夫相見但又相見無期的悲怨心情。在演唱時要在第一段的感情基礎上慢慢深入,把握好哽咽哭腔的表現,生動表現孟姜女的無可奈何。
(三)第三段--秋
此段經過間奏由慢到快的速度變化,調式由大調G徵調轉為同主音小調F羽調,這使得音樂色彩變得更為悠遠,如泣如訴,在凄涼悲痛的歌聲中流露出更加深切、炙熱的思念之情。隨著主人公孟姜女內心情感世界不斷地變化,音樂的情緒也隨著被層層地推進,演唱時應更加注意氣息的流動,同時注意分句和停頓,要唱出孟姜女把深厚情意一針一線地縫進丈夫棉衣里的哀怨憂愁,進而演繹了悲慟的千里尋夫。
(四)第四段--冬
歌曲第四段的音樂中借鑒及融匯了我國戲曲音樂的表現手法,運用了緊打慢唱的搖板音樂,在全新的降B徴調上再現節奏,拓寬了孟姜女的主題音樂,在這段伴奏上是以急速的16分音符進行,與歌聲呼天喊地的高亢拖腔形成鮮明對比,鮮明地刻畫出一個冒著刺骨寒風在漫天大雪中歷盡艱辛、堅強不屈、渴望夫妻團圓的孟姜女形象。再加上音程七、八度的大跳,渲染出了主人公孟姜女千里尋夫送寒衣強烈的藝術氛圍。
(五)結束
結束段中也運用了戲曲由慢到快層層遞進的垛板音樂表現手法,用密集的節奏,連續的后半拍手法展轉推進,將全曲推向高潮。這里要特別注重演唱的咬字,前面幾句要求清晰柔和,后兩句有意識地去著重字頭力度。“哭倒長城八百里,只見白骨滿青山”這句達到感情悲憤的至高點,充滿想象的詩句與夸張的烘托手法相互結合融為一體,使全曲層層遞進到高潮結束,深刻地吟唱出了孟姜女這悲劇的一生,讓聽眾們感受到舊社會人民在統治者的壓迫下所過著的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悲慘生活。最后一句“只見白骨滿青山”中的“漫”達到全曲最高音降B2,以哭天搶地、憤懣、悲慘的音樂表現手法對孟姜女悲慘命運的詮釋,做出了最為淋漓盡致的訴說,這充分體現出了苦難深重的中華民族幸酸的血淚史。
總而言之,在演繹這首歌曲時,只有當演唱者達到融入故事情節、感情在心等以上藝術素養后,才能做到聲情共融,才能稱得上完整的藝術處理和成熟的情感表現。
參考文獻
[1]朱善梅《論歌唱的聲情并茂》 中國音樂,1999.4.
[2]高慧娟《歌唱藝術中的字、聲、氣》黃河科技大學學報 2006.3
[3]馬鑫明《聲樂教學中必須注重歌曲的藝術處理 》電影評價 2006.2.
[4]王志信《中國民族聲樂歌曲教學》王志信作品集[CD]2009.12.
[5]從藝術歌曲《孟姜女》談聲樂演唱的情感表現《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05.2.
[6]顧頡剛、鐘敬文等《孟姜女故事論文集》中國民間文學出版社,1983.9.
作者簡介:王小露,籍貫:甘肅武威,學校:西北師范大學,所攻學位:文學碩士,研究方向:民族聲樂。